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第一部分:关于碳边开口轮组
Dear Lennard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碳边开口更容易烧框的问题,虽然我没有碰到,身边也没有具体案例教训,但我仍然密切关注这个问题。我担心在油压C夹开始应用的现在,刹车边的热量堆积可能变得更严重。我的问题是,短时大力刹车动作,和长时间的渐进刹车动作,哪一种更能够有效控制热量集聚,从而降低烧框风险?另外,我今年夏天有一个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骑行计划,可能需要应付22%以上的上下坡。
另外,乳胶内胎会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而造成危险吗?
—John
Dear John
根据个人的骑行经验,短时刹车会比一直带着刹车更容易控制热量堆积。我会咨询一下其他人的看法,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内胎类型并不重要,并不是因为其受热而自己爆胎,而是因为外胎和轮圈无法有效地承受从内胎传来的压力才会导致内胎爆炸。
—Lennard


请简单说明下管胎轮和碳边开口轮的优劣势可以吗,是否前者更轻,而后者更容易维护?
—Sam
Dear Sam
管胎轮总体会比碳边开口更轻,因为它没有固定外胎的唇边,减少了轮框结构负担,轮圈边缘的横截面更加接近圆形,同时由于不必担心轮圈的造型会硌到内胎导致内爆,管胎轮可以使用更轻更薄的内胎。由于更圆润的框边不会对轮胎造成额外的压力(开口胎必须考虑圈边不平整对内外胎造成额外的压力)。管胎往往能够支持更高的胎压,在爆胎时也更安全,因为轮胎仍然固定在轮圈上,而开口胎可能会翻出圈外卡住轮子。开口胎会在径向方向和两侧对轮圈施加压力,而管胎只会在径向对轮子产生压力,这对维持轮组的张力平衡也有正面影响。
管胎轮组的缺点主要是管胎本身很贵,使用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去涂抹胶水和固定轮胎。同时也有过高的热量令胶水失效而令管胎在过弯时翻出圈外造成事故的案例(Joseba Beloki就是因此而摔车)。相比之下,开口胎更容易拆装,也更便宜一些,在发生爆胎时,通常也只需要更换便宜的内胎,而不是整个内外胎一起换掉。这降低了使用成本。
由于需要固定胎唇的框边,开口轮圈会更重,而开口内外胎和相同档次的管胎相比也更重一些。
碳纤维在受到拉力时具有很高的强度表现,但在受到压力时,它的表现没有那么好。碳边开口轮的首要问题,是安装外胎的框边需要能够抵挡内胎充气后的巨大压力。而下面的问题是,在一定温度下,粘结碳纤的树脂会软化,如果进行了过载式的大力刹车,你甚至可能看到刹车边像波浪一样卷曲,树脂融化脱落,刹车边甚至变成贝壳状。
过去开口轮组的刹车边散热一般都不是问题。但在碳边开口轮上它很重要,由于框边凸出于框本体而非一个整体,碳边开口轮的刹车边会更难散热,现在的顶级碳边开口圈和由厂商指定的刹车块可以降低风险,厂家都在研究关于碳边开口的限制体重究竟应该是多少的问题,但他们发现,这和刹车边处理、刹车块配方、轮圈造型、制动技巧、骑乘路线、环境温度……都有关。所以这件事不太容易搞清楚。
—Lenn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