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谈复旦投毒案
李玫瑾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生命的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从被曝光以来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尤其是在警方公布了罪犯林某因“生活琐事”而杀人的犯罪动机之后,更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于是媒体争相报道投毒案的细节,并尽可能地通过还原林某真实的形象,为此前不那么令人信服的犯罪动机作进一步的解读。甚至有网友概括了林某在媒体笔下的性格特征,似乎是为了解释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联。然而,媒体找到的林某外表孝顺、和善、恋家,内心敏感、自卑、记仇、渴望认同,这些性格特征究竟多大程度上与他的犯罪行为存在联系,是不是拥有相似性格的个体也存在犯罪的“潜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认为,性格与犯罪行为是存在关联的,但是,不存在某一类性格的人就一定会做出犯罪行为这一说法。所谓的性格,指的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而人格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整体风格,它既包括了智力这样主要源自先天的能力特征,同时也包括了主要有后天形成的性格特点。“有少部分人具有犯罪人格,他们很可能会终身犯罪。”李玫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相较于普通人,他们并不具有正常的、完整的人格。“而这往往是由于,他们从小到大没人疼爱,因此,情感异常;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能力也异常。他们只能选择不择手段地活着,久而久之,他们以犯罪为生。”在李玫瑾看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校园枪击案、 丹佛《蝙蝠侠》首映式枪击案,以及当时震惊世界的挪威枪杀事件当中,犯罪人员都属于这一类。对他们而言,这种爆发性的犯罪行为,早晚会发生。“但是,无论是马家爵、药家鑫还是林某的犯罪都是属于一次性的,是由于某个刺激激发了他们性格中的某项弱点。”李玫瑾认为。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弱点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而言,别人对他的质疑、批评,可能诱发犯罪,但其他性格的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不过,人们不禁要问,也并非所有心胸狭窄的人遇到这样的刺激都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因此,李玫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性格缺陷并不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导致犯罪最重要的基础是这个人的心理是否有底线,也就是说他是否知道人是有可为、有可不为的。”李玫瑾说,这就有赖于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从来都是最难的。因为,生的教育和死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最爱的人的离去,他是不会感受到那种失去的痛楚的。”李玫瑾曾在对马家爵进行犯罪心理分析时提到,“他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疑问,从他中学时代就已出现,然而,从那时起,直至他杀人那一天,都没有人真正给他一个解答!”既然“100年后,早死迟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当马家爵与别人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无论是马家爵、药家鑫还是林某,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让人们觉得无比遗憾,是因为他们拥有正常的生活环境,他们聪明,受过高等教育,也懂得爱,而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的力量并不完整,对生命的理解出现偏差,才最终导致犯罪。心理学家曾经指出,人的攻击行为与挫折感成正比。而李玫瑾表示,青少年的挫折感要多于成年人,所以青少年的攻击性比较突出。她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有关“人生”的疑惑。因此,她也多次呼吁,尤其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独立人生知识课”、“婚姻恋爱课”、“人际交往知识课”等等。“总之,要增加对年轻人更现实、更实用的人生知识性课程。”
2013年05月26日 12点05分 1
level 13
好像看过了
2013年05月26日 13点05分 2
[黑线]
2013年05月26日 23点05分
level 12
楼上的刺痛了你的心[阴险]
2013年05月27日 05点05分 3
是啊,楼上老扎我见血!
2013年05月27日 10点05分
回复 谁谁不认识我 :嗯嗯,一针见血,保证不疼……
2013年05月31日 07点05分
level 9
我没看过,我来给你疗伤了
2013年05月29日 07点05分 4
回复 谁谁不认识我 :WWE,好久没看了,挺欢乐的演得好
2013年05月29日 15点05分
回复 谁谁不认识我 :不是,寂寞了你?
2013年05月30日 12点05分
回复 谁谁不认识我 :WWE……好暴力……
2013年05月30日 15点05分
再说一句……LOL是啥?英雄联盟?
2013年05月31日 09点05分
level 3
我大胆假设,像药家鑫,复旦投毒,浦东机场杀母,台北捷运杀人,这些主角可能是同性恋心理或倾向,但是他们内心没法认同接受,甚至鄙视,造成内心的紊乱,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心理能量或急剧萎缩,和亲人或周遭社会的互动和感情几近断裂,沉溺在黑暗心理不能自拔。这个和养育过程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到青春期性格变化很大,越来越和群体疏远。因为同性恋的隐蔽性而没有得到关注。
2016年01月30日 12点01分 6
可能是亚斯伯格症,所以不能和家庭沟通沟通,我也是所以这样认为。社会沟通也是不行。
2018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level 6
为什么林森浩、马加爵这样的事发生很多,这些都是大学生,可是一般人更多。为什么都是心胸狭窄,猜忌嫉妒,因为社会的经验没有解决这个大问题,我也是心胸狭窄的亚斯伯格,我十九岁遇到好老师,点拨我爱大自然,我发现了爱大自然的快乐,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体会。可是我这个观点,社会主流不认同。认为我们这样的都是傻子。不可救药的。你看日本的电视剧,充满了大自然的美,对社会潜移默化的灌输生命美好的观念,看看我们的电视剧,天天都说什么?
2018年01月04日 15点01分 8
其实这些人未必是心胸狭隘,他们是遇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比如张志超案,肯定是与受害人冲突无法控制,才意外杀人。还有刘亚成杀宁双双,本想占便宜,结果被受害人揭穿。导致无法收场,才杀人灭口。而马加爵案,李老师也提到是灭口,而非是泄愤。
2018年07月05日 00点07分
@赌鬼小马哥👀 才报道的一个人,到上海找工作,找不到,叫‘周一川’,他对社会不满,在小学附近杀死两个小学生。现在中国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可是最对最需要帮助的学习不好的学生,没有办法,后果太严重了。
2018年07月05日 02点07分
@幸运的郑全红 这是激情杀人。和学生杀人无关。
2018年07月05日 02点07分
@幸运的郑全红 问你个问题,你为什么叫幸运的?
2018年07月05日 02点0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