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1928年阴历二月二“龙抬头”过后不久,陈素真和两个小伙伴是豫剧首次登上舞台的坤角,演出的地点是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海报一贴出去,省城开封象炸锅一样,观众满怀期望,要一睹这些豫剧坤角的风采。
那晚上演的戏码是《日月图》,陈素真演主角胡凤莲,王守真演小生汤子彦,张玉真演白莲凤,戏班里的名丑李德奎先生演胡府公子胡林。当时陈素真她们都是十来岁的小姑娘,让一个44岁的丑角给她们配戏,明显有“压阵”之意。这三个小姑娘演的不怎么样,她们个子低,连椅子都坐不上,表演到非座不可的戏时,就由监场用手掐住她的胳肢窝,把她搬上椅子,惹得观众哈哈大笑。但李德奎先生一上场,效果明显就不同了,尽管李德奎只有一场半的戏,但喝彩声却几乎没有断过。从此,陈素真记住了这位老前辈,在以后出了名,当接受采访时,还专门谈到李德魁的丑角艺术。
2013年07月19日 08点07分
1
level 11
李德魁是豫剧丑角能领大戏的第一人
李德魁天生的身上有戏,脸上有彩儿。看看文人们对他身材、体貌特征及表演动作的描述:他身矮体宽,头扁嘴瘪,憨态可掬,两眼传神;音韵宏阔,表情丰富,动作滑稽幽默;功力深厚扎实,不靠出洋相、耍花招、扮鬼脸、弄噱头取胜。
有人对他的丑角艺术只用“ 三绝”两个字来概括。哪三绝?即唱得绝,念白绝,做戏绝。
1、唱得绝:嗓音宏亮,声韵饱满,耐人寻味,无论什么角色他都能够唱得婉转如意,韵味十足;
2、念白绝:念白口齿清晰,字正腔圆,无论是多么长,多么快的大段念白,无论观众坐得多么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李德奎先生每念一段白,无论是长是短,他念的时候观众席上都是鸦雀无声,一念完就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叫好声;
3、做戏绝:表演技术精湛,无论老丑、
小丑
、富丑、贫丑、官丑、君子丑、奸诈丑,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物,他都能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他同时具备这三项特长,在当时的豫剧丑行中,李德奎是独一无二的。豫剧丑角原本是“胡椒面”,少了它不行,多了也不能当饭吃,用多了还觉得反胃,是个典型的调味品。自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开封演出的所有戏班中,丑角担任主演的,也只有李德魁一个人。后来才有了已故的名丑高兴旺、牛得草,以及当代的金不换、王艺红等人,能够挑起大戏作主演。
李德魁是开封县埽街人,1884年出生。小时候到离家不远的清河集学戏,出科后又拜绰号叫“一天县长”的名丑李敬仙为师,苦练本领,技艺精进。来到开封后,李德魁先后在公议班、义成班、天兴班等戏班搭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永乐舞台的头牌演员。
李德魁扮相特别,他身矮体宽,头扁嘴瘪,然面目忠厚,两眼传神,气质甚清,口齿爽利,滑稽戏谑,无俚俗气。演老丑戏顽健苍劲,即便扮一个皂隶、报子,只三言两语,也处理得干净利落。他嗓音清脆洪亮,唱腔韵味浓,主演的多是唱功重戏,饰《卷席筒》中的苍娃,“哭监”一大板唱得催人泪下;演《老少换》中的马胡伦则唱得声情并茂,耐人寻味。他精研音韵,念白时无论长句短语,均错落有致,清晰传远。《虎丘山》中演小报子,有一大段白口被传为绝唱。一生塑造了近百个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农民、小市民、小商贩、县令、恶少赃吏、奸臣暴君等,文武善恶皆有。他对这些人物的造型各有侧重,语言神态迥异。动作节奏快慢、夸张程度等,无不经过精心研究设计,有漫画式、木偶式、坐式、卧式等,姿态丰富。李德魁为人和善诚恳,平日少言寡语,化好妆便规规矩矩坐着,不善闲聊,一上台则判若两人,气高神足,浑身上下都是戏,然他从不哗众取宠。若别人失误,他总能及时而巧妙地补救。台下概不以头牌自居,深为同行敬重。
民国二十二年(1933)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2013年07月19日 08点07分
2
level 11
李德魁的拿手戏有《白玉簪》、《打沙锅》、《老少换》、《下马匹》、《闹山弯》、《审诰命》、《望月楼》等等,这些戏都能使观众跟着他哭,跟着他笑,陪着他恼,陪着他愁,是开封观众非常喜爱的丑行演员。
李德魁一生塑造了近百个不同的角色,农夫市民、兵丁官吏、痞子恶少以及奸臣、暴君等等,文武善恶都有。他对这些人物造型各有侧重,语言神态截然不同,形象无不鲜明生动。当年开封社会名流邹少和先生的《豫剧考略》中曾盛赞他说:“三花面(丑行的别称——小宝注)李德魁,口齿清利,滑稽戏谑,无俚俗气。”
2013年07月19日 08点07分
3
level 11
第二出:
《打砂锅》。1929年,人民会场建成,开封的演艺界组织一场义演,演出的剧目是《二龙山》,所有的角色全部由各戏班当红的名角扮演:陈玉亭扮演唐王,赵顺功扮演程咬金,“小火鞭”王金玉扮演李怀玉,彭海豹扮演李怀珠;金玉美扮演吴凤英,李门搭扮演常秀鸾,刘荣鑫扮演白玉娥,聂良卿扮演张美容。就连把子龙套,也都选身材一样的,刚登戏台不久的陈素真,连个兵丁丫鬟的小角色也没能轮上。
《二龙山》是一出大型的唱打并重的火爆戏,听着热闹,看着过瘾,可这出戏里偏偏没有丑角。
没有李德魁参加的戏还叫什么名家荟萃?这样隆重的义演要是少了李德魁,就像现在的春节的联欢晚会上少了赵本山,别说主办方不依,就是对这场演出期望值很高的观众也不会答应。
组织者没法,只好叫李德魁单独演个折子戏《打沙锅》,但这个折子戏放在什么时候演呢?放在《二龙山》前面吧,怎么看也有点不伦不类,喧宾夺主,但要放在后面,在这么一群名演员的精彩演出后再唱独角戏,这不是要人的好看吗?
荣誉是演员的性命,要是在这么热烈的场合演砸了,这个饭碗也就端不牢稳了,想想都让人冒冷汗的事,可李德魁硬是接过来了!
那天,名家荟萃的《二龙山》演出非常成功,观众群情激昂,连连叫好,等戏结束,台上的演员都到了幕后,观众还沉浸在刚才的热烈中,议论纷纷,还有人起身进进出出,台下一片乱哄哄。
就在这乱哄哄中,李德魁在帘后一声咳嗽,全场立刻鸦雀无声,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看着戏台。
这一个小折子戏,可真显出李德魁超凡绝俗的功力。戏演完了,观众都不走,掌声响得既像八月十八夜钱塘江涌大潮,又像正月初一早晨过大年放鞭炮,一浪盖过一浪,一阵响过一阵。李德魁前一个揖,后一个揖,左边弯腰,右边鞠躬,进入后台,又走出来,来来回回跑了几躺,谢了好几次幕,观众的掌声、喊叫声还是不停,一出小小的独角戏《打沙锅》,把那么多名演员联袂演出的《二龙山》都盖过去了。
2013年07月19日 09点07分
5
level 11
【李德魁的戏德人品及传人】
旧戏班里,艺人吸毒的不少。因为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艺人来说,他们认为上场前吸上几口能够提神。殊不知这毒品毁坏了他们的嗓子,也毁坏了他们的身体,同时吸毒要花费大量的钱,常常为筹措这笔钱,做出一些丧天害理的事情,例如在另一篇博文中提到的豫剧早期男旦聂良卿,因吸毒成癖,后来也捣鼓了与他共事多年陈素真的钱财。但最终也戒不了毒瘾,还是饿死在兰州。由此也想到他的师弟李剑云(1892——1931),也是因嗜毒成瘾,早早地死去,只活了39岁,最后贫困潦倒,沦为乞丐,在凄凉孤独中,饿死在郑州一座桥下,连一张席也没有,被人在荒草黄沙间随手掩埋。
本文介绍的李德魁也因多年吸食鸦片,只活到49岁就悄然离世。可能他吸毒不深,毒品并没有对他造成多么大的危害。
李德魁在戏台上演了许多坏人,但在生活中却谦虚和蔼、真诚正派,从不以头牌自居,深得同行敬重。他平日里少言寡语,不善闲聊,化好妆便规规矩矩地坐着,闭目想戏,一上戏台却判若两人,浑身上下都是戏,让人不得不叹服。
在陈素真与李德奎先生同班两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见李先生发过脾气,李先生未婚无子,他规矩正派,沉默寡言,对人谦恭和蔼。只是寿命不长,仅活了四十多岁,但李德奎先生对戏剧的艺术造诣和严谨的态度,影响了陈素真舞台生涯的一生。
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德才兼备的演员,却染上了毒瘾,吸鸦片搞垮了身体,于1933年49岁时英年早逝,没有留下一点儿音像资料,让后人对他神乎其技的表演,只能凭空想象,悠然神往。
在李德魁的弟子中,万福祥算是得到真传、有所成就的一位。
万福祥1896年出生于郏县,小名万四,幼时在家乡科班学戏,主工小生。来到开封后,因小生名角多,感到自己难以出头,就转拜李德魁为师,学习丑角艺术。
在李德魁的言传身教下,万福祥很快便崭露头角。他以小生的扎实功底,改演武丑和小丑,腰腿功过硬,脚尖敏捷,轻盈灵活,“盘椅子”、“锁背”等绝技,巧妙多变,干净利落,让观众称快,同行叹服。他所演出的武丑戏《盗九龙杯》、《时迁扒墓》、《时迁偷鸡》和小丑戏《三骑驴》、《胡奎买人头》等都成为吸引观众的经典剧目。
20世纪40年代,万福祥感到自己力不从心,抱病把自己的一身技艺传给朱恒太。
朱恒太是许昌人,少年时曾随王垫窝学戏,经过万福祥的指点后,技艺大进,1950年进安阳豫剧团担任主演,后又随团入晋,留在山西,成为太原豫剧团的主要演员。
2013年07月19日 09点07分
7
level 11
李德魁(1884——1933),男,河南省开封县埽街人,豫剧演员,天生的身上有戏,脸上有彩儿。音韵宏阔,表情丰富,动作滑稽幽默,功力深厚扎实,不靠出洋相、耍花招、扮鬼脸、弄噱头取胜。
李德魁一生塑造了近百个不同的角色,农夫市民、兵丁官吏、痞子恶少以及奸臣、暴君等等,文武善恶都有。他对这些人物造型各有侧重,语言神态截然不同,形象无不鲜明生动。
邹少和的《豫剧考略》中说:“三花面李德魁,口齿清利,滑稽戏谑,无俚俗气。”
2013年07月19日 09点07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