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西方中心论说不了。 (从比较中探索古代世界史结构。)
明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比较研究在史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不过我对它并 未从理论上做过深入或浅入的探讨和自觉应用,只是偶尔 直觉地使用过。主要是因为在学校中教世界史,涉及许多 的国家、民族,在讨论这些国家、民族的制度的时候,自 然而然地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例如我参加过世界古代史的 编写,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奴隶制的两个阶段论和两种类型 说,即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和古典的奴隶制的差异,究竟是 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还是两种彼此不相同的类 型?这就要对两方面的奴隶制进行比较。后来一直教世界 中古史,也编写过世界中古史的教材,碰到的问题往往是 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世界史上有没有典型意义呢?为什么我 国的封建制度那么长,而西欧的那么短呢?这也就要拿它 和其他各国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时间一长,没比较出什 么答案,倒比较出许多问题,写此短文,以就教于方家。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世界史为什么是世界史,这可以有很多回答。 以前我们的看法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致上都是 按五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统一的发展规律, 这种统一性使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现在我 们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 一过程,起初各国的历史彼此孤立发展,还不 成其为世界史,自哥伦布航行后,世界逐渐连 成一片,这才成为世界史,所以强调1500年 这一转折的重要性(也有强调是工业革命才开 始了世界史的)。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 法,世界上各国的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 表述这一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史,而 并不要自1500年起才成为世界史。各国历史 发展的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是一直就有的,不 过有强弱、大小之分而已。文明的孤立、闭塞 只有相对性,而文明的相互影响、传播则是更 重要的。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2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这几种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强调哥伦布航海之对世界历史的重 大意义,强调它成为世界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这样一种看法,隐含着世界 历史的东西方之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史学 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问题,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东西方文化论争问题,冲击回应模式问题,都和它有关系。东西方 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不过世界 历史上的东西方问题却有它的特殊性。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东方主义是西 方人制造出来的,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这一东方主义也一直在控制 着人们的头脑[1]。我们虽然是东方人,但是我们的大量的社会科学、史学 的理论、概念、规律、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在我们接受其具有普遍性 真理的过程中,无疑也接受了它的文化霸权的话语,因此我们对世界历史 的看法,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因此我们自新中国成 立以来,即致力于批判西欧中心论,不过我看收效甚微,我们编写的许多 世界史著作、教科书,连欧洲人都以为它还是以西欧为中心的。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3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主要建立于18世纪之末,它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就 是西方是先进、科学、民主,而东方是停滞、迷信、专制,因此受制于欧 洲人就是亚洲人的历史命运。不过应该说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当时所依据的 材料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包括当时的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萨 义德的东方学也大多谈的是伊斯兰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远东也就被 东方化了[2]。逐渐演化为欧美是西方(不过俄国等东欧国家往往被称为半 亚洲式的,不大能跻身于欧洲),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国家、民 族是东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东西方表现为不同的规律,不同的道路,我 们的世界史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起来的。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4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在上古史中,往往称四大文明古国,不能否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可是也往往把上古史划分为古代东方和古 典世界,其实这和当时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上古时代,在亚欧大陆的西 部,主要是地中海文明区,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都属于这一范围。 希腊、罗马人所说的亚洲,指的是地中海东岸[3],而古典文明和埃及、巴 比伦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被一再证明[4]。 林志纯先生把上古时期 的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现在的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和中国两 大系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5]。后来的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地中海成为 罗马帝国的内湖,埃及是罗马的粮仓,正是这一大文明区的具体表现。在 亚欧大陆的东端,是中华文明区,这一文明也不限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华夏 文明,而和现在的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着紧密 联系[6]。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5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但他是强调意大利人在这方面优于其他欧洲人,并没有赋予它以现 在的世界史上的意义[9]。由此可见,1500这个年代,如果说有什么意义 的话,也完全是从西欧史而言的。如果从世界史来看,我很怀疑它具有那 么大的意义。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7
level 11
马知识贴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8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把1500年应用于世界史,以此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正是把世界历 史划分为东西方,从西方人的眼中看世界的结果。不过现在不再强调文艺 复兴了,而强调的是远洋航行和资本主义萌芽,因此有必要就这两个问题 申述一下。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9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我看还不足以标志新时代的开始。哥伦布的航行 是西欧人向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步骤,可是从世界历史来看,古代无论那个 国家、民族,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都会进行扩张。由于力量对比的不 同,不是被人家扩张过来,就是自己扩张出去。十五六世纪并不只是西欧 人一家在扩张。俄罗斯人正在逐渐东进,越乌拉尔山而侵吞西伯利亚,西 向波罗的海寻找出海口。土耳其人由安那托利亚向欧洲扩张过去,占领了 东南欧,向西欧挺进,多少威逼维也纳,成为西欧国家的大患。莫卧儿人 则南下席卷印度。伊斯兰教形成了囊括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南 欧、中欧的巨大政治实体,所以16世纪也被认为是伊斯兰教大扩张的年 代。15世纪的郑和航海,是中国的海外扩张,而郑和航海的终止则往往被 认为是中国从海上的退却。这是只从王朝的角度看问题。其实16世纪中国 向海外发展的势头是十分巨大的,福建、广东等地的商人,到现在的朝 鲜、日本、菲律宾、印尼、东南亚各国,进行着广泛的贸易活动,有的长 期居留,形成了华人的自治社区。由于国家禁止海外贸易,于是他们发展 成为武装走私集团,一方面和政府抗争,一方面控制着西太平洋的海上贸 易。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0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所以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禁海与开海之争一直不断,到隆庆元 年(1567年)终于开禁,准许进行正常的海外贸易。说什么中国的文明 是黄色文明,中国人历史上只向西北发展而不向东南发展,不会向海上发 展,我想正是不自觉地反映出了受文化霸权控制的结果。西欧人向海外殖 民活动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是从美洲、非洲直接掠夺财富,但这也是逐渐 发展起来的。至于贸易所得,则相当长的时期恐怕很难说有什么成绩。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1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首 先从人数方面看,西欧15世纪远洋航行的人数,大约1~2万人;到1600 年,大约有30~40万人[10]。16世纪,从霍尔木兹到澳门和长崎,葡萄牙 人最多不超过1万人,1770年前后,马德拉斯有114名英国文职人员,孟 买有 700~800人,加尔各答有12 000名。直到1805年左右, 全印度的 英国人也不过31000人[11]。 而西欧的全部人口,大约在1500年是5 680 万,在1600年是7 120万,到1700年则为7 500万人[12]。这么一点人出 海远航,在当时的西欧,不可能形成所谓的举国若狂、举世若狂,到处寻 求黄金的浪潮。以这么一点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到亚、非、拉美各 地,无论是为了贸易还是占领殖民地,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肆虐的 地方主要是当时很不发达的美、非边缘地带,到了亚洲则没有什么成就。 教科书上所写的什么地理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都是以西方人的眼 光,而且是19世纪的西方人的眼光观察的结果,而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2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从西欧本身来看,它们当时也并不能主要依靠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 开辟的航线发财致富,因为技术落后,航程遥远,风涛险恶,不能保证可 靠的收入。它们依靠的还是地中海、北海等传统地区的贸易。据统计, 1660年至1688年,英国商船总吨位由15~20万吨增加到34万吨,其中 60%用于欧洲海域,35%用于大西洋贸易,用于东方贸易的只占总吨位 的5%。1636年的荷兰,总数2 050只的商船中,从事波罗的海及法国沿 海贸易的船只为1 050只,往来于英吉利海峡及北海一带的为450只,前 往地中海和阿尔罕格尔的占250只, 如此活动于欧洲海域的总共有1 750 只,占总数的85%以上,而到东方贸易的船只总共只有300只[13]。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3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1500年为标志的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他们 遇到的既不是政治权力真空,也不是经济权力真空。可以说,直到工业革 命之前,他们并没有多少的优势。从海上的力量来看,当时印度洋早已是 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控制区,而西太平洋则是中国人的控制区。西欧人出 海向大西洋扩张,一开始还可说没遇到太大阻力,再往前发展情况可就不 同了。有人指出,直到18世纪之前,印度洋上的贸易还是由本土的网络组 成,葡萄牙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法国人等等,都是依靠原来商人的贸 易网络,与之合作,才能进行商业活动。甚至直到19、20世纪,西方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其工业资本的优势大举进军时,当地原来的商业资本 的活动也并未停止,甚至还有所发展[14]。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帝国 主义的殖民侵略,并不能停止当地经济的自主发展。可见用冲击回应模式 来观察、解释第三世界的历史发展是不
正确的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4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重点来了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5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至于说到资本主义萌芽,则我国的研究已进行得十分深入,虽然其中受到 教条主义的影响,有时难免和西欧的情况生硬比附,但我以为它成绩巨 大,充分肯定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对西方的人口模式、冲击回应模 式、施坚雅模式、俄国的恰亚诺夫模式等等,都既采取其合理的成分,又 从中国本身的历史实际出发而摈弃其不正确的东西,走向建立自己的理 论、模式的道路(这方面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请注意 吴承明、李伯重等先生的著作)。我在这个问题上曾写过一篇小文[15], 许多看法不一定正确, 但我想要强调的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并非一帆 风顺,其间经过许多萌芽、发展、曲折、夭折、中断、反复,所谓14、 15世纪出现了萌芽(是不是萌芽我看还可以讨论)的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到 16世纪就夭折了,有希望发展的西班牙、葡萄牙的资本主义也中途衰落, 后来的英国、荷兰的资本主义才慢慢发展起来。奇怪的是我们有一些人的 逻辑。即中国的资本主义很久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说它的萌芽太为勉强, 还不如不说为妙。可是西方像意大利的萌芽后来是彻底夭折了,可是说它 萌芽反倒没有问题,其理由好像就是因为意大利也算是西方的国家。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6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我认 为这就是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对我们的影响了。近人王国斌的研究指出,无 论是中国和欧洲(西欧),在18世纪之前,农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都大 致相似,也都有着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所分析的发展周期,并没有什么 本质上的差别。19世纪西欧之所以能产生突破,主要是殖民地掠夺和技术 的进步[16]。这也很可以为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无望论者参考。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7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为了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对我们的控制,我曾经提出西欧的封建社会比 我们认为的要长一些,大约要到18世纪才终止[17]。这只是引述许多西方 学者近来的看法,他们大都能承认近代早期和中世纪并无本质不同。我还 从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指出工业革命前的西欧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 [18]。 现在还可以补充上布罗代尔所引用的贝洛什计算出来的18世纪世界 各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数字(单位都是1960年的美元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8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英国(1700年) 为150到190;美洲英国殖民地,即未来的美国(1710年)为250到290; 法国(1781~1790年)为170到200;印度(1800 年)为140到200;日 本(1750年)为160;而中国(1800年)达到228, 令人吃惊[19]。同处 布罗代尔还说,如以1800年的欧洲和非欧洲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统计来 看,则欧洲为213, 而非欧洲为200,并不落后多少。而当时的第三世界 所以高, 是因为中国的高水平把它提上去了。我没有仔细考察过这些数 字的可靠性,但它作为一种参考我想还是满有力的。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9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以上所述,只可以说是一些“大胆的假设”,需要许多“小心的求证”。我认 为,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上的世界史体 系,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对我们的束缚 (世界史体系更重要的是对19、20世纪的世界史的看法,本人不敢造次 发表意见)。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如果能给它的出现带来新的一缕曙 光,则幸甚焉。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20
level 7
万古幽魂 楼主
注释: [1]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他的这本后现代著作对我 这个头脑也许还未现代化的人来说实在晦涩难明,不过他的上述意见我以 为甚有启发性。 [2]参看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 研究》1993年第3期。 [3]参看廖学盛:《魏特夫的臆断和古代希腊历史》,李祖德等编《评魏 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参看 M. Bernal,Black Athena, Rutgers Univ, Press, 1991, Introduction. [5]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 17页。 [6]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0~176 页。 [7]W.H.McNeil, 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1964, p249. [8] P.Channu, European Expansion in later Middle Ages, Amsterdam,1979, p215. [9]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2013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21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