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蔬菜遍江南
苍山交易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从2003年春天的“非典”到2007年年底南方严重的“雪冬”,在这两次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苍山蔬菜一点也没有懈怠和畏惧。当每次市场到了紧急关头,敢打硬仗的“鲁Q”就出现了……
“大老徐”闯进上海滩
  6月1日上午,上海市嘉定区江桥蔬菜批发市场。
  上身穿着西服,却脚踩一双拖鞋的“大老徐”,向过往的菜商一一打着招呼。
  “大老徐”三个字是上海蔬菜界人士及消费者对这位山东汉子的尊称,也已成为苍山菜商在大上海打造的首个知名品牌。
  “大老徐”的原名叫徐俊秀,名字与他高大的身材有些出入。说起话来像喷射的机关枪,嘟嘟嘟地不停。今年59岁的他,回忆起当年依然充满激情。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徐俊秀在苍山老家张罗着收了一车红透的西红柿,当时一斤八分钱,他收了3000多元的货。他找了辆挂车,带着4个油桶,苍山到上海540公里的路程,走了两天两夜,早上6点进入上海十六铺蔬菜市场。
  他认得市场,市场却不认得他。那时的上海菜市场,基本上是江浙人的天下。人来人往,他却不认识一个。找个地方刚要停车,市场管理员过来撵他,“走!这里没有车位。”
  “什么车位啊?俺没听过这个新鲜词。”徐俊秀有点着急,走过几个空档,都不让停。徐俊秀汗水直流,尴尬地堆着笑脸求管理员,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让,有一个小贩也帮腔不让卸货。“我好话说了一汽车,不让卖,我也得在这里弄完。”徐俊秀火了。管理员看他实在可怜,同意他在菜市场的厕所旁,将货卸下来。
  西红柿烂得快,徐俊秀扯开了嗓门喊:“便宜卖啦!”卖完一算账,赔了1000多元。
  西红柿赔了,徐俊秀没有泄气。接着,他又从老家拉了一车黄瓜。当时上海人还不认识山东蔬菜,竟然问他,“北方也有黄瓜?”
  徐俊秀喷儿地一笑,“俺这黄瓜看上去比上海的还要好呢,看,长这么好,没有农药,还顶着花呢!”
  有了之前的经历,徐俊秀这次先找管理员商量,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人家没有为难他。他这车黄瓜买进5分钱一斤,在上海以三角五分的价格批出去,连来带去5天,总共赚了1500元。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徐俊秀一路上窃喜。
  黄瓜下市后,辣椒、胡萝卜又上市,几趟生意下来,徐俊秀的钱袋也就慢慢鼓起来。
  徐俊秀终于闯进了上海滩。
  这个时候,苍山县的蔬菜种植也日渐扩大,县里也在积极培养蔬菜运销队伍。每次从上海回到老家,徐俊秀就跟说书似的,介绍在上海卖菜的好处。陆续地,来的苍山人越来越多。
  据相关统计,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供应了上海市60%以上的蔬菜,而该市场80%以上的菜贩都是苍山人,60%以上都是苍山菜。以至于在上海流传一句话:“一天不见鲁Q,上海人吃菜都犯愁。”
  “现在从苍山到上海,既像赶闲集儿,又像回老家。”徐俊秀调侃说,原先是咱往上海滩挤,现在咱是上海滩的主人。
上海经理们的“苍山情结”
  “1995年,一年我去了四趟苍山。”在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会议室,上海蔬菜集团党委书记、江桥市场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永芳,这位与苍山人打了20年交道的老朋友感慨地说。
  “苍山人对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永芳举例说,每年夏天,市场里往往会出现蔬菜价格滑坡造成的紧缺现象,此时,其它地方的运销户因为不赚钱就停业或者改做其他生意,而苍山菜商宁肯少赚不赚甚至赔钱,也依然不停地供菜。
  从2003年春天的“非典”到2007年年底南方严重的“雪冬”,在这两次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苍山蔬菜一点也没有懈怠和畏惧。当每次市场到了紧急关头,敢打硬仗的“鲁Q”就出现了……
  上海世博会,苍山菜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上海世博会的蔬菜指定江桥市场直供,谁能够帮助市场完成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首先想到了苍山,也只有苍山。”王永芳说。
  苍山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蔬菜种植面积达百万亩,主要销往长三角,但苍山蔬菜能拿到上海世博会的“入场券”却不仅仅在于此。自2009年6月,苍山启动实施了新苍山优质蔬菜进上海、进超市、进世博会“三进”工程。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样板,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政策给予直补。
  在上海经理中,张根兴和王永芳一样,同样与苍山有着不解的情结。
  张根兴1970年被安排到上海郊区一蔬菜部门工作,1976年被调入蔬菜公司任联络员,由于工作勤奋,不久被提拔为公司蔬菜站业务站长。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蔬菜供应和全国各大城市一样,一度出现“菜荒”,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启动规模浩大的“菜篮子工程”。张根兴临危受命,1994年担任上海市真如蔬菜批发市场经理。
  这是一个难题。市场是一块空地,它需要人气、需要产品,更需要产业基地。这时,张根兴想到了苍山蔬菜和那些已经活跃在沪市的苍山菜贩子。
  他找到了“大老徐”,探讨“兴市”的措施。“大老徐”为人正直朴实,在苍山老乡中富有号召力。真如市场一开业,绝大多数苍山菜商过来“撑市”。真如市场是江桥市场的前身,市场搬迁到江桥后,又是苍山人帮助了市场。
  1995年,为完成“菜篮子工程”这一重大使命,张根兴连续十几天跑遍了苏鲁豫皖的十几个蔬菜主产区,寻求蔬菜基地建立伙伴关系的决策都未能如愿。张根兴说,最后一线希望是苍山,当他第一次踏入透绿的蔬菜王国,不禁感慨:“山东南菜园”果然名不虚传!
  张根兴的一篇日记这样写道:1995年3月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上海真如与苍山通过“菜”字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找到了一条“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的好路子……
南京苏州苍山菜占四成
  6月1日中午,记者赶至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国际汽车城”的上海大众联合产业园区,该园区拥有各类投资企业60余家,员工总数1.3万余人。
  此时正是午餐时间,餐厅内,绿油油的青菜香气扑鼻,员工们吃得正香。“您知道您吃的青菜是哪里产的吗?”记者和一名正在就餐的员工聊了起来,“苍山的吧?在上海提到蔬菜,应该就是苍山的。”该员工并是很不确认,但似乎已经知道了答案。
  上海埃顿酒店服务有限公司是该园区指定的配餐企业。该公司市场经理张磊磊介绍说,公司对于蔬菜的品质和新鲜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每年竞标一次,竞争十分激烈,但每次竞标都是苍山人和苍山菜胜出。
  张磊磊2011年去过苍山,专程考察苍山菜园子。“首先是工作需要吧,对于菜的品质,我们也希望从源头上把好关。”张磊磊说,作为南方人,他第一次出发就到了苍山,一呆就是一个多星期。
  “苍山蔬菜没的说,唯一遗憾的是,米饭太少。”张磊磊对于北方的饮食习惯有些不适应,但苍山之行,更加坚定了他对苍山蔬菜的信心。他说,苍山的蔬菜不仅走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上,更是渗透进大上海的各个角落。
  目光转向江苏。6月2日中午,苏州市家乐福超市东环店人流如织,正在蔬菜专区买菜的李女士选购了1斤茄子和2斤青椒,“苍山蔬菜,我们都知道,而且很认可。”李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行的南京京火蔬菜配送有限公司市场经理王传福也一个劲地点头。“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这些品种全部来自苍山。”王传福说。
  南京京火蔬菜配送有限公司几乎垄断了南京市、苏州市所有大中型商超的蔬菜供应,譬如家乐福、华润等。“40%以上都是苍山菜,苍山菜新鲜,品质有保障。”王传福评价说。
  “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苍山人了!”王传福很困扰,和他合作的供应商,无一例外全是苍山人。
  王传福的话,在苏州市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得到进一步验证。该市场95%的菜商是苍山人,70%的蔬菜是苍山菜,而30%的外地菜也是由苍山人负责运销。
  苍山人以蔬菜下江南,却不全是搞蔬菜生意,餐饮、物流、旅游、饮品等各行各业都有人在做,服务江南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2013年06月18日 04点06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