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代沟
香港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我权天授 楼主
来源: 刘明杰Jeff的日志
上海,2012年7月。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Bruno Barbey/Magnum
2013年03月18日 11点03分 1
level 11
我权天授 楼主

2004年我刚到北京时曾受邀当一个高中生英语竞赛的评委。其他两位评委都是来自清华大学的中年社会学者,讽世而不厌世。听过无数遍关于中国过去如何之贫穷、现在如何之富强的演说之后,我对另一位评委说,这些学生们似乎有点被保护过度了。
“他们什么都不懂!”她斥责道,“他们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这代人都不知道。他们都被宠坏了。”
这是我过去八年里反复听到的观点,也是中国媒体从不厌倦的话题。年轻人总是被这么说。就在今年一月,极端爱国主义的媒体评论员罗援少将批评年轻人无论是身 体还是心智都不够强健:“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以这样的品德意志、以这样的体格魂魄何以担当重任?”同时,作家、社会批评家慕容雪村在美国杂志 《外交政策》上撰文攻击他们:“喝可乐吃汉堡,胖到近乎病态……年轻一代只相信官方声明;有些甚至认为反对官方的声音是异端。他们都懒得去了解细节。”
这些批评部分属实。我刚来那年还没成为全职作家、编辑时,曾经为了适应中国生活被迫做过一段时间外教,我有次把一个十九岁的学生从教室里硬拽出来,因为他 乱发脾气、跺脚、还赖着不走。慕容说年轻人盲从政府言论这点,在公信力受社交媒体打击的当下,其实站不住脚。但罗援的评论还是有根据的。讽刺的是军官的孩 子似乎更矮胖体弱。一所部队附属高级学院的老师将他们愚蠢的学生们描述为“粗短摇晃的杰宝”,私下还比较哪个学生更像香肠。
香肠的比方很生动——老一辈中国人想知道:“凭什么他们轻而易举就有的吃,而我们当年就那么困难呢?”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八零后——1980年后 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从来没听说粮食配给制度,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我现在讲的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作为购买者和消费者主导中国媒体。不断升级的批评之 声与年轻人到底有多么堕落并无关联,但这是中国城市家长和孩子们之间史无前例、不断扩张的代沟所反映出的症状。
26岁的博士生张君(音)将这种情况描述为:“这不仅是代沟,更是价值观的鸿沟,财富的鸿沟,教育水平的鸿沟,关系网络的鸿沟,信息量的鸿沟。”30岁的记者林美莲(音)直截了当地说:“我跟我妈没有任何共同话题。我们什么都不能聊。她也不理解我的生活方式。”
家长们20岁到30岁时是在偏远的农村度过的,而他们孩子的世界里充斥着商场、苹果手机和约炮。
这种两代人的距离并不是中国特色。但其他国家的几代人之间往往有更强的延续性。我年轻时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曼彻斯特度过的,这和我父母60年代在布里 斯托和悉尼的青春已然不同。但中国80后的家长们(出生于1950年到1965年)是在毛时代的乡下长大的,跟现在孩子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他们年轻时,每 个村只有一部电话,大学关闭了,工作都是上级安排的。想想西方家长们在网络时代来临、并深刻影响他们子女时表现出的茫然失措,加上操心孩子们约会、读大 学、找工作,差不多就是代沟吧。家长们20岁到30岁时是在偏远的农村度过的,而他们孩子的世界里充斥着商场、苹果手机和约炮。
2013年03月18日 11点03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