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
50年代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孤帆天际不堪,回首惆怅,故土楚云低卷,往事难忘。今年五月十日 ,是我们作为知识青
年下
放到农村四十周年纪念日,那段历史和记忆,那种苦难和艰辛,那种心酸和忧郁,那无知的笑容和涩口的泪水时常被回忆,重现在脑海里,伴随在我的生命年轮中,已经敲进了骨髓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刻在我心里,悲切、无助、苦闷度过了几年的知青生活,成为永恒。
一九七二年高中毕业,当时是百分之三十的的挑选上的高中,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参加政治学习,不断的被诱导和洗脑,还有当时高压的政治局面,诡异的氛围,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众人争先恐后的表决心、献衷心,最后结果,大部分同学从父母手中要去户口簿到管辖区派出所下了自己的户口,报名去了农村,一小部分人回父母老家落户,绝大多数人被学校集体安排。
我们一行四十五位同学被知青办安排到应城县汤池公社七孔大队落户,我们三位男同学三位女同学到第二生产队。
一九七三年五月十日上午从学校出发,坐的是帆布棚子的货车,人就坐在车板地上,当天有小雨,在亲人们的不安的眼神和眼泪中,在一部分人虚假的笑声中,车开出了学校。
四十年前,路况和车况都不好,路上走了四个小时,在雨烟蒙蒙中,车子到大队附近的公路,我们下车,大队来人带我们踏上泥泞路上,扛着行李,一步一摇,三步一晃,歪歪倒倒的来到大队,又被生产队来人带回小队。这一刻,我们的知青生活被打开。
知青生活的开始,就充满了悲剧和苦难,我的木箱子在,但被子垫絮的行李包不知去向,不见踪影,晚上又冷,只好与人共被,情况层层反映,一个星期后,被子才被送回。新生活开卷篇,就给了一个难看的脸色,给我一个下马威。
那种劳累和精神压抑无望是一种渗透式的慢慢压在身上,痛在心里,有一种推不掉、逃不脱,心情慢慢干枯的感觉。
繁重而枯燥的体力劳动,刚开始真是受不了。天没亮队里就打钟叫门起床,干活做到日竿八丈才回家做早饭,晚上干到天黑才收工。双抢季节,为了及时收粮入仓,有时整夜忙活,走路都打瞌睡,头上太阳嗮,脚下水田蒸。手磨破,肩压伤,手伤脚发软,还有蚂蝗、蚊虫、蛇时时光顾,饭菜缺盐少油,一年有十月吃南瓜,吃得眼发红,口生疮,大便干结,到现在为止,我对南瓜无兴趣。
春播、夏种、秋收、冬整田修水利,没有春的阳光,只有夏的暑气,冬的寒冷和劳累。春夏秋冬总无情,佳人玉体细纹深,男子皮黑像瘟神。再牛逼的肖邦也弹奏不出我们的悲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天,挣的工分是折合人民币:0.20元。而且年底还不能兑现,只能部分实物抵兑。悲呼!
主要还有精神上的压抑,不知何日结束这种悲情。有话不敢说,牢骚不敢发,被小人举报,大可定罪,小可终身难回。只偶尔几个好友上街加餐时,说说知心话,记得加餐时吃得最多的是猪肝汤、小肉包,很多同学在苦闷中,学会抽烟、喝酒,胆子大的、下手快的,在同学中谈起恋爱,在寂寞无望中增加一点乐趣和安慰,给自己带点甜蜜。在苦闷之时,还有浮华和燥气。知青人和当地人、外地人,时而扯皮打架,我们狠揍别人,但我们也受过伤。我的右脚大指甲就曾撞掉,流了很多的血。
后来毛主席对知识青年的实际问题作了批示,我们后期的生活才有点改观。第一年给每人生活费100元,第二年80元,第三年50元,还按每人300元做知青房。一年后,我们终于从借住的小偏房,搬进知青新房。那新房是土泥墙,茅草顶,左右两间房,前客厅,后厨房。
在2003年,我们十几位同学曾经回到那个悲情的地方,站在知青屋旁的大门口照了几张像,以示纪念。
在农村吃了很多的苦,流过无尽的汗水和眼泪,艰苦的磨难,也使我们身体变壮,懂的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减少了浮华,懂的了感恩,增加了满足感,最大的收获,是有了几个终身值得相交的挚友。此情有真意,欲说勿忘客。后来知青政策的变化,我回城当了教师,余忠心到武昌南站,曹汉楚到东方织带厂,肖菊香到省直机关,邓水莲到武汉纺织工业学院,彭艳华到汉西货场。到今天为止,本大队知青,已有五位同学不在人世(肖桃香,蔡子双,熊仁顺,熊小林,魏年生),我怀念他们。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2013年05月14日 13点05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