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在签约DG之后的数年间,李云迪似乎对肖邦和李斯特情有独钟。在旁人看来,这样的选择有它的优势,让乐迷们听到他演绎的经典钢琴作品,以便于更多的人接受;同时也有他的风险,那就是这些曲子都曾被无数演奏大师一再地演奏和录音,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阿格里奇等人的名字已经在乐迷心中刻下很深的印迹。“当然,我非常喜欢这些经典的曲目,这些曲目都有不计其数的版本。从追求完美的角度来说,我作了非常细致和深刻的研究,希望留下一个与前人不同的、值得聆听和收藏的版本。”
今年11月,李云迪带着他的新专辑《肖邦/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回到国内,协奏曲在专辑中的出现,说明他对演奏大型音乐作品的信心,而这似乎也预示着他即将到来的一系列新动作。“在德国的六年学习即将结束,明年我将和一些著名乐团、著名指挥家一起展开大规模的全球巡演,比如与柏林爱乐乐团,小泽征尔、夏伊(Riccardo Chailly)等指挥大师合作,将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等地展示我这六年的学习所得。”这样一来,李云迪一直到2009年的日程都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今年12月会在中国进行一个大型的巡演,会演奏莫扎特、舒曼、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明年2、3月,在美国大概有20多场的演出;明年5月,在柏林与柏林爱乐合作一个20世纪音乐的首演——演出普罗科菲耶夫和拉威尔的钢琴协奏曲,这两个曲目对我本人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
李云迪平日练习的曲目非常广泛,而对音乐会曲目的选择却是慎之又慎。他在肖邦、李斯特之后选择20世纪的曲子,更多的则是出于当下的爱好。“我不可能一次性把平常弹的曲子全部弹给大家听,而只能选择某一些现在最想表达的类型,我的演奏生涯还很长,不能着急。比如我非常喜欢巴赫的音乐,他的音乐是一切音乐的源泉,但是我现在还不想去演奏他的钢琴作品,觉得自己的阅历还不够。当然,DG公司给签约艺术家的空间还是比较大,基本上由我本人来决定演出和专辑的计划,而且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会很急。”在学习生涯结束之后,李云迪每天练琴的时间会变少,而演出时间则会变得相对充裕,所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接下来的日子会有更加精彩的“节目”。
古典音乐领域的艺术家总会面临这样的境地:要在为数众多的经典录音中,脱颖而出,自成一家。而李云迪恰恰有他自己的一个理念:“我不担心自己的音乐淹没在经典的历史版本中。比如肖邦和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首先,我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这些作品,其次,我相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有它独特的审美需要,把握住这些特质就是我所追求的。”对于亚洲人理解西方古典音乐,李云迪的观点也颇为与众不同:“像西方跟我同年龄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并没有特别在关注自己这个国家古典音乐的文化,或者可能兴趣度还不及像亚洲的人这么大的兴趣度……”
所以,李云迪很早就顺理成章地明确了一个方向,让自己的同龄人感受到年轻人心中的古典音乐。“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必要去更多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或者是带给大家更多像前人留下来的经典的音乐。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听流行音乐的同时,也听一些古典音乐,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的观众群体。而且我永远不会跟同龄人脱节,希望自己能起到一种导向性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紧急的事。”
李云迪在这方面无疑是有优势的,他还有着一副让年轻人认同的形象。对他来说,形象不仅是给台下的听众看的,更重要的,这也是跟要求自己的音乐一样,是一种内在的标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永远是跟一个人的工作标准一致的。一个注重细节的音乐家,绝对不会让自己的打扮很随意。就像一个打造精密手表和汽车部件的工匠,绝对不会穿得邋里邋遢。”
与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李云迪非常喜欢时尚的东西,像各种前沿的艺术,前沿的设计,最新的商品,都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而他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兴趣,几乎都渗透了对音乐的感悟方式。“我的个人爱好其实非常广泛,这跟艺术都是有很紧密的结合度和联系。因为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讲,需要很多不同的知识,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本身音乐就是非常个人化的一个东西,所以需要有多元化的因素,能让自己更充分地理解,去发展艺术的感受。”
I
2013年04月02日 16点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