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单位报多没人看,小区人多没报看。如果有人或单位赞助一下,或是大家集资订阅,恢复小区阅报栏,将给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带来许多乐趣。”近日,市区读者袁先生给本报发来邮件,提到曾经热闹的阅报栏,如今已难觅踪影,即便有也是残破不堪形同虚设,其实居民及物业只要稍花些心思,就能重新恢复,也能提升社区文化氛围、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

如果借用宣传栏设置阅报栏,对居民来说可能更“实惠”。老年居民“看报难”
“小区里不少老同志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住的环境很优美,儿孙们也孝顺,唯一遗憾是时间多了没事干。特别是精神上很空虚,想找份报纸看看都没有。”袁先生说,让每家都订几份报纸,开支较大也不太现实,而且也有些浪费。小区是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阅报栏,一家订几家看,资源共享,可以方便不少喜欢看报的老人。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现象:有些单位订报太多没人看,不少小区里人多却没报看。一些退休的老同志,有时还会跑到单位去拿,可终究很不方便。所以,如果有单位赞助或居民提供报纸的话,那就更好了。
现在,不少老人都很怀念过去街头的阅报栏,每天都有许多人围着橱窗,边看边讨论,还能结识不少“读友”。老年人在一起看报,既能及时了解新鲜事,又丰富了生活、排遣寂寞,可谓一举多得。不少居民都希望,小区里也能重新设置或恢复阅报栏,让大家重温旧日的快乐时光。
“扎堆”读报有感情
提起阅报栏,不少老年人仍充满了感情。
“以前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单位门口的橱窗里看报纸,大家挤在一起看有什么新指示,有什么新鲜事。几十个人挤在一起,比现在看明星还热闹。”住在人民南路物资大院的陈爹爹告诉记者,以前不仅单位有,车站、居民区和路边也有这样的阅报栏,“前几年我还在建军路的老车站前,看到报栏前围了不少人。”
陈爹爹说,当年报纸也算是“奢侈品”,花几十块钱订报,一般人家还真舍不得,单位的报纸就成了“香饽饽”,领导那份看完不是带回家,就是继续传阅,大部分人只能在阅报栏里一睹为快。报纸品种不多,页数也少,大家甚至连中缝都不放过。
“现在获得新闻的渠道很多了,电视、手机、互联网,但对一些老人来说,还是报纸方便、有感情,而且电子媒体也无法完全代替报纸的作用,特别一些本地新闻、副刊文章、评论和生活提示等等。”读者“晚风吹雁”说,报纸和阅报栏还是有它的作用的,特别对小区的老年居民来说,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一可以了解新鲜事,二来可以出门增进与他人的交流。”
要想恢复并不难
近日,盐城晚报记者到一些新老小区进行了走访,发现阅报栏已经渐渐在居民生活中失去了身影,老小区不是没有设置,就是已经残破消失;新小区虽然有宣传栏,但大多已被标语或广告占据。
在城南一新小区,居民赵先生指着崭新的“文化宣传栏”说,里面多是些公告、口号,和文化都沾不上什么边,而且都是很久以前的东西,居民开始时瞟过一眼,此后就再也没人看了,这么好的橱窗都浪费了。
“其实报纸很多人家都有,有的连报箱塞满了都没人拿,而且社区、物业大多也都有订,如果每天能有热心人把当天的晚报贴出来,恢复阅报栏并不是一件难事。”赵先生说,对面就是物业办公室,即便他们看完再贴出来,晚上居民出来散步时,还能看个新鲜,报纸也不浪费。物业的举手之劳,给居民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让小区有了人气,也增加了文化氛围”。
对此,不少热心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物业的小区,专门设置一个地方,每天把当天的晚报贴上去,一年才两三百元,也不是什么负担,重要的是“管理员”要负责,定时更换;没有物业的小区,请一户订报的人家看完后“捐”出来,应该也不是难事,只要有热心人帮忙贴一下就好了。
阅报栏曾被比作“十步走晓知天下事”的“知识加油站”,如今的缺失让人遗憾,只要用心,便能恢复这个的“文化阵地”。不少受访居民表示,近期400多个无物管的老旧小区,将新建便民服务栏,如果能将它们与阅报栏的恢复结合起来,便可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让居民得更多的“实惠”,而且还能在增进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起到更突出的作用。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