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此人基本无害
楼主
爱和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尚。
首先要肯定,爱其他人确实是人类天生的能力,而不是像知识一样后天习得的东西(科研已经证实)。我们人类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分享,分享自己的东西,物质,财富,知识,感受,甚至生命。人类天生就懂得分享,也就是爱,或者叫善。但是这种天生的爱的对象包含范围是十分狭窄的,仅仅包括自己的同类,而这个同类的含义,对于一个新生儿(也就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拥有最纯粹的“爱”的人来说)来说其包含的范围十分的狭窄。首先,完全不包括其他物种,仅限于人类。其次,婴儿还会将肤色不同的人视为异类(比如黑人和白人),也会将说不同语言的是视为异类,还有于正常人形象差异较大的人类(比如侏儒,巨人,残疾人等)。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会导致婴儿将其他人视为异类,而不包含在爱的范围内。(可以参看果壳网的文章:人之初,性本善?)
也就是说,爱和善其实是非常自私的。那我们为什么觉得爱是伟大的呢,是能够拯救世界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后天的教育和知识,经验,一直在导致我们扩大我们关于同类的概念范畴,我们爱的对象和包含范围。是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有更多的“同类”。首先,我们知道了长相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人也是同类,然后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意识到,灵长类在基因上与我们相差不大,于是在进化论和基因研究逐步拓展的今天,我们开始爱灵长类,然后是动物,然后是植物,然后所有生命。因为,我们开始认同生命在基因上的相同性,认为它们是“同类”。
所以,实际上是科学和文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展我们的爱和善,而不是我们天生就爱万物,天生就是圣人,十分善良。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小的时候觉得玩弄和杀死小动物,小昆虫是十分好玩的事情(我敢打赌,大部分的人都干过),我们不会觉得有多么残忍,多么不好。但是当我们长大了,学习了科学相关知识,明白了他们与我们的共性,经历了文明教育的洗礼之后,我们就不再去伤害他们,我们开始觉得那是残忍的(甚至有很多人后悔的觉得自己小时候怎么那么残忍)。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习惯性的不去主动的伤害与自己的利益无关的生命体。这是教育和知识赋予我们的,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
也就是说科技程度越高,爱的范围就越广,科学和文明在扩大善。而不是相反,科技文明的发达没有让我们更加自私,反而更加无私。看似冷酷的自然科学,反而使我们更加爱这个世界,这个事实与大多数人的看法和直觉想反。
关于:《自私的基因如何进化出了无私的爱》,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这个观点的主要结论就是,自私才是本质,无私是自私的一个变种,是对“自我”的认同概念的一个扩大,认为同类也属于广义的“自我”。也就是说,将“我们”看做是“我”。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就是,为“我们”或者说“同类”牺牲(包括生命)是我们本能中的一种,不像我们想的一样属于后天习得。
总的来说,爱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是进化的产物,适者生存的产物,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延续后代,大部分的动物都是具有爱的(但是其包含范围之狭窄,与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成年人完全不能比)。但是人类以独有的智慧扩大了爱的范畴,所以人类的爱,人类关于爱的定义才显得那么不同。
很多人在讨论爱,善良,恶,自私等概念的时候往往概念混淆。分不清自私与恶,无私与善良之间的区别。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由上边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都是面向对象的概念,也就是它必须在某一范围内才是适用的,不是普适概念,也不是普适定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总结,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但是相对于人来说,更倾向于大部分人本善)。善与恶我们的文明在进步的过程中创造的概念,并不完全适合用于形容我们的本性(或者叫本能)。应该用自私来形容人的本性更加合适。
如何使人变得无私?很简单,让他认为他的“同类”很多即可。文学作品中的救世主,英雄,就是对同类的认同范围极广的人。实际上,因为现在教育的原因,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具有这种情怀和心胸(也就是认同感)。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的话,绝大部分的人善良的。
2013年06月26日 02点06分
1
首先要肯定,爱其他人确实是人类天生的能力,而不是像知识一样后天习得的东西(科研已经证实)。我们人类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分享,分享自己的东西,物质,财富,知识,感受,甚至生命。人类天生就懂得分享,也就是爱,或者叫善。但是这种天生的爱的对象包含范围是十分狭窄的,仅仅包括自己的同类,而这个同类的含义,对于一个新生儿(也就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拥有最纯粹的“爱”的人来说)来说其包含的范围十分的狭窄。首先,完全不包括其他物种,仅限于人类。其次,婴儿还会将肤色不同的人视为异类(比如黑人和白人),也会将说不同语言的是视为异类,还有于正常人形象差异较大的人类(比如侏儒,巨人,残疾人等)。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会导致婴儿将其他人视为异类,而不包含在爱的范围内。(可以参看果壳网的文章:人之初,性本善?)
也就是说,爱和善其实是非常自私的。那我们为什么觉得爱是伟大的呢,是能够拯救世界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后天的教育和知识,经验,一直在导致我们扩大我们关于同类的概念范畴,我们爱的对象和包含范围。是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有更多的“同类”。首先,我们知道了长相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人也是同类,然后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意识到,灵长类在基因上与我们相差不大,于是在进化论和基因研究逐步拓展的今天,我们开始爱灵长类,然后是动物,然后是植物,然后所有生命。因为,我们开始认同生命在基因上的相同性,认为它们是“同类”。
所以,实际上是科学和文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展我们的爱和善,而不是我们天生就爱万物,天生就是圣人,十分善良。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小的时候觉得玩弄和杀死小动物,小昆虫是十分好玩的事情(我敢打赌,大部分的人都干过),我们不会觉得有多么残忍,多么不好。但是当我们长大了,学习了科学相关知识,明白了他们与我们的共性,经历了文明教育的洗礼之后,我们就不再去伤害他们,我们开始觉得那是残忍的(甚至有很多人后悔的觉得自己小时候怎么那么残忍)。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习惯性的不去主动的伤害与自己的利益无关的生命体。这是教育和知识赋予我们的,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
也就是说科技程度越高,爱的范围就越广,科学和文明在扩大善。而不是相反,科技文明的发达没有让我们更加自私,反而更加无私。看似冷酷的自然科学,反而使我们更加爱这个世界,这个事实与大多数人的看法和直觉想反。
关于:《自私的基因如何进化出了无私的爱》,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这个观点的主要结论就是,自私才是本质,无私是自私的一个变种,是对“自我”的认同概念的一个扩大,认为同类也属于广义的“自我”。也就是说,将“我们”看做是“我”。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就是,为“我们”或者说“同类”牺牲(包括生命)是我们本能中的一种,不像我们想的一样属于后天习得。
总的来说,爱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是进化的产物,适者生存的产物,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延续后代,大部分的动物都是具有爱的(但是其包含范围之狭窄,与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成年人完全不能比)。但是人类以独有的智慧扩大了爱的范畴,所以人类的爱,人类关于爱的定义才显得那么不同。
很多人在讨论爱,善良,恶,自私等概念的时候往往概念混淆。分不清自私与恶,无私与善良之间的区别。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由上边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都是面向对象的概念,也就是它必须在某一范围内才是适用的,不是普适概念,也不是普适定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总结,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但是相对于人来说,更倾向于大部分人本善)。善与恶我们的文明在进步的过程中创造的概念,并不完全适合用于形容我们的本性(或者叫本能)。应该用自私来形容人的本性更加合适。
如何使人变得无私?很简单,让他认为他的“同类”很多即可。文学作品中的救世主,英雄,就是对同类的认同范围极广的人。实际上,因为现在教育的原因,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具有这种情怀和心胸(也就是认同感)。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的话,绝大部分的人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