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经常看见有吧友质问出句者表意不明,质问主语在哪里,质问谓语是什么,等等现象。
建议大家不要用白话思维去分析诗词用语。
这个话题其实很多人都专门写上大幅篇章来论证,我也不自己去详细论述了,COPY一些供大家参考。
因为本吧初学者比较多,往往有很多不需要争论反而成了争论的问题,就不一一解答了,你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吧。你认为这都是胡扯也可以。
2013年04月15日 08点04分
1
level 11
对于习惯于用白话思维的人,要掌握诗的语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白话文讲究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结构不同,诗词的语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语法。在这一套属于诗词所特有的语法里,逻辑、理路的东西都要靠边站,对于作者来说,他不是依靠因果律、大前提,小前提这样地写作,也不是因为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才有诗句,恰恰是把他所感到的最深切、最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来,而对于读者来说,也不是先“思”后“感”,恰恰相反,是先“感”而后“思”。可以说,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葛兆光先生把诗词比作“汉字的魔方”,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2
读到此处我又有收获了:先“感”而后“思”。而我的习惯却是恰恰相反,所以很难感受到什么。我以后得改一改。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先拜,再读。
2013年04月15日 11点04分
level 11
叶维廉先生说: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云盖的山),cloud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和“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类似的词语,在中国诗中甚多,现在列举一些: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杜甫)
“楼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杜甫)
“风林”纤月落(杜甫)
“涧户”寂无人(王维)
“溪午”不闻钟(李白)
……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3
level 11
所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顿然了无兴味。又如“云霞出海曙”,如果你解读成“云霞从海上映出一片曙光”,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要是“潮平两岸阔”就是“潮水涨起与两岸相平,显得更加开阔了”的意思,你还能接受这是一句千古名句吗?叶维廉先生在《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一文中举了以上的例子,最后说明,“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珑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一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4
这些本来就是这么解的!你难道有不同解法?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顿然了无兴味。又如“云霞出海曙”,如果你解读成“云霞从海上映出一片曙光”,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要是“潮平两岸阔”就是“潮水涨起与两岸相平,显得更加开阔了”的意思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还想补充一句,如果一句诗在语法上解不通,根本不配谈什么意象,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会写一个自己都说不上什么意思的东西!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回复 凤凰焦尾琴 :支持凤凰观点。
2013年08月26日 04点08分
level 11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有一些人写的东西都符合平仄,也都是分行写出,然而就不是诗。一件文字的产品要能成为诗,当然首先需要诗心,需要诗人向其中注入自身的生命精神,同时,要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但在句法上亦不容忽视。诗不同与散文,很大程度上即因诗有着不同与散文的句法。故学诗当由炼句始。而炼句,则在变日常语言而为语序错综、结构特殊的诗化句式。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5
学习中。。。。。。。。。。。。。。。。。。。。
2013年10月25日 09点10分
level 11
大致说来,诗化的句式,不同于散文句之处在于以下数点:
一、语序的错综
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杜甫《夜宴左氏庄》)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杜甫《冬日有怀李白》)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杜甫《重题郑氏东亭》)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杜甫《得弟消息二首》)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
这种语序的错综,在王维那里还不是特别常见,而发展到杜诗,就随处可拾了。一般而言,这种错综的句式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你最想强调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另外,通常是用在律诗中间对仗的二联,如果一联用了错综句式,另一联就不要这样用了。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6
学习了,报道……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3年10月25日 09点10分
level 11
深情必达之以深入之文字。深入即是多一层联想。若单纯平直,则辞俭于情矣。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增益其鲜明或加重其黯晦。更往往凭依己身情感之悲愉,重视或漠视与情感趋向有关涉或无关涉之事物。“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怀着一种悼亡伤逝之情愫,身在行宫,目见月而心伤,并以为月原有伤心之色;时逢夜雨,耳闻铃而肠断,并以为铃原有断肠之声。情感之发展与浸淫,只是一派联想,文学原为凭依情感之触发而生,自然颇重联想工夫。或有阙失,则不足以达情感之真蕴也。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8
直接发个链接来好了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2013年04月15日 11点04分
觅天寻浪:学习了,报道……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3年10月25日 09点10分
level 11
推荐一本书 徐晋如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港版名字叫做《禅心剑气相思骨》。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对大家学写诗词对联有一定帮助。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13
强烈惊讶这两个书名的差异....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表示绝版了。前面看不大进去。。。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回复 锦灬小猪 :建议你把看不进去的多看几遍。了解诗词的义理,远比知道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更有用。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回复 伸个懒腰磨个牙 :嗯。。是啊。左右是强撑着读完了。的确有不少收获
2013年04月15日 09点04分
level 10
省略也好错综也罢,哪一个是不能说出来的?倘若把缺胳膊少腿当作诗意,那才是可笑。我不否认有断臂的维纳斯,那难道所有雕像断臂就美么?笑话,试想少条腿的大卫或者下巴上长出一只手来的拉奥孔是什么样吧。
省略倒装等等是手法,不是套路,辞藻堆砌更是大病,看看堆满意象的句子如何:
落花春雨夜,流水骊歌声。(原谅我想不到堆砌的句子TTATT)
杂乱无章,只是笑话(自扇耳光TTATT)
再看看这句。。。
夜雨春花落,骊歌流水声。
(我想哭了TTATT)
算了我的意思你们应该能理解。。。@ 式微吟风
2013年04月15日 14点04分
21
回复 滑翔的小狐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就你举的例字来说,个人以为“落花春雨夜,流水骊歌声。” 远远好于“夜雨春花落,骊歌流水声。”
2013年04月15日 14点04分
我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但是我也觉得那个杂乱无章的读起来更顺,,
2013年04月15日 15点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