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gengjiye
楼主
央视315行动的打假重拳让不少不法商家受到了应有惩罚,却也越来越强烈地呈现出它的另一面:挟公权为威,以政治和商业得利为衡量标准,以缺乏审慎和专业性的采访报道手段,进行超越其媒体监督属性的选择性审判 一个猪一般的队友,就能让一只“无敌”的百战之师一败涂地吗?说到底,“八点二十”不过是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找一些“意见领袖”或普罗大众做托,进行配合性宣传评论,其实算不上什么弄虚作假,如果确如郑渊洁所说,其中并未涉及钱和物的交易,那就只不过是一种不算太光彩的网络营销手段而已。真正让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声誉扫地的,并非何润东当晚8点20粗枝大叶发的那条微博。正如去年315期间我为财新网写的火线评论《315:一台晚会,不如一场诉讼》中所言,“315”发端于消费者**意识尚处蒙昧的1991年,其净化中国诚信营商环境的启蒙意义值得大为赞许,315的打假重拳也让不少不法商家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些年来,央视315行动威风八面,却越来越强烈地呈现出它的另一面:挟公权为威,以政治和商业得利为衡量标准,以缺乏审慎和专业性的采访报道手段,进行超越其媒体监督属性的选择性审判。 首先,央视315存在根本的角色错位,它从媒体的舆论监督,演变成了公权力的舞台。据中央电视台宣称,今年的315晚会,是央视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司法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16家部委共同主办,是1991年以来主办单位最多的一次。这些权力部门的背书和现场站台,让观众、企业乃至央视编辑记者自己都产生一种误读:央视315代表的是司法和一众行政性公权力的权威,315节目对企业的采访和曝光,等同于这些公权力的裁决、认定。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新闻:315曝光后,省长马上批示严肃处理,工商立即出动查封工厂——被曝光企业面对舆论监督时应有的话语权遭到强势压制,只能被动承受商业信誉和经济利益的巨大损失。这种媒体监督嫁接公权权威的角色错位,在315出现之初固然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现实价值,却为媒体监督权的不当膨胀和无底线滥用埋下了祸根。 其次,媒体有选择报道对象的权利,但人们对央视315“只打苍蝇,不拍老虎”“只打民企外企,不敢针对垄断”的批评不无道理。就像伊能静在微博中所说,“苹果难吃,还是死猪难吃?苹果难管,还是奶粉难管?苹果黑,还是空气黑?苹果没洗干净,是苹果脏还是水脏?”央视315对消费者最感自身权益被侵害的问题的“失焦”,不仅违背了评判新闻价值的原则,也使其公信力大打折扣。 第三,也是引起非议最烈的,是人们怀疑央视315存在“投广告不曝光”的潜规则。这一对央视315“有偿沉默”的指控目前只是耳闻和推断,并无有效证据披露,但至少从机制上,央视315所呈现的某种公权力外衣与其以广告经营的盈利机构身份之间,存在天然的利益冲突。在商业和权力的“双重封建化”背景下,中国的媒体生态和社会信誉并不乐观,“防火防盗防记者”,某些媒体从业者以手中的报刊版面、电视节目、网站频道资源相交易,甚至超越道德底线,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在现实中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已成所谓危机公关的系列产业链,公众对此深恶痛绝。薛蛮子在微博中曾写到:“315己经成为种种利益关系公司的公关盛宴。删帖,平息争端,输通款曲……只要315台下幕后还有这类屁事儿,我就不会去看。打假是个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的好事,不应当是黑箱操作内幕交易的牟利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对央视315“有偿沉默”的质疑,不是315晚会的导演、员工出面辟谣能够平息的。 最后,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看,央视315晚会的调查报道方式也存在不够审慎专业的问题。卧底偷拍的暗访手段,以欺骗手段获取证据,从新闻伦理上是有巨大争议的,但央视315却一直大量采用。即使我们以关乎公民重大利益为理由,暂且不去争论卧底偷拍的正当性,记者通过暗访偷拍采访到被曝光企业,取得证词和物证后,也应对这些证据进行再调查核实,以保证所收集到的证人证言和痕迹物证能够交叉验证,从而闭合地组合出该企业确实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证据链。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想象,在偷拍状态下通过欺骗套取而来的证言证词,可信度非常之差,仅可作为记者继续调查的线索,绝不能作为证据直接采信。中央电视台另一个消费者**栏目《每周质量报告》2011年对达芬奇家居的报道,就暴露出其暗访偷拍模式的专业缺失:暗访记者以订购巨额仿意式家具为饵,诱使一名20多岁的东莞家具厂跑单员声称达芬奇家居售价动辄几十万元的意大利家具就是自己生产的。以一个千方百计争取订单的底层打工仔在偷拍状况下的证言和一张数千元金额的购货单,《每周质量报告》就敢于宣布达芬奇家居伪造产地“造假售假”,其制作的《达芬奇“密码”》系列报道让达芬奇家居蒙受经济损失数以亿计。遗憾的是,“达芬奇案中案”殷鉴不远,其教训却并未得到汲取。
http://zt.voc.com.cn/Topic/article/201303/201303172018052047.html
2013年03月18日 06点03分
1
http://zt.voc.com.cn/Topic/article/201303/20130317201805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