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家族渊源,李家家谱,修续李氏族谱之通告
饶良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李氏如参天之树,枝繁叶茂,似不竭之江河源远流长。
祖辈相传,李俊之先祖是唐朝武将,被分封食邑于山西洪桐,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东迁,到山东范县(现属河南)后又来到河南裕州(今方城)东南七十里郝寨西二里占地为业起名李洼,历时已五百余载,人丁兴旺,安居乐业。
李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西距社旗县城九公里,东与郝寨镇连为一体,北靠南驻公路,是我们先祖李俊的出生地,也是李姓家族20多个村庄的发祥地。
李洼村解放前一直归属唐河县管辖,解放后属方城县郝寨镇,社旗县成立后归属社旗县。归属地变了,但李洼的村址始终没动。现在的李洼村址在明朝时代叫焦洼(解放后还存在的铁钟上铸有“焦洼”字样),真正的李洼村地址在现在的孔庙南约400米,临南驻公路北的庄和地。
李洼村东北二里有一墓园,族人都叫它“老坟坡”,坐北朝南,约有坟墓73座,御赐浅白色玉碑,一锺铁旗杆、一对石人,石马,望天喉,样样俱全,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相当威武壮观。玉碑面南背北,右上角被打掉,上方正中间刻有
2013年04月28日 02点04分 1
level 12
“圣旨”二字,右下方刻有嘉靖年间兵部侍郎兼御前卫李俊字样。据河南省文物局编写的《河南文物》下册2017页记载:“郝寨明墓,位于郝寨村西。明代。墓有两座,相距约五米,一座高3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四周砌围墙,墓前原有石碑四通,其中1通刻有“御前卫兵部侍郎李俊”字样。此墓东北30米为总兵李炳祖之墓,冢高6米,面积200平方米,原有石碑现已佚”又据《社旗县志》(199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539页:《方城县志》,民国三十一年记:“明总兵李炳祖之墓,在郝寨西三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碑,石人,石马,望天喉等全部被毁。八十年代九亩坟地换地给外姓人,祖坟逐渐被平为耕地。
李俊先祖饱学文武,在李洼西设有文武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前义学村,后义学村并有五间房村。当时,前义学习文,后义学习武,后义学东地有跑马场(跑马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变为耕地),在跑马场练武之后,到五间房休息,并把兵器放到五间房。
李俊先祖上京应试,途经郑州南二十里小李庄身染重病,遇一善家将其收留,治愈后被招亲,走时妻已有身孕,后生下一男为长门,回李洼后又生下三男一女。
2013年04月28日 02点04分 2
level 12
李俊镇守边关功勋卓著,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被封为“兵部侍郎兼御前卫”,镇守边关。因被奸臣诬陷,惨遭杀害,家族满门抄斩,李洼村被毁为平地,村民亡的亡,逃的逃。老坟坡石碑的右上角被劈掉,石人,石马,望天吼的头部都被砸掉,铁旗杆也被销毁。李俊死后两年才得以平反,朱厚炯皇帝追封他为“天官”。由于被抄家,所有的历史资料全部被销毁。逃出的一部分人若干年后,重回到现在的李洼村,一部分人从此在外安居,也就是现在周边的李洼村庄。
一九四六年,由族中贤达发起,15个村庄代表在李洼村连宗聚会,祭祀祖先,重修家谱,并商定于第二年在李洼村建祠堂三间,供奉李氏先祖之牌位(祠堂未建成)。当时“老坟坡”祭祀场面宏大,时任唐河县县长李自壮(山东临清人,此后下南洋)亲临,并献木旗杆一对。由李雨亭(李洼人)谱写了二十辈字派:“中兴振家道,信义少先宗,世泽东来久,传华诗书从。”有宗族最后一句是(“诗书古今从”待考)。此二十世一轮回。重修族谱发给连宗聚会代表。
李楼李学新保存当时家谱首页抄录:连宗发起人名单如下:
2013年04月28日 03点04分 3
兵部侍郎兼御前卫,这个官职为啥搜明朝搜不到
2025年03月13日 08点03分
李俊兄弟排行是第3,要是我们是一家,联系我,我的qq号469234304验证我性李,你知道老家的地址太多了,我祖到东北年头太多年,我爷爷都不知道老家谢谢了
2015年05月15日 07点05分
我有家谱
2015年05月15日 07点05分
朱厚炯就没当过皇帝
2025年03月13日 08点03分
level 1
你好,我看了你的家谱,祥文几个问题。1李俊是什么年代的人,孩子几个,名字是什么?2你们的族谱秀好了吗?3我们这也有个李俊不知可有关系?4我们家谱记载有几个族人到裕州不知是否和你们混微一支了,月伟他们也是李俊之后。
2015年11月22日 10点11分 4
level 13
2016年12月16日 20点12分 5
level 11
李俊和李炳资料不详,建议补齐
2016年12月25日 18点12分 6
level 1
我正在寻找郝氏宗亲,麻烦告知我宗亲
2017年05月22日 23点05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