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的问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什么意思?
诛仙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乱情绪 楼主
感谢!
2007年07月23日 03点07分 1
level 7
曾经看过,转载一下。<诛仙>抬头第一句话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想必好多人将这个字读(zou)了吧,呵呵,我第一次也读zou了]  这句话非常的有气势.当我第一次读到<诛仙>时就被这种气势给镇住了~~~  我当时的感觉呢,就是悲天下,万物苍生,何去何从!天地之间,生灵是多么的渺小!  读<诛仙>的朋友喜欢这句话,但您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 草)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同驼月]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将此翻译为现代文,主义如下: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对于“刍狗”通常是这样解释的:“刍狗”是草扎的狗.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大约到了商、周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这就是“刍狗”的来源 .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呢,大体上的解析就是这样的,当然了这也不是很完整的解释.大家如果有好的解释,希望可以贴上来共同分析.喜欢的朋友其实可以去读读<老子>,非常好. 至于萧老大为何要在<诛仙>全文的起头写这句话呢?我个人认为用意思在于:对张小凡来说,前半生的大喜大悲,世事沉浮,也许是历经苦难.然而跳出来看,跳出小凡所处的世界来看,或许却是不足为道.天地对人是公平的.无所谓偏爱~所有的感觉都源自己个体,个人生命的经历,对自己本身来说是一种磨练.而对于别人,却是漠不关己.世间万物众生,忙忙碌碌,谁又会在乎谁?你能将你的悲伤放大,能放大多少呢?除了自己的亲人,爱人,你的痛苦别人会不屑一顾.〔简单讲,每天报纸新闻报道出车祸,煤矿事故,大家有什么感触?顶多也是嘘唏一下,甚至连嘘唏也没有.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也许这种变故就正如同张小凡一样,是人生不可逾越的伤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许有些不足,有些偏激,希望不喜欢的朋友见谅) 转载自《诛仙》论坛
2007年07月23日 03点07分 2
level 7
老实说,这个解释最贴切了。
2007年07月23日 03点07分 3
level 5
乱情绪 楼主
谢谢
2007年07月23日 03点07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