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2012年十大金融事件出炉
“银行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全行业开展"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整顿;央行首次双向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12月27日,由中国银监会和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共同评选出的2012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出炉。
巧合的是,同天,中国银行也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包括美国财政悬崖、发达经济体相继量化宽松、中国金融改革提速、中国香港金管局入市干预、LIBOR操纵丑闻、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等均入选。
2012年即将过去,但是在2012年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却着实影响着商业银行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2013年04月29日 05点04分
1
level 11
推动巴实施
2013年正在走来,国内商业银行业即将开始实施新的中国版资本监管协议。在银监会及银行业协会评选出的银行业十大事件中,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就是当选者之一。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监管组织开始寻找和反思发生危机的根源,并在巴塞尔委员会等一些机构的领导下,制定了巴塞尔协议,在制定的过程中,中国银监会参与其中。
2013年1月1日,融合了巴塞尔协议、,同时也结合了国内银行业实际情况制定而成的中国版资本监管协议将正式实施,虽然商业银行达到指定考核的时间已经有所放松,但资本压力仍存。
据银监会12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了127万亿,同比增长17.7%。在银行业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新资本监管协议的实施,无疑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压力。
12月26日,银监会纪委书记杜金富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信贷每年以8万亿左右规模的速度递增,即使以12%的信贷增长速度来测算,未来10年资本的补充压力仍然较大。
“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依靠频繁融资来支持资产规模将不可持续,银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加快资产管理方式的转变,注重提升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杜金富指出。
2013年04月29日 05点04分
2
level 11
金融改革加速
此外,金融改革的提速也已经让商业银行有了转型紧迫感。
6月—7月间,央行双向扩大了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空间,市场直呼,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虽然商业银行在次日即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存款利率,但是在未来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会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位银行业人士指出,进入2013年之后,商业银行即将对存量贷款重新定价,而2012年央行两次修订了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空间,那么,2013年,利差有可能会进一步收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特别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可能会继续增加,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基础较弱,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到位,风险定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将愈发凸显。
此外,随着外汇占款增量减少带动基础货币增长放缓,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压力十足。再加上信托产品、投资理财产品及股票市场分流了资金,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将越来越难,近期有偿吸收存款事件的不断曝光即为例证。
除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之外,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汇率改革也呈现加速状态。4月,央行扩大汇率日波动幅度之后,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自6月1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的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而在十大银行业事件中,央行调整外汇市场交易规则,发展人民币对多国货币直接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稳步推进位列第七。
有市场人士分析,人民币直接兑换日元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在亚太地区与日本进一步合作,加强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为未来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在中国银行发布的2012年国际重大金融事件中,新加坡、伦敦争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事件也成功入选。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指出,离岸中心对于推动主权货币国际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新加坡和伦敦如果成为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不仅扩大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同时也将延长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时间,扩大交易规模。
2013年04月29日 05点04分
3
level 11
七、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并购深发展尘埃落定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尘埃落定历时三年的国内金融史上第一并购案得以尘埃落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正式完成对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发展”)的并购案,“深圳发展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000001,股吧)”。
并购过程
2009年6月12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与深圳发展银行达成《股份认购协议》和《股份购买协议》。2010年5月,中国平安向新桥投资(NEW BRIDGE ASIA)定向发行H股2.99亿股,作为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份的对价,占深发展股份的16.76%。中国平安集团共持有深发展6.66亿股股份,约占深发展当时总股本的21.44%,并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
2010年6月28日,深发展向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寿险定向增发3.80亿股,平安寿险以现金69.31亿元人民币全额认购。此时中国平安及其子公司平安寿险合计持有深发展10.45亿股股份,约占深发展总股本的29.99%。
2010年9月1日,中国平安公布了其对深发展的《股份认购协议》,以90.75%的平安银行股份和现金26.92亿元作为对价,认购深发展以非公开方式定向增发的16.39亿股新股。2011年5月12日获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并购完成后,深发展持有平安银行约90.75%的股份,中国平安及其控股公司持有深发展股份比例约52.38%,深发展成为中国平安旗下的控股子公司。
2012年1月19日,深发展宣布将以3.37元/股的价格收购平安银行(合并前的“平安银行”)1555名小股东所持9.25%股份,股东可选择现金或按照15.45元/股的对价换成深发展的股份。合并完成后,平安银行注销法人资格,深发展作为存续公司并更名为“平安银行”。
2012年6月,深发展向深交所提交公告称,深发展已完成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的所有法律手续,深圳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已经正式合并为一家银行。8月2日,深圳发展银行发布了一则变更公司名称和证券简称的公告:深圳发展银行有限公司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发展A”变更为“平安银行”。
并购效益分析
深发展:提升资本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首批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深圳证券市场多年的龙头老大,深发展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投资者的高度青睐。然而,2000年之后,深发展经营业绩不佳、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的问题开始暴露,2008底,深发展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7%和8.58%,虽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低于4%之标准,但达不到中国银监会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10%之标准。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通过全额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股份为其提供了69亿元资本金,使深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资本。2012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深发展(已更名为“平安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为8.47%,总资本充足比率为11.30%,不良贷款比率0.80%,拨备覆盖率209.40%。这表明,资本金的及时补充将迅速提升深发展的资本实力,极大增强了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本次交易,深发展和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之间的合作也将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将体现在客户资源共享、资金拆借、银保销售、理财产品等多方面。这有利于提升深发展业务实力,加快深发展公司银行业务及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潜力。
新桥投资:顺利退出,获取超额收益
2004年,美国新桥投资以约12.35亿元收购3.48亿股深发展股份,占深发展总股本的17.89%,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来经深发展股改时派发认股权证,以及2008年中期送红股,美国新桥投资所持股份增至约5.2亿股。2009年6月13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平安向深发展第一大股东美国新桥投资定向增发2.99亿H股,而美国新桥投资则以其所持有的深发展5.2亿A股作为支付对价,这意味着双方将通过换股的方式来完成交易。
中国平安与新桥投资之间的股权交易,是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交易中的一个重要创新。美国新桥投资选择换股的方式进行交易,拿到2.99亿中国平安H股,以公告前一天中国平安H股的收盘价65.6港元计算,价值高达170亿元人民币,比现金转让股份可以多赚56亿元人民币。除去22.14亿元的成本,美国新桥投资获得近7倍收益。同时,在中国平安和美国新桥投资的交易结构中,创新应用了“保底的现金”及未来一年H股换股选择权的方案,使得美国新桥投资可以通过成为中国平安的股东,继续分享中国金融业发展成长的成果。
中国平安:打造金融控股集团
通过对深发展的并购,中国平安可以拥有深发展广泛的客户资源与网点基础,这使得中国平安可以创建一个银行和保险业务之间的相互代理和分享客户资源的合作平台,银行客户将享受到更多保险产品和服务,保险客户将通过银行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很好地与中国平安现有的资源形成互补,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均衡发展的良好机会。同时,通过并购可以进一步改善其资产负债的匹配,优化资产组合结构,加强偿付能力和银行价值的稳定性,直接增厚中国平安业绩。
(徐虔)
2013年04月29日 05点04分
10
level 11
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立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包含12项任务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7个月后,2012年11月23日,又正式公布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从方案出台到实施细则公布,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主要围绕12项任务展开,主要的内容中包括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等。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方案一经推出,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类似的改革试验区并不鲜见,先行先试是这些试验区要义所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之所以能引起热议,究其原因应当有以下几点:
首先,温州金融改革实验方案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创新意义。中国金融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的整体步伐一直是不争的事实,并为国内金融业界人士乃至国际业界所诟病。从汇率制度改革到利率市场化,从金融业对外资开放到对内资开放,中国金融业一直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方针行进,稳健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稳健使中国金融业免于遭受危机的洗礼,但是不是这就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应当越来越趋于保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金融业目前存在与改革中的未尽事宜不但不会永保中国金融平安无事,倘若不在改革中有所突破,这些未尽事宜还会严重阻碍中国金融前进的步伐,对这些问题保持回避的态度也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这其中就包括在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中所提及的地下金融阳光化问题,以及民营经济进入金融业的国民待遇问题。
其次,将中国首个金融试验区设置在温州寓意深刻。作为国内民营经济、草根金融最为繁荣的区域,温州历来是浙江乃至全国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可以说,民间借贷是构成后来“温州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1年所爆发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以及其后的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所引发的倒闭潮,让“温州模式”被贴上了无序扩张、高利贷、投机、不务正业的负面标签。事实上,一系列爆发在温州的负面事件所映射出的是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的对资本的渴求与现行资金供给体制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和公开化。金融垄断必然会造成金融稀缺,金融稀缺又必然会造成民间的高利贷,而且这种对民间金融的压抑越久稀缺越大,反弹也就越厉害。如果温州民间金融阳光化的问题能在此次改革实验中得到妥善的安排,那么一直以来对如何引导民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避免其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最后,温州金融试验区的推广价值。实验的意义在于日后更广泛区域内的推广。但是从现行的情况看,温州金融改革的成功推进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从方案到实施细则,再到落地,温州金融改革实验的成功还需要大量的政策背书。比如被喻为温州金融改革方案核心的民间资金阳光化问题,在实施细则中提到:要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形成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也称“温州指数”),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上述的表述事实太过笼统,事实上要让这些民间资金进入政府认可的借贷机构,至少有两个前提选择。一是这些民间资金须如正规商业银行那样愿意接受更多的政府管制,必须也要让民间资金获得和商业银行同等的商业机会和法律地位。二是民间借贷公司注册政府认可的借贷机构既要承担过高的借贷风险,也要有相应的风险定价权,但实际上民间借贷公司注册政府认可的借贷机构在风险承担与权益获得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遂使多数民间资金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再者关于鼓励民间资金依法设立或参股新型金融组织问题,“法”在哪里,目前仍旧没有明确。可以看出,倘使没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制度安排,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很可能沦为一个空架子。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成立后,2012年6月29日发改委公布中央政府支持前海开发开放的最新政策,金融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2012年7月25日,《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广州发布。《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也在2012年12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泉州成为继温州、珠三角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目前还无法评判温州金融改革实验的成败得失,更不要说其他地区的试点工作了。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从这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相继推出,我们可以揣测出政策面在某些金融改革问题上的决心,而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改革,决心总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2013年04月29日 05点04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