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老辛的长篇小说正式出版
藁城人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灰马龙 楼主
祝贺我市青年作家老辛的长篇小说和戏文剧本正式出版.也愿藁城文化早日走出藁城...
2007年07月14日 13点07分 1
level 1
恭喜,愿您老笔耕不缀,佳作多多!
2007年07月15日 06点07分 3
level 1
另一本是《柳浪闻莺》。
2007年07月15日 08点07分 6
level 5
老辛是谁、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2007年07月15日 10点07分 7
level 0
是辛振兴吗?
2007年07月15日 11点07分 8
level 1
这也酸精品?
2007年07月15日 13点07分 10
level 1
旱 天 雷(小说) <片断>辛振兴 1 事情发生在生产队刚解散的时候。白日烤,黑夜蒸,秋苗就旱成了绳。买不到柴油,盼不来电,井边的机器闲得好自在。火上浇油——牛家井上的电机被人偷了!雨呀……老天爷,你开恩吧!夜里,一声炸雷,将天地间凝固的闷热、人心中粘稠的忧虑,噼里啪啦戳出了透气儿的窟窿。于是,欢呼四起:雨来了!雨来了!……喜悦。忙乱。窸窸卒卒,抱柴禾。咯咯嚓嚓,挖水道。唰唰啦啦,扫院子。……雷电狂风里,路昌明夫妇从前院邻居张文林家走出,喜得心里透甜。村中惟他家姓路。谁知,壮壮实实的两口子,偏偏没有孩子。说起孩子,夫妻俩馋得心痒。张文林媳妇怀了孕,肚子大得出奇,进医院检查,天大的好事:双胞胎!匀给俺姓路的一个吧?从小一块尿泡和泥的好友,如今求得可怜,张家夫妻一言为定:给一个。就乐得路家夫妻不知如何报答。这不,今夜又送去一大提兜营养品、三百块营养费。孩子眼看要生了,两家能不喜吗?要闹天了,昌明夫妻急忙回家。正要拾掇一下院子,气煞人,西北的天又亮堂了!骗局!又是一场骗局!雷走了。电走了。风也夹着尾巴走了。又露出了,干巴巴的月,干巴巴的星,嬉皮笑脸。一片叫骂声。唉,人在天下,天欺人理当。睡吧。2“昌明,快起,来电了!”妻子秀珍惊喜地喊。路昌明一睁眼,果然满屋贼亮。雨不来电来了,爹不来娘来了——都亲得不行。浇地去!一截短裤,蹬上就出屋。耶!还得上房去——昨天晒麦子,铁锨没拿下来。“吱扭——吱扭——”咦,什么声音?从对门邻居张麦熟家院里传来。昌明居高临下,朝对门家院里张望。稀罕!麦熟拧着多年不用的辘轳,从废井里往上绞啥沉沉的东西?哎呦!是台电动机!电动机——牛家井——丢了——偷了?!
2007年07月15日 15点07分 12
level 0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2007年07月16日 05点07分 13
level 0
喜欢老辛的这首诗:看夕阳总说看夕阳,夕阳在故乡。辗转夜夜心,醒来日日忙。嘴巴又对心窝讲,明日再去看夕阳。忽报夕阳落,垂泪回故乡。难见其笑容,难见其慈祥。都说夕阳不愿走,望儿山上望断肠。洒泪珠,化星光,新月如钩问心房;孝敬不可推明日,为何意彷徨?到头来,心债万年长!
2007年07月17日 03点07分 15
level 3
这本书说的什么故事?
2007年07月20日 00点07分 18
level 9
巧女子  绿蚂蚱辛振兴(散文)又是庙会。小城庙会的味道是大都市人难以体味到的,正是这种亦乡亦城的色彩和细节,使这里的生活荡出一圈又一圈兴奋的涟漪。城里庙会更是少不得乡下人的,刚刚收罢玉米、种好小麦的农民,彩云般从四周涌来,城里纵横交错的几条大街,便若几块涮了糖稀的木板,密密麻麻的“蚂蚁”顿时就聚成了人山人海。就在数不清的买卖摊位中,却有几个外地女子的经营超凡脱俗,——她们用自己的纤纤细手,编扎些活灵活现的绿蚂蚱、花蝴蝶等,好生引人注目。有这么些栩栩如生的田野生灵,有这几个巧手女子的点缀,这熙熙攘攘的庙会,真的就清爽雅致了许多,真乃陡添了一股空灵之气。她们虽是同乡姐妹,却散落在庙会的不同位置,每人身边放一水盆,水盆里泡着一捆从家乡带来的蒲草,那菖草很鲜很绿,仿佛端梢上边就濡着江南的水雾和晨露,那水乡的气息此刻就在这北方的大街上弥漫开来,缕缕漫入了每个驻足观望人的呼吸中。女子的编扎不疾不徐,极富美感,随着那纤纤的手指轻盈地跳动,其两撇细细的黛眉,也随着手指的跳动,生动如风中柳叶。长长睫毛下盈盈的一双明眸,有一种星的光泽,一种水的流韵。唯一永恒的,是脸上的笑容。这小的静态美融汇于手和眉的动态美中,便使女子和她的劳作几乎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了。围观的人很多,都在看,看那女子和她的制作。却没有拥挤,无论是莽汉还是小孩,到这里都屏声静气,眼光递过去的,是赞赏和热忱。看一根根水噜噜的蒲草在她的撩拨下,似乎也变得富有情感和灵气,或弯、或翘、或折、或叠,来来回回,穿穿插插,不大工夫,一只绿蚂蚱或弓腿欲蹦的蚂蚱、或一只展翅欲飞蝴蝶,就成型在她的手里。这本就很美了,但那女子还不满足,又用蒲草剪成三五片竹叶,缱缱绻绻垫于其下,悠然间,那惟妙惟肖的精灵宛如起落于绿叶丛中,又增了几分野趣。我要!……于是纷纷有人伸手递过钱币,有要一只的,又要一对的,笑嘻嘻拿上走了。这里既没有“赔本大甩卖”的故弄伎俩,也没有“水涨船高”的张嘴抬价,双方你买我卖,从从容容,自自如如。这气氛,亦如那翠绿的蚂蚱与竹叶,显得十分的美妙和皎好。在这寸利纷争的闹市里,有这么一方净土,很是难得。由此,庙会期间,我每逢溜达到总她们跟前,总要站一站欣赏她们的劳作,尽管我已买过了她们的作品,尽管这偌大的庙会还有许多热闹的去处,但我乐意停留在这里,作精神的慰籍和小憩。愉悦中,我不禁联想:她们这种用以闯世界的“雕虫小技”,也许就是平日在家乡水田边无意间学来的呢,这也是“一招鲜,吃遍天”吧!
2007年07月20日 11点07分 2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