【中华百家姓氏】--丁姓
百家姓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丁姓始祖
为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2013年09月26日 11点09分 1
level 13
丁(Dīng)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
2013年09月26日 11点09分 2
level 13
源出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姬发开始讨伐殷纣之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武王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013年09月26日 11点09分 3
level 13
源出三
源于子姓,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在宋丁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2013年09月26日 11点09分 4
level 13
源出六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
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2013年09月26日 22点09分 7
level 13
源出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2013年09月26日 22点09分 8
level 13
源出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2013年09月26日 22点09分 9
level 13
源出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2013年09月26日 22点09分 10
level 13
丁氏各支始祖
丁 谊: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迁居上虞南乡夏湖溪孝敬里。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 顺: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徒日照城南刘家寨,后以军籍隶青州卫,所居遂名曰丁家庄。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迁云阳包港。为云阳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乌程裘庄迁居武进后圻。为武进丁氏始祖。
丁国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迁上湘,卜居横洲涧。为横洲涧丁氏始祖。
2013年09月26日 22点09分 11
level 13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丰城县沙湖迁至湘潭六十四区,子孙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为湘潭丁氏始祖。
丁 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迁居鄞南孔浦港。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时自山阴迁至新昌县彩烟。为彩烟丁氏始祖。
丁 奂:宋元丰间自江右迁义乌盘石。为义乌丁氏始祖。
丁 孝:宋元间自兰溪迁至龙丘业桂坊,定居于龙丘高塘。为龙邑高塘丁氏
2013年09月26日 22点09分 12
level 13
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乱,偕子自金华迁来缙云。为缙云丁氏始祖。
丁 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
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为济阳郡丁氏始祖。
丁志高,本江右南昌府南昌县东门外三十里丁坊村(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人氏,明初迁至河南,寄居固陵之南乡裂石店(今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董山),相沿至今。
2013年09月27日 10点09分 13
level 13
丁氏迁徙分布
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6%左右。
丁氏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氏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氏一族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
秦、汉时期,丁氏族人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氏族人落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氏族人频繁的迁徙,可谓丁氏族人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氏族人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氏族人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氏族人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氏族人迁入者。
2013年09月27日 10点09分 14
level 13
唐朝时期,济阳丁氏族人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氏族人在唐朝末期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
清朝时期,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氏族人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朝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氏族人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氏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约占全国丁氏人口的70%以上。
2013年09月27日 10点09分 15
level 13
丁氏家谱文献
上海云间丁氏谱一卷,(民国)丁佩撰,民国年间武进陶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清)丁大年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五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民国)丁存泰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继善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东屏乡蔴山村。
江苏丰县丁氏谱序一卷,(民国)丁敬尚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县套楼乡谢集村。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丁氏嘉惠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清)丁仕蛟、丁仕彪撰,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瑞松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2013年09月27日 10点09分 16
level 13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起鹏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横坞乡。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子固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刊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丁佐廷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松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泉州丁氏族谱,(明)丁仪等修,泉州丁氏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清)丁元爵、丁研书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2013年09月27日 10点09分 17
level 13
丁氏字辈排行
全国丁氏通用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江西无巢丁氏字辈:“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长云仍祖以绍宗同世必倡善乃传家法贤良启后方诚思颛书业永庆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辈:“世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锺毓永秀万代兴昌”。
2013年09月27日 11点09分 18
level 13

湖北孝感丁氏字辈:“纯笃传家文章华国远绍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长守其业子孙万代咸秉惟则”。
湖北京山丁氏字辈:“士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钟毓永秀万代兴昌”。
湖北麻阳丁氏字辈:“上朝启首世志造本有盛宏宗兴久时永代大国昌”。
湖南常德丁氏字辈:“景易元自永、智善俊秀贤、文武安邦国、荣华富贵传、敦崇良昌盛、佳尚德士联、宗祖大佑启、世代庆长延”
2013年09月27日 23点09分 19
level 13
四川渠县丁氏字辈:“云良正世朝宗三维致启文洪映国安隆荣华永庆梦林柏松明显照耀学士齐丰克绍元吉福星于逢”。
四川盘石丁氏字辈:“谦豫鼎丰渐晋”。
四川丁氏一支字辈:“朝大年正发嘉佐万代兴福禄永长佑荣华得康宁”。
河南鹿邑丁氏字辈:“启立大源玉宗同无有金肇德必显祖富贵来鸿宾常思先君志恒存忠义心嘉铭兴训典方继圣贤勋克远本昭泽诗书传祥坤礼乐承瑞学安宁焕世文”。
2013年09月27日 23点09分 20
level 13
云南富源丁氏字辈:“此世兆龙大有明德学修廷宪伍英文哲体仁嘉瑞继承先泽繁昌庆远拯起祥科”。
福建三明丁氏字辈:“国安光绍明文常”。
山东临清丁氏字辈;“显孝万事全”。
江西修水丁氏字辈:“...学其师有德 来彦永加祥...”。
2013年09月27日 23点09分 21
level 13
其它起源说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太公金柜,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
,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於公 ,支孙以谥为姓。”(见《元和姓纂》)
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
,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这样,丁姓就出现了5个分支,即丁侯之后,丁
之后,孙匡之后,西域人改姓,於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大阵容。
丁氏名人,不绝於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三
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颇受曹操赞赏的才子丁仪、丁
等。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丁姓当代名人,首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者丁肇中。 丁姓人家传统对联有: 梦松应兆,刻本事亲。 留仙女塔,人名宦祠。
2013年09月27日 23点09分 22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