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会】13-7-29〖往事〗经方故事,1894广东大鼠疫大流行……
中国青年协会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2003年的“非典”,源自广东,其来势汹汹,令人至今都谈之色变。但很少有人知道,一百年以前的广东,爆发过一场大鼠疫,“非典”疫情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这场瘟疫使广州死了多少人呢?据《申报》报道,七月末疫情缓解,城内大小棺材铺的老板略得空闲,个个又都赚了一大笔钱,于是到酒楼聚餐。他们把各家的账合起来一算,上半年统共卖出十一万口棺材,其中一半是在四五月份卖出的,这恰是鼠疫最为肆虐的时候。熟悉医史的老中医易巨荪也说,当年死于鼠疫的广州市民,很可能超过十万人。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恐怖的记忆
1894年初,刚刚度过暖冬的广州正在经历一场大旱,天气炎热异常,甫入春便如盛夏一般,走一点路都要出一身汗。中医有经验之谈,时气不正就会有疫病流行,西医有实证研究,鼠疫暴发往往与严重的气候变化有关。异常的干旱和炎热使广州城危机重重。
瘟疫最早是从城南玉带河附近的南胜里开始流行的,接着便扑向附近的八旗驻地、运署(盐运司)、南海县衙和南海学宫等地,随后人烟密集的西关成了重灾区,疫情同时开始传播至城外。根据申报的记载,鼠疫的流行始于三月,以五月最为肆虐,一直持续到七月末,使得“十室九丧”,满城凄凉。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2
五号观察者
转自
@大机巴上校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当时的老报纸记录了很多个案,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染疫者的暴亡速亡,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话说疫病流行,医生当然要四处看诊。城西冼基一名医生,早上还能出门看诊,正午时分神志不清,第二天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弟弟赶来为他办丧事,没多久,也暴病而亡。
北横街一老妇染疫身亡,已出嫁的女儿带着孩子回来替她操办丧事,结果丧事还没料理完,孩子就死了,远亲近邻听到这个消息,都不敢上门,只好委托外人把丧事办了。
最惨的是一家子都死绝了的新闻。《申报》记者报道,乡下有一个八口之家,一天之内死了七个人,只剩下一个小女孩还活着,有小偷乘虚而入,小女孩许诺小偷,如果他帮忙把家人掩埋了,就以家产相赠,小偷即出门办事,等回来时发现小女孩也死了,于是放胆搜罗家什,谁知钱财还没到手,也一命呜呼。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3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鼠疫传播的速度相当恐怖,人烟密集的西关遍地都是病人,在外染疫的人,回家后往往祸及妻女,西关内小小一条连登巷,本来住家不多,一下子死了几十个人,几乎家家都在办丧事,人人披麻戴孝,个个哭声震天,其他地方的惨状与连登巷相差无几;
衙门也不能幸免,保甲总局内,一主要官员去世后,兵役相继毙命,八旗驻地、各个衙署,不停有人死去;瘟疫骇人。
疫情汹汹,有门路的人大多躲到乡下,街市冷冷清清,只有棺材铺生意最好,工人们日夜赶工,订单仍然做不完。因为鼠疫夺命的速度太快,人们往往还来不及求医问诊,就暴毙归西,所以药店反而少人光顾,与忙碌的棺材铺形成鲜明对比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4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此时的广州,简直就是一个恐怖的死亡之城,很多人四处求医。可是当他们来到医馆,才发现门口已经贴出告示,医生已经因故回乡了,其实,这些医生也是畏惧疫情而逃避,病人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5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鼠疫病情:
病人都是原来好好的,突然发病,高烧,恶寒,呕逆,眩晕,吐血;有发热后起核者,有吐虫者,有吐血者,有咽痛者,目或赤或黑。当时医生要么是跑了,要么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子,或是自己乱编一个方,侥幸治好个别轻症病人,就四处吹嘘,甚至还有用针灸按摩治疗的。
当时几位伤寒派医家谭星缘、黎庇留、易巨荪合议本病,认为其表现与古典医著《金匮要略》中的‘阴阳毒’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两证都极其凶险,而且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6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章太炎医论》里面也有“鼠疫即阴阳毒并治法”的论述,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升麻鳖甲汤里升麻其实并不是为了升清,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升麻有解毒的功效,仲景用升麻,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都是用于解毒的。现代的国医大师裘沛然也有用升麻解毒的经验,裘老不但用升麻解毒,且明显不认同升麻升清。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7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当时的俗医见鼠疫病人面赤吐血,生地,黑栀,竹茹摇笔即来,见喉痛视为喉证,面色青谓其血虚而补血,身痛认为是血虚,血瘀,如此治病,当然不会有效。不读仲景书,他们当然不会知道阴阳毒为何物。
《神农本草经》之升麻:
味甘辛。
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
仲景用升麻的有升麻鳖甲汤和麻黄升麻鳖甲汤两方,在这两个方子中,升麻都是用来解毒的。于是黎庇留等人于是以该书中升麻鳖甲汤主治,重用升麻,颇为成功……甲午期间用升麻等药治鼠疫,黎庇留谓治疗百人中得生还者约有七八十,谭星缘则云只有百分之六十。”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8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当时的俗医见鼠疫病人面赤吐血,生地,黑栀,竹茹摇笔即来,见喉痛视为喉证,面色青谓其血虚而补血,身痛认为是血虚,血瘀,如此治病,当然不会有效。不读仲景书,他们当然不会知道阴阳毒为何物。
《神农本草经》之升麻:
味甘辛。
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
仲景用升麻的有升麻鳖甲汤和麻黄升麻鳖甲汤两方,在这两个方子中,升麻都是用来解毒的。于是黎庇留等人于是以该书中升麻鳖甲汤主治,重用升麻,颇为成功……甲午期间用升麻等药治鼠疫,黎庇留谓治疗百人中得生还者约有七八十,谭星缘则云只有百分之六十。”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9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1894年的鼠疫也波及香港,图为设在坚尼地城的一个临时医院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0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当时的广州官府面对惨烈的鼠疫毫无作为,广州民众只能全力自救。地方乡绅和慈善机构或搭棚设厂赠医施药,或捐棺木殓路尸收遗骸,成为这场瘟疫中的唯一亮点。当时一些乡绅个人临时捐资或集资设立的救助机构,发展成为常设的慈善医疗机构。例如善士吴玉阶、邓熙琴、黎桂诜等二十余人在城西高岗设方便所收留鼠疫病人留医,后来几经迁址,艰难维持数年,得银行界陈惠普、梁峙庭等帮助,集得广济、崇正、爱育各善堂助以常年经费,又向社会广为募捐,宣统初年发展成广州最具规模的专门慈善医疗机构“方便医院”(现市一人民医院),为九大善堂之冠。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1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这场鼠疫还引发中医与西医的一场纷争。
当时香港鼠疫流行,死人如麻,香港西医说中医不识治疫,请港英政府禁绝中医。而中医界则联络士绅,上书港英政府华民政务司,请将鼠疫病人交给中医,西医各一半,表列成绩,不作空谈,一考,中医疗效超过西医。西医不服,二考,成绩以百分计算,西医得三十余分,而中医得六十余分。由此中医得以保全。
原文如下:“香港鼠疫流行,死人如麻,香港西医谓中医不识治疫,请港政府禁绝中医,各中医求绅联谒港督华民政务司,请选绅十人为监督,以病疫者发授中、西医各半,表列成绩,不尚空谈,一考,中医治效超过之,西医不服,三考,平均以百分计,西医得三十余分,中医竟超过六十分。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2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易巨荪认为,仲景将百合、狐惑、阴阳毒合编,以其皆是奇桓病。他见鼠疫病人有吐虫的,大渴引饮,就嘱咐病人早晨喝升麻鳖甲汤,晚上用白虎汤送服乌梅丸。如果见到病人痊愈,但卧起不安,语言错乱而为百合病,按百合法治疗而愈。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3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黎庇留治疗过一个患鼠疫的女病人,十八岁,高热,大渴,谵语,胯下出核,非常疼痛,而且已经神智不清了。黎庇留给她开出了大剂量的升麻鳖甲汤加犀角,嘱咐要日夜连服二剂。
第二天,这个病人已经清醒一半,黎庇留在原方基础上加了龙骨牡蛎,升麻加大到二两,继续服药,下午,病人已经清醒了,黎庇叮嘱继续服药。
第三天上午,病人自行来医局复诊,病已经痊愈,与正常人无异。
谭星缘、黎庇留、易巨荪认为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鼠疫的验方,他们在十全医局用此方治愈很多鼠疫病人,当时的广州,真正知道如何治疗鼠疫的医生极少,所以十全医局对名医能治疗鼠疫到消息,很快在广州不胫而走,十全医局每天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当时鼠疫杆菌没有发现,抗生素也没有出现,当时治疗鼠疫,只能靠中医。 广州城中实际治疗瘟疫的主要力量是中医。多数中医此前也未曾治疗过此病,同样需要从头开始探索。医家李钟钰记载:“予当光绪甲午年需次粤东,初见斯病。其时省垣医生鲜知其病所由来,但名曰核症,而无从考其核之所由起,或从温治,或从凉治,十死八九。”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4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在1894年之后,广东各地的鼠疫仍然经常发作,中医的治疗经验也不断成熟。新会医生梁镜泉在1894年用黄蜞吸血法配合散瘀提阳药治疗,效果一般,“惟是症初起医治无由,逼得借而用之,本非善法”。后来逐步总结经验,放弃了吸血法,单纯用中药重剂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经验收载于《疫核医最易》一书。而广东高州罗汝兰在吴存甫基础上也发明了新的更有效的治法,他的著作《鼠疫汇编》成为近代流传最广的中医治疗鼠疫专着。
甲午年中医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能探索出有效治法,即使算上以后不断丰富成熟的时间,也不过一二十年。相比之下,近代西医从1894年发现鼠疫杆菌到出现有效抗菌药物,大约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所以在1894年时流行着一句话:“省港大鼠疫,中医当救星。”由此可见,传统医学的丰富经验与辨证模式,在应对新病种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没有“非典”、禽流感等病名,而中医却能治疗的原因。只不过,中医疗效与医生的辨证能力有很大关系,不像西医技术标准化易于推广。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5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黎庇留第一次用本方是治其叶姓朋友的婢女,用本方后数小时,便渐渐清醒,已能下床,以后再服几剂,便告痊愈。因当时中医界流传着用:“升麻不过五”的说法。黎氏恐人非议,事前先把升麻研末,制成药饼,每个重一两三、四钱,处方中升麻仅用一钱许,但嘱病人在煎药时要放两枚同煎,即升麻每剂之用重为二、三两之多了,日服两剂,危者三剂。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6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上述说明本方治疗鼠疫并不是一个人的偶然经验,而是经过多位医学家临床验证,经得起重复考验的。当时黎庇留、陈伯坛、谭星缘、等均为清末省港名医,有否参与香港中西医界纷争其事?则有待考证矣。
由于治疗鼠疫取得疗效,黎庇留于甲午(1894年)创办了“广州太平十全堂”,丙申(1896年)又创办了“衷圣医院”,在这两个中医机构为患鼠疫的市民赠医施药,救活无数。
从清末省港鼠疫流行的侧面可见,祖国医学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7
level 15
五号观察者
楼主
升麻鳖甲汤用升麻二两,当时世人皆惑于升麻不过七分之说。黎庇留怕他们虽开方,病人却必不敢服,提出每剂照旧开五分升麻,但是可以自己购买大量升麻,将其研成粗末包以相赠,嘱煎药时与药同煎。每包为升麻一两三四钱,每一症以二包作一剂煎服,病重的还可以让病人再拿一两包煎作茶喝,这样每天实际服下的升麻就是二三两了。如果不是他们深谙仲景之道,用药果敢,这场鼠疫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2013年07月29日 11点07分
18
level 9
皇之审判零
广东人对汤非常有研究,对汤药吗....
2013年07月29日 14点07分
19
五号观察者
……
2013年07月29日 15点07分
level 9
特奈无奈
可怕的灾难 话说如果日本这样会怎么样
2013年07月30日 13点07分
20
五号观察者
不知道……
2013年07月30日 14点07分
五号观察者
日本中医发展的相当不错……
2013年07月30日 14点07分
特奈无奈
回复 五号观察者 :可以学一学然后回国
2013年07月31日 03点07分
五号观察者
回复 特奈无奈 :
不去
2013年07月31日 05点0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