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碑非帖——孔孚的字
中华艺术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惟芳是图 楼主

说来已是十四五年前的事了。二十三年远行归来,只剩孑然一身。戚友怜我晚年孤寂,都张罗为我再安个窝。老友孔孚是他们中间最积极热心的一位。
2013年08月23日 12点08分 1
level 7
惟芳是图 楼主

当我又重安一个家时,孔孚送来一小幅字。秀才人情纸半张!当时并没有很在意。但打开看时,吃了一惊。我不认识写的是什么字。除了落款,其余一个字也不认得,又不好意思问,就把它放下了。记得好像也没有挂一挂。
但我喜欢这幅字,因我觉得他写得不俗,而又颇为出格。写得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有字外的趣味。
这一不满三尺的小幅,只写了两个字——踏雪。还是孔孚后来告诉我的。虽只两个字,却淋淋漓漓,笔酣力饱,足足写满了一个幅面。这两个字其实是写给我同我新婚的夫人的,因为她的名字中含有一个梅字。我们见面的那天,天正落着大雪。有趣的是,字是下雪之前早已写好了的。
后来,我把这幅字裱了,挂出来。凡看到的人,包括一位八十多和一位九十高龄的老先生,都是很识字的长者,也都和我一样,不认识幅上的字,一个也认不出。他们都悄悄问我,我姑且支吾:“不要管它写的是什么了,只要看了不觉难看难受也就是了。把它当一幅随便一涂的画来看也可!”他们都悠然神秘一笑。是不是碍于主人面情不好多说,看来不是。都说:“是好字,耐看。有种说不出的味道。”简直异口同声。好像他们都从字上看出一点什么神秘的东西。
有位收藏颇丰的鉴藏家也喜欢上了这幅字。三番两次要追根问底,我只得实说给他。他研究了一番说:“这样写,还是合乎书法道理的!”
后来,我把字幅挂了些时,又收起。孔孚问为什么。
“怕人把它当成野狐禅!”我说。
“我不就是野狐外道么?好!好!”孔孚哈哈笑了。
因为看字,尤其这一幅字,时间渐久,印象也随之凸出、明朗和具体起来。 最初,我把读孔孚字,尤其是我藏的这一幅字的印象告诉了孔孚:“非碑非帖。”
2013年08月23日 12点08分 2
level 7
惟芳是图 楼主

孔孚听了很高兴,觉着搔着了痒处。话很快传开去,听说,还有人把此四字写进了文章。但我想那与我说的“非碑非帖”,恐怕不是一回事。
《踏雪》确是一幅奇字。我觉得,它是最能体现孔孚那种不中绳墨的性格的。它确是孔孚的字,不是别家的字。这幅字与孔孚其他的字也不同。甚至还可说它与所有写字的人(不论今昔)的字都不同。没有这样写法的!从构思讲,这样的即兴狂涂,不会有事先的蓝图或成竹。从借鉴讲,也不同类似的悬鹄或样板,纯粹是兴来挥洒,急如电闪,不容思索。恐怕也不会再写同样的第二次。所以是奇。这里就孕含了所谓“非碑非帖”的个性。 《踏雪》可谓一幅破草,也可称是一幅水墨写意。一个“踏”字,有一个脚丫印儿。“雪”字有半个被风吹颠倒了的雪片,还留一个迷 的雨头。这些本来都是象形、会意,都是象征物,还留一丝六书气味,但那条弯弯曲曲从上到下的墨杠,便是雪后的人迹了。空白处自然是满地的雪。这哪里是在写字!简直是南宗大写意的画笔了。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中国文字本起于象形,绘画原本是书契的生身亲母,有何不可!它这一下子打破了中国字的四合院式或豆腐干式的一统天下。这可说是中国字老式样的一个突破吧!是旧书法艺术将有大变化的一声号炮吧!中国字包括草书在内的书法是很少打破这个铁律的。这与板桥以书法入画或以画法入书又不同,一个有意,一个无意也。并且入法也不同,一个借入,一个直入也。这里的“非碑非帖”的意思更明显了。以后,我又反复看和比较过孔孚的字,有一大幅《宇宙意识》,也露出了这个意思,可惜还不如此幅的清晰凸现。孔孚近中作字不少,没有看到,不知如何。
2013年08月23日 12点08分 3
level 7
惟芳是图 楼主

所谓非碑非帖,是一种势头,一种苗头。并非又来立成法。所谓“但开风气不为师”是也。
中国书法三千年,流传至今广以言之不过碑帖,碑早于帖,但帖学远盛于碑学。碑学至清中叶后的包世臣和清末康有为一度再崛起,篆隶分真齐举,一时大煞了帖学的威风。帖学则自二王以来已垄断中国书坛一千数百年,末流走入台阁。松雪(赵孟 )香光(董其昌)柔媚之气到了极点。终于产生了像乾隆这样的皇帝书法家,八面圆光的御笔成为最高法式,消磨尽了锐气和个性。
“羲之俗书趁姿媚”,韩愈自始就反对这个柔靡之势。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早年的字:“这个人的字,其俗在骨,是无可救药的了。”(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也是反对这个颓靡尾波。沈尹默先生后来痛加矫正,有了彻底改进。今天就要数启功先生的字了。赵俪生教授是著名历史学家、书法迷兼书法家,他对启功的字最初很佩服,后来就渐渐不以为然了,说:“越写越俗,越写越难看了!”碑学自包、康虽有一些振作,但很快又染了官商的势利气,在店牌堂额上做手脚,面目也渐渐不可看。总之,碑帖都在趋向式微。俗而媚,像奶油小生,不是不好看,是太讨人喜欢了,也就患了软骨病。 是不是能有一条第三道路?是新碑新帖还是在碑帖之外呢?所以,“非碑非帖”只是一个势头而已,一个理想而已!也可说是一个希望,一个梦想而已。如果连一个希望与梦想都没有,中国书坛将是寂寞的。
2013年08月23日 12点08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