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1,同出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2013年06月04日 22点06分
2
猛虎称王牙似锯 雄鹰亮翅爪如钩 先来个错误的示范。感觉没能把两种动物的特点写出来。
2013年06月04日 23点06分
叶挺花荣根据地 江清沙溢水滋源
2013年06月05日 04点06分
level 11
2,连环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灯”)、“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2013年06月05日 22点06分
5
这个学起来要个人的知识程度了……
2013年06月07日 13点06分
回复 顶端手机百科 :这种联可遇不可求的啦,我想半天没想到个好的。你如果有的话,记得发过来啊,记得是成联哦。。
2013年06月07日 15点06分
…………
2013年06月07日 20点06分
应该是:移椅倚桐同赏月;等灯登阁各攻书。不是点灯。 移椅倚同音,等灯登同音。
2013年07月02日 05点07分
level 11
3,卷帘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2013年06月06日 22点06分
6
已是落花流水去==曾经春暖顺风红。。交作业啦。
2013年06月07日 08点06分
level 11
3,脱靴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先浅后深的依次剥开的方法,像脱靴的过程,蜕去皮后方见本质,这种格式为脱靴。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2013年06月07日 23点06分
7
清风里,云海中,江山如画==古道边,长亭外,岁月若歌。。交作业。。
2013年06月08日 09点06分
level 11
4,婉曲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富贵生活我们贫寒之家是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2013年06月08日 22点06分
8
level 11
5,叠字
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
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
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4个字:
南南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如:
郁郁佳气;
泱泱大风。 (桂林风洞山景风阁)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
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
出出进进,说演弹唱;
真真假假,生死离合。 (戏台联)
声声爆竹声声喜;
阵阵春风阵阵歌。 (春联)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贵阳九华宫戏台)
2013年06月11日 11点06分
12
level 11
6,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
反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隔离反复一般用在大段落的开头,能醒目地区分层次,多用于散文,因为对联不分自然段,所以对联创作中基本不需要“隔离”。对联中常用的是连续反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上联是明代一位被被罢官的太守所书门联,下联是陈毅1923年所写的一副春联。 需要说明的人,也有人把“反复”分为“反复”和“复辞”两类,认为反复法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字将反复的词语分开。如何中间夹杂了其它的字,则应该算作“复辞法”。
2013年06月11日 11点06分
13
level 14
对联种类,根据句子对象,格式,技法;共分三大式类,46个句种。以后有时间,潮儿会逐一作详解?
2013年06月30日 02点06分
15
欢迎潮师讲解。
![[茶杯]](/static/emoticons/u8336u676f.png)
。向潮师学习
2013年07月01日 10点07分
level 11
9,析字
拆拼法,又称析字法,是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某些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拆拼联主要是化形,将字形拆拼,属于文字离合的方法。用拆拼法制作的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拼法所制作的谜语一样,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拆拼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拆字
拆字,即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折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再看下联: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凤”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县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瞒下,横行不法,人称其为“柳剥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这样一副拆拼式楹联送给他。上联拆隐“儒”字,因为“儒”字可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装作雷公模样,而—却少三分面目(面去三为而);下联拆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惯开私卯,“艮”—绝无一点良心(良去点与艮近似)。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与描划,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挞入里。这副楹联既是一则谜语,也是拆拼联中的绝妙之作。
2.合字
或称拼字,即合零为整,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3.有拆有合
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战”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也有的联一时分不清到底属拼还是拆。如谢一夔和吕原二人析姓氏之对:
吕先生品箫须添一口;
谢状元射策何吝片言。
出对便是将拼拆合在一起的。
2013年07月07日 02点07分
19
level 11
10,顶针
顶真,又叫顶针、联珠、链式结构等。顶真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请看下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连绵)。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句句顶真,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
小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连环是三次以上的顶真。如前面所举的“寿禄比南山”联,多达十次顶真。此联还有另一面目: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
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2013年07月07日 02点07分
20
level 11
11,镶字
镶字,是为了把话说得舒缓和郑重,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镶”到紧要的字中。表面上看,所镶之字反复出现,实际上突出的仍是主体字词。
对联中所镶之字多是文言虚词,如学宫明伦堂联:
先圣道并乾坤,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皇教同尧舜,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下联的“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引用帝尧的话,意思是“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上联相对的文字,见于《礼记·中庸》:“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为了与六个“之”字对仗,采用镶“也”字的办法,便是“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可见,镶虚词还是根据内容与对仗的需要来考虑的。
下例也是镶字: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上联见《论语·子罕》,是说孔子没有四种毛病:毋意(不凭空揣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唯我独是)。下联见于《诗经·卫淇》,四个“如”是镶字。当然,原文的笔法就是这样的,并非对联进行了加工。
对联的另一种镶字是镶数字。这是构成成语的一种方式,对联在用成语时,也一并接受下来了,如春联: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又如:
冰消雪化,江山又呈五光十色;
冬去春来,神州再现百态千姿。
要注意的是数字均是成双成对地镶入,若只有一个数字的仅是普通的数字联,不成为镶字联,而且,不能组成像“四化”、“五岳”这样的概指数量词。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21
level 11
12,加减
加减法,又称续填法,是为了某种需要,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的制联方法。这种作联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时常出现,所撰楹联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
1.加字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到的春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还有一个故事,是连续运用续字手法的。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此联两次加字,实属不易。用加减法制作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
有的续字联则在原联的基础上任意发挥。传说旧时某县官贪婪、凶残,却又自诩清廉,自贴了一副门对: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有人补了若干字,成了这样的讽刺联: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又有补成: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食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情之也哉。
尽管所续之字多于原联若干倍,但都是从“爱民若子;执法如山”引发接续而来的,是在原联基础上的发挥。
2.加笔划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内容便大相径庭,父子俩也只有自叹倒霉而已。
3.减字
楹联的针对性楹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将上下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类似这样加减字词的故事,在民间广有流传。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22
level 11
16,隐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这种制联方法称作隐如。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的意思是说不容许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醉乡”,这里指的是指用酒制成的醉蟹。整联的意思即是:帝国主义分子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帝国主义分子敢在中国久住下去而横行霸道,其下场必然和醉蟹一样死路一条。此联既隐含了两种事物,合起来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爱国主义的佳作。
用隐如法制作的对联虽与谜联相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用制谜法制作对联,乃以依物制联,是将谜面对联化,实际上就是用对联形式制作的谜语;而用隐如法制作对联,乃是以联喻物,是将所要描写的事物暗藏于联中,使人们通过联想对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26
level 11
17,缺如
缺如,也称隐语、隐缺、漏字,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要从所缺之字的谐音上去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加上横批所缺“东西”二字,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全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是可以的。
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有一种完全用标点组成的联,如上联全用问号(?),下联全用感叹号(!),即所谓无字对联,也可以视为缺如法。其意义也是不缺指,或所指甚多。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27
level 11
18,歧义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下,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这就是利用两读法所制作的楹联。这种楹联不很常见,但构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以产生其它格式的楹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允明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允明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允明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
传说祝允明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祝允明写楼联。祝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除了利用断句的不同可以造成歧义外,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制造歧义。如在即兴应答中,可以利用谐音产生歧义。传说乾隆与纪昀曾对过一联:
两碟豆; (乾隆)
一瓯油。 (纪昀)
由于是口头对对子,纪昀是按上面所写的进行理解。谁知乾隆另有谋算。他指着花间的蝴蝶,说我的上联是:
两蝶斗;
纪昀脑子一转,也随即说,我指的是水面上游动的鱼鸥:
一鸥游。
有时候利用汉字的一音多义也可以产生歧义。如巧对: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即可以解释为:庭前种竹,笋是属于先生的;而庙后栽的花,枝是属于长老的。而利用”先、生、长、老“的其它意义,又可以解释为:庭前的竹子还未长出,笋已经生出来了;庙后栽的花长得很快,已经有了老枝。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28
level 11
20,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这种制联方法,是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
请看***同志为士兵所撰联: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此联采用流水对,仅十字,并在联中嵌“列宁”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远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作者运用了否定句询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为反问句式的一种。
再看下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下面这副对联也属此种形式: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另一种形式则是用肯定的询问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许德衍挽陶行知联:
教育做合一,若干年来,倡导生活教育,身体力行,论功岂止武训第二;
智仁勇兼备,胜利前后,呼号和平民主,赴汤蹈火,说死实与李闻为三。
此联紧扣逝者事迹,所引对比人物十分贴切。此句联属反对,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运用反问,常用“何”、“岂”、“怎”、“难道”、“哪得”之类的词语。如:
搔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反问法与设问法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一为正面提问,一为反问,故也有人将二法合为一法,通称“设问法”。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30
level 11
21,双关
双关法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次之分。双关的形式主要有谐音、借义两种。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1.谐音
谐音法就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别具情趣。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欣赏这样的楹联,谐趣无穷。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又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2.借义
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多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发人深思。如: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联语简洁却富于哲理。又如: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再如: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这是一副应答联,有人出上联讽刺老师,联中“杂种”、“先生”语意双关,问得可谓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恼,以“正经”、“老子”的双层语意,堂而皇之地回敬了讽刺者,可谓妙语天成。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31
level 11
22,同音
同音法即同音异字法,又称异混,它跟谐音法一样,都是建立在汉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础上的,与谐音法不同的是,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从而使联语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此种方法听起来难以分辨,看起来一目了然。常见的同音异字法楹联有如下几种样式: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这副楹联写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制作难度较大,常将其附会于名人雅士。有一种说法是:李调元一次正与农家大嫂谈天说地,一群鸡跑来啄食晒场上的稻子,两个挥舞竹筒的小孩把鸡赶走了。大嫂见状,便出上联请李调元答对。正在李感到为难时,偶然发现屋梁上一只正东张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惊跑了,他心中一动,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构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别是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字对联。还有人添加事例,将此联加以扩充,如: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暑鼠凉梁,请画师笔壁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子沿檐拾石打饥鸡。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这副楹联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两件烦事,联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双声兼叠韵,相间出现于联语中,则生发出奇趣,使联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3.同音异字间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联,应征者多有妙对,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等,与古对“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32
level 11
24,制谜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2013年07月07日 03点07分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