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断送一生是此诗》 作者:怀袖盈香
舞在风中的叶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前几日有人问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的出处,倒动了我的心。 那会子起就想写几句这个极风流,却又极落魄的诗人——刘希夷。 偏叹自己神思不到,笔力也不成,写了没的叫人笑,也辱没了好好诗人。只是想,却总搁着没动。 可今天偶尔心念一起,倒突然有兴致到十二分处,少不得厚着脸皮写几句,大家且当个笑话儿看罢。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里, 雨村先生就着宝玉之性,对古往今来之人杰怪才逐一点评一番,真真言出令人心驰神荡,喜之不禁。 ————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 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 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 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这一大串子人名里头,有一个“刘庭芝”,他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刘希夷。 其实这名单上头,许多人杰精怪,庭芝这个名字也就此淹没,再不惹人注意的。 但若要细论起来,这人却与红楼一书,关系不浅。 刘希夷,一名庭芝,唐太宗高宗年间人。 此人每尝与温庭筠,米芾,柳永,唐寅等人相提并论,其人若何,也大约可画的出来了。 少年时便有才名,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又喜饮酒,落魄而不拘小节,真真一幅风流名士作派。 最善为从军闺情提诗,落笔清丽,却思之凄婉。 代表作除“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等之外,最为后人传诵的,便是那一首“代悲白头翁”。 那“年年岁岁”的千古名句,便出于此。 历来才气过人却偏行为乖张的人,必是命短的,这刘希夷也没逃过去。 他二十五岁上中的进士,却二十八岁就死了。而死因更是蹊跷不明,被人猜疑千古。 大半是说,他的生命就是断送在一首诗上的。有人爱上了他的诗,求他转让,他不肯,于是便被杀了。 而祸端,也就是这一首“代悲白头翁”。而再究根底,竟是那“年年岁岁”两句。 更相传,是他舅舅宋之问所谋。 传说总是有趣的,而历经了千年了,却也竟难辨其真假。不过茶余饭后,供人一哂的用处。 只是细究起来,这典故却有意味的紧。现录全诗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据传当日他作诗之时,先出一联“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自觉语音不祥,便要换两句。 于是,又斟酌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千古名联。 后觉两联都好,丢了哪个也舍不得的,于是只道“不以文字祸福”宽自己的心罢了。便两联都留了下来。 却万万没想到,真真就断送在了这两句诗上。 正如《唐才子传》里所录——“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 小时候读诗,只爱那词藻浅近婉转的。 真个不懂诗,套颦儿的话,见了浅近的就爱,再学不出来的。到今日尚且汗颜。 不过倒也因为这样,爱上了这一首“代悲白头翁”。 彼时其实已然开始略略涉猎红楼了,不过还没什么感触。 毕竟初读红楼的时候把大半精力都用在如何分争清楚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 后来略长大些个,再细读红楼的时候,读到士隐的“好了歌注解”,颦儿的“葬花吟”,心里就是一动。 总觉这用词,这意思,似曾相识似的。只偏想不起来。 那几日倒把我困的寝食难安。脑子里总转着几句诗文,千回百转的。 后来倒也忘记了是见了什么,突然茅塞顿开。这许多处可不竟和“代悲白头翁”如出一辙么? 于是急急把几段诗都录出来,细细比照看了去。心里之结终解。 再细细把诗文品读一回,俱是绝妙的,倒喜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且随笔比对几段。 ——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曾有与潇湘一番对话。提到化用古人之句。 彼时举的是摩诘的“墟里上孤烟”一处,化用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例子。 而如今所见,曹公手段,又哪里是那一个“上孤烟”的“上”字可以相提并论的? 这“白头翁”化做“红颜泣”,两诗各具巧妙,都是千古绝唱。 一为盛唐之不羁雅士,一为静土之多愁潇湘。两诗读来,俱是令人销魂…… 而更一番有趣的,却是这两人的命运。 若说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实是颦儿的祭文,那这葬花一吟,却又何尝不是颦儿为自己所作的谶语? 一时感悟而吟出的句子,真真成日后锥心泣血之痛,生离死别之兆。 而那诔文中一改再改,最终而成的“茜纱窗下,我本多情,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几句,颦儿一见下心惊肉跳。 又与那因不祥之意而改的“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遇何其相似? 真真到此处,我也不忍再着一言的了…… 罢,罢,断送一生是此诗…… 笔尽,泪下。 
2007年07月13日 10点07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