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static/emoticons/u9ed1u7ebf.png)
先回答1、小说的特点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那接下来就有两种推论了:一、曹操没说过;二、曹操说过【有点废话的感觉】。如果他没有说过的话,那么罗贯中先生编造这句话又有很多可能性:1、是为了总结曹操兄这一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格特点而写,从而体现曹操身为政治家的本性;2、单纯为陈宫的离去寻找一个借口。假设曹操说过,我只可能认为有一种可能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可以证明是误杀。但曹操误杀的原因完全是为了求生。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表述,“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试想,一个要被追杀之人难道心中不无恐惧?这样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什么事儿都可以做出来。如果单纯从这一点上来看,负还真的是辜负的意思。但辜负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狂汗]](/static/emoticons/u72c2u6c57.png)
再回答一下2:看到那我顿时有种大同社会的感觉。以德治国,说成本,可能或大或小。而收益,或大或小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每天都能看见CCAV那帮子兄弟张扬 宣传有关道德和个人不文明行为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为了以德治国嘛。但至今收效甚微。中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重视结果主义。只要保证自己的生活好,这个人才可能有点闲心去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况且某些人就是自己生活好都不一定有闲心去管。我们的GDP每年是以10%的速度【近几年放慢了】增长,但这10%的代价是什么?环境的破坏,单纯追究政绩之后的人性体现。而我们的道德水平增效甚微。世界的确是逐渐,甚至是已经走向娱乐至死的形态。从这个角度论以德治国,收效甚微的话个人认为也可以理解。
回头来看,真的论以德治国,成本必须要大。但这个成本是人的思想变化之成本,不是经济成本。我想起我亲爱的语文老师的话来了,她小时候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就是没有心墙,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墙是越来越大的。心墙可以从现实中的墙逐步反映出来的。但我对她印象最深的话是:我小时候那墙都是篱笆墙,蔷薇墙,随着老了,墙也变成了砖墙,混凝土的墙壁。从这里逐步可以体现的就是中国经济的变化。中国人均经济差距本来就是极大的,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基本上没有一个体会,所以也就导致了以德治国的难度巨大。但对于中国来说,甚至对于世界来说,如果要为这个社会逐步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地步,只有改变人内心的想法,贯彻这种概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提升了,以德治国的成效才能值得体现。
只是拙见。
![[睡觉]](/static/emoticons/u7761u89c9.png)
累死我了,打了四五十分钟,其中来了七八个辅导班电话,各种恶心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