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经历
河南许昌贴吧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80后的人已经慢慢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角色,看着大家的故事,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4年的工作经历。
2013年05月29日 12点05分 1
level 9
先讲讲我的教育背景吧。从小我就属于那种靠小聪明考试的人,成绩不算突出,但也还算说的过去,一路读的都是重点学校。高中开始数学成绩急剧下降,我妈想到了送我出国。开始办的加拿大不过拒签了,后来就送我去了新西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只要能去英语国家,能自由自在,我都能接受。2000年的元旦刚过,我就一个人上了飞机。出国之前我妈狠抓我英语,雅思考了5.5分,所以去了没读语言学校,直接上了大学预科。(这点很是另中介不爽,后来我才知道原因,后面慢慢解释)不好不坏的成绩,肯定是读不了奥克兰大学或者维多利亚,于是我就找了个当地不错的理工学院。在新西兰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那里一共八个大学,其他的很多都是polytechnic.幸运的是学校后来提升为八大之一,我读的也就不算野鸡大学了。03年12月毕业,其中第二年第一个学期当掉过一门,后来就不敢那么松散了。基本上来说我的英文还算是OK,说起来只要不是太专业的东西都没有问题,书写的时候拼单词是我最头疼的。专业当时是自己选的,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有商业头脑的。大学的成绩基本都是B-或者B,也有C ,主要是我妈要看成绩单,所以太差说不过去。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
level 9
再说说大学兼职吧。我的家庭条件也就是小康,虽然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家里负担,但是我妈不会再多给我一分钱。第一年的时候我妈希望我全身心的读书好考上奥大,所以不同意我打工,多少还给我点零花。上了大学之后她开始督促我打工,原因是我没考上她期望的大学。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美食城的韩国小店打工,主要就是上菜,收盘子。干了半年,老板娘把刷碗的辞掉了,她上菜,让我收桌、洗碗。本来就因为我是新手给的薪水很低了,这回又让我刷盘子!当然不干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给韩国人打工,太抠门!
  之后有个台湾的女孩子介绍我到她朋友家的餐馆打工,下单、上菜还是原来的工作,不过薪水比以前要高一点。老板是台湾人,祖籍山东,人挺和蔼的。这工作我做了差不多一年,一周20个小时。除了挣到点零花钱,最高兴的是学会了怎么做奶茶、做咖喱什么的。如果不是当掉那门课,我还是会继续留在那里打工。在国外当掉就要重修,没敢和家里说,要顺利毕业就意味着我必须下学期多修一门,时间不够用了,只能不打工了。那时候还觉得挺可惜的,没有免费的奶茶和云吞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3
level 9
第三份工作是02年底和一个姐妹逛街,看到有个洋人的商店在招短期售货员,我就跑进去应征了。老板是个洋人老
太太
,因为很喜欢东方文化就开了这么个商店,主要卖一些中国、日韩的工艺品还有丝绸什么的。因为之前的店员回国休假了,所以她需要一个临时店员。这工作也没什么难的,我基本都是每周一、三、五下午和周六全天去上班,客人有需要的时候就介绍一下,有时候也会和老板神侃中国历史和文化。三个月后正职的回来了,我自然就下岗了。
  闲了一段时间,第四份工作居然找上门来。我这个人比较开朗也比较热心,所以有很多朋友。偶尔会帮朋友弄签证的事情,和留学中介挺熟的。有天后来的老板打来电话,问我愿不愿意过去帮他,做市场开拓的。当然好了,不用端盘子、站柜台,给多少钱我都愿意。那时候在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大学或者学院什么的都针对国际留学生开设移民课程或者一些好移民的专业,他们也很喜欢和中介合作。刚开始的工作也就是接电话、收邮件,然后翻译点资料。因为老板也只是觉得我比其他去他那里的留学生多了解一些学校和签证的申请,所以没让我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情,让他开始器重我。
  那时候我已经干了半年了差不多,老板带我去和一个私立大学谈项目合作。其实我也就是去听听、做作记录,方便我回来后把项目资料翻译成中文,然后在做个宣传。那是个会计项目,当时已经有很多类似的课程了。说实话真的没有什么宣传点,但是雅思成绩不高,还是有点吸引力的。老板也不太想接这个项目,但是学校那边给的反点比其他私立学校的项目高5,而且只有我们和另外一家签了合作协议。我向老板提议,在新西兰的把5返给录取的学生,国内的学生可以赠送雅思速成班。不知道真的是我运气好,还是那时候中国留学生特别多,那个项目我们一共送了60个学生,老板还给我包了个大红包。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4
level 9

之所以讲的这么详细,是这份工作最终成为了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没有刚毕业就失业。对于一个国际留学生来说,能找到办公室的文职工作,也算不错了。
  总结一下兼职的工作,我觉得去餐馆、超市什么地方打工都差不多,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英文提高?我也没觉得。我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刷盘子,太机械的工作,容易自闭。本来一个人在外面就够辛苦的了,学业的压力又那么大,再天天跟孙子似的不停手的刷,面前除了盘子就是盘子,非疯了不行。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我属于比较爱说话的人,所以端盘子我就能接受,虽然也没轻松到哪里,但我总觉得天天看着人总比看着盘子好。
  对于没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来说,我觉得有兼职的工作经历是很重要的。哪怕是在餐馆打工,也是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去了解社会,而不是享受者,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能进公司做兼职,那是最好。哪怕是端茶倒水的小妹,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至少可以了解很多公司的基本流程,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商业往来的基本礼节什么的。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社会这个大染缸有多现实。这样以后参加工作面试,就算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基本的礼仪和思想意识还是可以提高雇主对你的印象分。
  这些都是后来工作很久之后才明白的。那时候我哪里知道那么多,就是想打工可以消磨一些时间,更重要的还可以有零花钱。也就是打工开始,我花钱反而真的没有那么大手大脚了。往往辛辛苦苦一个周的钱就够我买一双高跟鞋或者一瓶香水。我记得刚开始打工的时候领了薪水就去免税店买化妆品什么的,到后来领了钱就存起来。也会消费,但是不会那么冲动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5
level 9
第一份工作——市场专员
  03年底总算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老爸是希望我回国工作的,老妈是坚决不同意我回国——要不继续读书,要不移民。我那时候还没想太多,什么回国还是移民的,但是坚决不读书了是肯定。天生就不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再读下去还不要我的命。当时的男朋友是移民那边很多年的中国人,感情还是很好的,所以我想能留在那边工作再说。
  这时候老板也来问我的打算,他希望我能继续留在公司。那时候去新西兰的中国人已经少了很多,在新西兰的很多人陆续的转到其它国家读书,尤其是澳洲。加上国内对澳洲的留学热情,老板很看重这块市场。继续作我喜欢的市场开拓,不用到处找工作,当然是好事情。
  先说说公司的情况吧。老板有两个,一个中国人,一个Kiwi。公司在新西兰的主要业务是留学和移民两个部分,在中国和一个中介结构有合作,主要是留学和文化交流业务。新西兰这边有4个部门,移民部4个人,留学部2个人,市场部就是我,这些都是全职员工,还有一个文书部基本都是兼职的学生。中国老板负责移民和市场,Kiwi负责留学和文化交流,不过Kiwi经常在中国,所以这边都是中国老板在负责。
  我的工作主要是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和有合作的校方保持联系,基本上每周通个电话聊聊天,偶尔约见面吃饭什么的。那时候学校多,学生也多,针对留学生的课程经常会有变化,所以要随时掌握。还有就是一些新的项目也要第一时间了解,不然被别人签了独家,虽然我们还是可以送学生,但是利润就很低了。
  另一部分是我全职工作之后的工作重点。联络更多的国立大学,争取成为一级代理。国立大学相对私立大学或者学院要严格的许多,对代理中介的审查有很多要求。中介实力、信誉、输送学生的数量什么的,都是很严格的。我需要整理材料,然后向学校申请。之后是一个比较长的谈判过程,通常是由老板亲自出马。这其中包括资质审核、代理级别、可能拿到的优势课程或者项目、是否有利润返点等。我最讨厌的就是做资料的整理,其中又数输送学生的数量为最麻烦,不仅仅要找出之前通过我们申请的学生,还要了解他们的详细情况和最终选择的学校。拼命的去找出那些学生的亮点和优势,以体现我们的信誉。
  第三部分是我比较喜欢的——学校或者项目推广计划。主要是针对我们合作的大学做市场定位和优势突出。很多大学的资料要翻译成中文,然后编辑成宣传资料。要言简意赅但是要信息全面,比如学校的历史、优势课程、优良传统、名师名事、毕业率、就业率什么的。说实话,我当初选学校的时候都没了解这么详细。再就是一些特长课程的推介。主要是针对国际留学生开设的移民课程或者热门课程。找出吸引点,算是我比较擅长的。怎么说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知道学生和家长想要什么。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6
level 9
我做出回国的决定之后立刻给父母打了电话,结果妈妈不同,态度很坚决。之后几天我连续和她讨论这个问题,但都是没有结果,最严重的一次是我们俩在电话中吵起来,要知道我在出国之后从来没和妈妈吵过架。我偷偷给爸爸打了电话,他还是支持我回国的,希望他能帮我劝服妈妈。最终妈妈妥协了,原因并不是我的坚持,而是姥姥病危住院,她顾不上我了。12月初,我回到了中国,离开了生活了5年的新西兰。
  妈妈之所以不同意我回国,第一她希望我能拿到外籍身份,第二她觉得国内不好找工作。我从来就不希望成为二等公民,更不觉得工作有什么难找。回来之后又和妈妈吵了一架,爸爸通过关系给我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我并不想靠家里。但是不能太任性,总是要去见一下的。那个叔叔的公司主要做物流,在QD也算是很知名的企业。见面的时候聊了一下,他觉得我还不错。后来又走了一下形式——去他们公司见HR。那是我有生之中的第一次面试,也是我迄今为止最恶心的一次面试。面试官是一个30多岁的妇女,貌似很和蔼,但是笑起来很假。她先询问了我一些情况,然后要求我用英文自我介绍一下。搞笑的事情是她不懂英文,因为面对我说的任何言语都没有反应。当时心里那叫一个上火,可是表面上还是要微笑。接着她讲了讲他们公司,然后就是对我一顿打压。话没很明白,但是意思我很清楚——不要以为是老板的朋友就特殊,没有经验就要好好学习,别以为国外回来的就牛,薪水和其他应届毕业的本科生一样都是1500。我没说话,但是觉得很屈辱,当时真的有那种感觉。我觉得她在侮辱我的智商,侮辱我爸爸的名誉。最终我还是没去那家公司,让爸爸以孩子小不知天高地厚给回绝了。去年有次回家还和那叔叔一起吃饭,他说当时真的应该留下我。我很感谢他这句话,这不是对我的肯定,是说明我爸没欠他人情。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8
level 9
既然不想靠家里,那就自己找吧。网站、报纸、招聘会,我都尝试过,但是不会轻易投简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外资的大型企业,职能上主要是市场或者高级秘书,其他我都不考虑。最终我只投了家乐福的商务秘书、杜蕾斯的总裁秘书,丹麦的一家机械公司的总经理秘书,还有一家德国的化工企业。
  家乐福是在招聘会上投的,后来又参加了2轮面试。第一轮是HR,比较junior的一个女生,聊得都是一些基本问题。第二轮的面试是市场部的经理,他问了我很多比较尖锐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加班,怎么适应新环境,竞争压力怎么承受,然后又讲了一些家乐福的东西,是怕我没心里准备,干不长时间。后来让我回去考虑一下,这边会在3天之后电话联系我。我最终还是没去,第一工作职责并不是我希望的,说是市场部,也就是一些简单的促销宣传,因为是店所以没有太多的决定权,很多事情都是执行。第二,薪水太低,经常加班到深夜而且没有加班费,这个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我又不是苦力。第三,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机会。
  杜蕾斯是在网站看到的,然后发了简历过去,通知面试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情。总裁秘书这个职位一共是4轮面试,第一轮笔试,主要是考一些英文简单翻译、商务礼仪、情景对话。第二轮是由HR面试,没有什么特别的。第三轮的主考官是中方的一个负责人,还有总裁的助理和生产的负责人。主考官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很精明的一个中年男人,很有气质,英文也很流利,不会特别难为你,但是每个问题都很有深度。第四轮是总裁,典型的英国绅士,40岁左右,说话和举止都很讲究,我记得面试的时候我居然有种贵族和贫民的感觉。后来真的通知我上班了,HR给我打得电话,但我拒绝了。这个职位第一轮有100多个人,我算过,因为我是K组的10,我之后还有一组。到最后一轮只有3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最后的结果我是第二选择,因为第一选择拒绝了,才轮到我。有一点郁闷,但是想想能从一百个人中挑选出来,也不错了。没去的原因,第一是我不太喜欢那个总裁的风格,或者说我不能适应他的工作要求。第二,也是薪水的问题,其实只比我的底线少200块。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9
level 9
丹麦的那家公司我是在报纸上看到的,立刻传真了简历。下午接到人事的电话,第二天就去面试了。直接就见了来自丹麦的总工程师,和他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很轻松很舒服的环境,而且可以感觉到他也很喜欢我。他跟我讲一共见了16个人,而我是他最看好的。几天之后又见了行政总经理,是个中国人,感觉一般,他觉得我有些年轻。后来真的是没有录用我,他们选择了一个英语没我好但是比我有经验的女人。说实话,我很喜欢这家公司,风格还有文化什么的。而且顶头上司的为人感觉也不错。有时候我还在想,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要我了,那我是不是一辈子也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过了。(大约半年之后他们又找过我,因为中国总部迁到青岛,需要一个总裁秘书。)
  到这个时候我开始知道英文好、能力高不是最重要的,经验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没有消沉,我反而更加积极,也明白薪水少很正常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10
level 9
德国的这个化工企业是在招聘会上看到的,本来是一个朋友想投,结果她英文不成。那职位是市场专员,主要是做国际市场开拓的,我本来对国际贸易不感兴趣,但是招聘的其中一个是他们的副总,德国人。于是就投了一下,然后当场就面试。我们总共聊了20分钟差不多,一直都是英文。其中还有5分钟他让我讲述留学的见闻。如果聊特别正式的话题,我可能还差一点。但是神侃,那可是我的专长。于是他通知我周一就去他们公司进行下一轮面试。后来还有一轮面试,但是时间拖得很长,主要是大老板不在中国。等到他们大老板回来,我已经决定来BJ工作了。当时给的offer也算不错,而且还有很多出国的机会,可是我的心已经不在QD了。
  其实我回过没多久就收到Kiwi老板的邮件,他邀请我去北京工作,但是要在元旦之后才能谈。我当时也没当回事,后来是原来的老板回国联系了我,才知道他们真的想我接着做留学。于是05年的1月中旬,我去了一趟北京。见到了老板、Kiwi,还有中国这边的老板。一切都很顺利,我答应年后来BJ上班。工作不是做市场拓展,主要是做留学咨询。薪水和提供的环境都是我很满意的,所以我很痛快地答应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11
level 9
现在想起来以前,真的觉得自己那时候好幼稚,不过还是很骄傲有那些经历。
这几次的面试,虽然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其中一家。但是也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还有一点,就是我非常庆幸在04年底就回国,那时候回国的留学生还是少的。到06年我换工作的时候,已经发现留学回来的硕士遍地都是,更不用说本科生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12
level 9
继续说我的第一份工作。
  2005年2月14号我到了北京,并在一周之后正式上班。很特别的日子,并不是因为情人节,而是我又离开了父母。在机场的时候,我还是没敢回头,害怕看到父母的不舍,害怕自己心软。有个朋友还开玩笑说,也许在飞机上会有什么艳遇呢。艳遇的确发生了,不过不是在飞机上,而且在朋友家,我认识了后来的男友。跑题了,接着说我的工作哈。
  公司在北京共有美加、英国、澳新、德国、日韩、马来西亚共6个咨询部,还有一个文书部和行政后勤部。另外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都有办公室或者合作的中介。我刚去的时候澳新部只有3个人,一个就是我的Kiwi老板,另一个是主要做澳洲业务的女人。我加入之后,Kiwi很少在这边,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我们部又增加了3个人。办公室里基本都是30多岁的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文书和行政部的人都比较年轻。办公室里以女孩子居多,所以事情也比较多,这个后面再说。
  我的只要工作就是关于澳洲和新西兰的留学咨询。虽然我之前是做市场的,但是因为对澳洲和新西兰的学校非常了解,也亲身经历过留学,所以做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唯一的问题就是对签证的把握,幸好英国部的头对我很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13
level 9
初期的工作主要是整理两个国家的留学信息,洽谈更多的澳洲高校。这方面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的困难。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客户推介大学和专业。这期间接触了很多不同学历的学生或者已经工作的人,也发生很多故事。有搞笑的,有上火的,也有安慰的。
  故事一:
  对方是一个人大的社会学本科学生。他向我咨询了澳洲的学校和留学的整体情况之后,考虑要具体选择的学校。我给他的建议是新南威尔士或者墨尔本,但是他只考虑澳洲国立或者昆士兰。后面的这两个学校是出了名的严格,以他的成绩(平均分不到70,雅思5.5)成功率只有50。我很婉转的劝说他,谁知道哥们居然给我来一句:我的导师时中国最有名的社会学家,他给我写推荐信还能有问题。当时就无语!不知道是你读书还是你导师读书!后来他自己申请,没有成功。3个月后又回头找我,乖乖去了新南威尔士。
  故事二:
  成都一个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因为英语没过四级而没有学位证书。这个学生拖了3个月,每天都会联系我。第一个月是关于哪所学校,因为没有学位证书,所以他肯定不可能申请到五星的大学,只能找澳洲3-4星级的大学。第二个月是专业的问题,在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系统两个专业上犹豫不决。我都把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搞明白了,他还没决定。第三个月,和我磨中介费。那个时候我们有个活动,成功之后可以免费办理一名直系亲属的探亲签证,要不就是中介费9折优惠。他要求两条都享受,我最终同意了。然后又说要8折,我只能放弃。这种例子很多,墨迹好几个月不签。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14
level 9
 人的心态真的很重要,这是后来才明白的。其实刚回国的时候也很狂,很多公司我连看都不看一眼。但是真的走过来,就会明白许多,也会平和许多。和很多人不同,我对钱的概念不是很大,而且QD那里本来薪水也很低的,我的目的就是进大型的外资企业。哎,现在已纪没有当初那么理想化了,会越来越实际。其实我一直没觉得出国有什么,就像我爸说的我只不过是比其他的孩子幸运一点——家里可以送我去国外读书,真正的海龟,应该是拿高等奖学金去国外读名牌大学然后获得个博士、博士后回来的。说实话,我当时出国的时候就是想着可以感受一下国外的生活,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能学多少东西我不知道,只要拿回来个文凭能交差就好。但是在那边上学的几年,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知识上的,更重要的我觉得是思维方式和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享受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17
level 9
 除了每天的咨询工作,我们还经常参加全国的留学教育展。我很有幸的每次都被派到第一线,也就是连续3天站在咨询台前解答问题或者作一些项目的推介宣传。说实话,3天下来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说话和微笑都很机械,但是对留学中介来说是很好的推广机会。我记得在杭州的展会上,除了介绍还要回答问题。但是很多家长的当地化让我一头雾水,往往要让对方重复好几遍,搞得人家上火,我也头疼。后来成都的教育展,我向老板请假没去。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0
level 9
对于想留学的人,说几句哈。不能说是建议,但是也算是我多年留学和从事留学中介工作的一点心得。
  第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国读书。因为外界因素的,最好别出去。例如父母的决定、去和另一半团聚。
  第二,问自己出国留学之后想做什么?不是回国或者移民的问题,而是你要考虑你读这个书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怎样的作用,而不单单只是一纸文凭。
  第三,问自己有怎样的条件?这条件包括了自身的学历、学识、能力、英文、爱好等,还有家庭的经济条件、自我的独立生活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
  第四,找具有资质的正规中介,并各家进行对比。确定你的目标,不要被中介忽悠倒。签合同之前把具体情况都了解清楚。
  第五,在国内考雅思、托福什么的,在国外读1-3个月的语言课程。在国内考个高分出去之后压力会小很多,也能省点钱。在进专业课之前,读语言课程不仅仅是口语的提高,还有对于当地人的说话、风俗习惯等有很快的了解,正规学校的语言课程还会介绍一些大学的授课方式,帮助你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第六,结识不同国家的朋友。不要只局限于中国人的圈子、亚洲人的圈子,多与当地人交往,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要分享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感受不同的生活。
  第七,毕业之后最好能在国外工作两年再回来,更有利于回国的发展。
  就简单写写吧,都有点偏离主题了。看到有人拍我,所以这方面还是不讲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1
level 9
05年底,我开始频繁出差到全国的各大城市作宣讲。那时候公司有了新的项目,是和国外的高校联合开办了国内外联合课程。前期的筹备工作我也参与了许多,老板还一度承诺我转到新的项目市场部。但是后来我还是以顾问的身份从事项目咨询,有一些失望。不过工作的忙碌,让我暂时忽略了自我的失意。
  06年3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来越怀疑这份工作的价值。一方面公司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联合办学项目上,甚至开始放弃普通的留学咨询。另一方面,我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我问自己,如果我继续留在这个行业,5年以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有些厌倦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为了合同而迎合客户的要求。工作两年,除了对社会的一些基本认识,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提高。于是,我开始考虑换行业。什么才是我要的呢?什么才是职业的发展呢?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2
level 9
 本科和硕士的费用每年不会差很多,只是本科的时间要长一些。基本出去读书预科1年 本科3年,所以4年的时间,硕士在1-2年。留学的费用按平均数字来说:新西兰一年在15-20万人民币;澳洲、加拿大一年20-25万人民币;英国一年在25-30万。欧洲有些国家是不收取学费的,具体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其实留学不能只算学费和生活费,还有每年的往返机票、其他的保险什么的,另外在国外买书是很贵的,就算很多书可以从图书馆借,但是每科还是要买1-3本参考书的。
  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是最多负担一部分生活费。过多的打工也不是不可以,第一可能有被移民局查到遣送的危险。第二,留学是去读书不是去打工的。虽然国外的大学课时很少,但是想要读好书,写好论文,需要更多的自我学习时间。国外讲求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所以不是单纯的背书就可以。每科都会有很多的小论文、小组讨论什么,这些需要你收集大量的资料,然后分析和讨论。没有观点或者结果的对错,导师看重的是学生学习、分析、研究的过程。我读书的时候经常是2个月内要交3-8篇的小论文、演讲稿、调研报告,还伴有很多的小考试,这些都是计入到每科的最终成绩的。在国外,一般学期中的论文、考试、报告占到总成绩的70,甚至更高,期末的考试比例很小。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3
level 9
我的个人观点是留学不是仅仅到国外的大学去上课,你需要更多的接触不同的人种,接触不同的环境和文化。现在很多人出去读书待个1、2年,除了文凭没学到什么其他。英文还是很差、一点见识也没长。我的建议是不要仅限于中国人的圈子,不要过学校-宿舍-打工地方三点一点的生活,适当打工,多接触当地人,有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参加一些当地的活动,还可以每周去教堂,毕业之后最好能在那里工作两年再回来。
  另外感谢很多朋友对我的信任,希望得到我的建议。对于留学的生活或者一些规划我还是可以帮忙的,但是关于学校或者专业的选择,我建议你们还是咨询专业的顾问。还有朋友问到移民的事情,很抱歉,本人完全不涉及这个方面,所以给不了任何意见。
我爸说过一句话: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你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有心。人的工作圈子和生活圈子决定了这个人的层次,不断地自我提高需要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留学的圈子里,不可否认有高薪高学历,但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高层次。不可否认,在权力和层次上我是有想法的,我不希望在几年以后我只是个资深的留学顾问。也许外人看来我是一个专业人士,但对我来说这份工作除了薪水,我没有其他的长进。对一个20多岁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我更希望的是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高。想的越明白,就会清楚地考虑该怎么做。我没有着急辞职,首先我需要考虑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是我喜欢的、适应的。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4
level 9
在这期间我还去了IBM、还有威盛电子面试市场专员职位,都是通过招聘网站投的简历。IBM的第一轮是笔试,全部都是逻辑推理。答得一般,因为旁边有个男士提前五分钟全部答完,而我结束的时候还有5道题没答呢。以为没戏了,又接到通知参加第二轮HR和部门的人一起面试。因为安排了很多人面试,所以每个面试都很简短。我一共被面试了20分钟,HR和部门负责人轮番轰炸,还没等我提出问题,面试宣告结束。后来就没了消息。
威盛的面试是3轮,但是在一天进行的。首先是市场部的一个主管,我申请的职位就是她下面的一个人。很Nice的一个台湾女人,年龄也就是30岁,说话很温柔,主要了解了我以前在留学行业怎么做市场,然后又让我构思两个产品宣传的Idea.接下来是HR的两个人,Manager是一个台湾老女人,还有一个专员是个大陆的小姑娘,估计和我差不多年龄。
面试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用英文,我也就忍了。(我就不相信台湾人天天在公司不讲中文!)后来又问了我很多尖酸刻薄的问题。例如我为什么不继续留在NZ工作,是不是工作不好找。又问我为什么要来北京,是不是一定要在大的企业或者大的城市工作。后来问我薪水多少期望多少,我回答过之后居然说不可能。
NND,她问得问题别人也问过我,没什么,一般我都照实回答。但是很不喜欢她说话的语气,还那种带有瞧不起人的审视的眼神。最令人厌恶的是她每问我一个问题之后总要加上她的主管评论。所以从开始到最后我都面带微笑的直视她的目光,回答问题除了以往的自信,也多了一些傲气。尤其记得我说完薪水的时候得对话——她立刻用高八度的声音说道:Impossible!(听起来很刺耳!不是没想到!而是觉得我在骗她一样!)“Nothingisimpossible!”这是我当时的回答。也许她也发现了她的失态,后来没有再问什么。
之后的第三轮面试我也不想参加了,如果台资企业的风格就是这样,那我是不会去的。其实之前在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一些台湾人,还是很不错的。而且我家的远方亲戚也有在台湾的,那些在台湾长大的堂叔、表叔人都很好。刚巧市场部的大头不在,所以我就离开了。后来第一轮面试我的那个女的给我打电话,要我再去一趟,我以已经找到工作的理由拒绝了。
2013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28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