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大家可以来贴自己喜欢古代关于化妆的资料,诗歌,首饰和化妆品,但是记得所贴必须是古代的,最好写明是什么东西,因为古代的首饰花样太多了,也算是一种考古学习吧。 本宫先来点资料介绍 白居易 - 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注释】:无鬓:一作垂鬓。
2007年06月24日 03点06分
1
level 8
脂粉源流 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份,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书剑 由于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且易于久藏,故深受妇女的喜爱。时间一长,铅粉便取代了米粉。 和妆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胭脂亦叫作“焉支”、“燕支”。史籍记载,汉代张骞出西域时,途经陕西一带,该地有焉支山,盛产可作胭脂原料的植物“红蓝”,当时为匈奴属地,匈奴妇女以此物作红妆。 红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因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要制成胭脂,必须去掉其中的黄汁,才能制成红色的液体。约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燕支之中,加入牛髓、猪脂等,使其变为一种润滑的脂膏。因而燕支也被写作“胭脂”,脂字在这时才有真正的意义。 ;书剑论坛 两千多年以来,红妆打扮一直历久不衰,直到清末,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崇尚素服淡妆,才改变了这种现象。 R书剑论坛脂粉妆容! 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的,可分为三种做法: 一、在化妆前预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合,使之变成檀红(粉红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称“檀晕妆”,多用于中年以上的妇女,能给人庄重、文静的感觉。 二、先抹白粉,再涂胭脂于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及下颔部分则露出白粉的本色,称“桃花妆”,多用于青年女子。 三、先在面部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称“飞霞妆”,较适合老妇。 除了红妆外,也有其他的妆扮,如“白妆”,就是不施脂粉,单以铅粉傅面,常见于年轻寡妇。又如“啼妆”、“泪妆”、“半面妆”和“慵来妆”,也流行过一时。
2007年06月24日 03点06分
2
level 8
面饰 面饰之额黄 额黄又称“鹅黄”、“鸦黄”,因以黄色颜料染画在额间,故名,是南北朝以后流行的一种风习。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所以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古代妇女额部饰黄,有两种作法 一、染画所致:就是用画笔蘸黄色的染料涂染在额上。可作平涂法,即整个额部全用黄色涂满;亦可作半涂法,将额头仅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呈晕染之状。 二、黏贴而成:这种额黄,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用时蘸以胶水黏贴于额。由于可剪成各种花样,故又称“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脱离了额黄的范围,更接近于花钿的妆饰。 面饰之花钿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相传它的产生是因为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关系。有一天,公主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风吹落一朵梅花,不偏不倚的落在公主额上,额上被染成花瓣的形状,怎么洗涤也不能去掉。宫廷中的其他女子见其新异,竞相效仿,遂成一时风尚 唐代妇女使用花钿十分普遍,最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其中尤以梅花为多见,也许是承寿阳公主梅花状的遗意。除此之外,还有如牛角、扇面、桃子的形状,宛如一朵朵鲜艳的奇葩。(各式花钿图表) 从颜色看,花钿的色彩比额黄丰富得多。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决定,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黑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要而染上各种颜色。有种叫“翠钿”的花钿,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的,呈青绿色,清新别致。 黏贴花钿的胶水,主要是呵胶,相传由鱼鳔制成。妇女用其黏贴花钿时,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便可掀下。 &} 面饰之斜红 相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唐代妇女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字叫“的”。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黏贴而成。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如“钱点”、“杏靥”、“花靥”等。 晚唐五代以后,妇女的面靥妆饰愈益繁缛,除传统的圆点花卉形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2007年06月24日 03点06分
4
level 8
点唇 点唇习俗 古代妇女还有点唇的习俗,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最迟不晚于汉代,点唇习俗已经形成。 当时所用的唇脂,主要原料是丹。这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以它制作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但朱砂本身不具黏性,如果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面,又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是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除朱砂外,制作唇脂的基本原料,也可用胭脂来代替,但那是汉代以后的事情。 唐以后,点唇的口脂也有了一定的形状。唐人《莺莺传》有句“口脂五寸”的话,可看出当时的口脂,已经是一种管状的物体,和现代的口红基本相近。 在唐代,口脂除妇女使用外,男子也可使用,不过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妇女所用的唇脂,主要是为了妆饰,因此都含有颜色。由于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所以可用来改变嘴型。嘴唇厚的,可改画成薄的,嘴形大的,可改画成小的,这样就产生了点唇的艺术。 总的来看,中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尚,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就是像樱桃那般娇小、鲜艳。为达到这种要求,妇女在涂抹妆粉时,常将原来的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重新点画出嘴唇。 唐代妇女化妆步骤 第一步:敷铅粉第二步:抹胭脂第三步:画黛眉第四步:贴花钿第五步:点面靥第六步:描斜红第七步:涂唇脂
2007年06月24日 03点06分
5
level 8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柳叶眉,短而粗如蛾翅者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1、发式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等。
2007年06月24日 03点06分
8
level 8
开元年间,在一般妇女中,又流行双鬟望仙髻和回鹘髻,因比以前略低,以便戴浑脱帽。天宝中,京都妇人梳髻多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称抛家髻。
2007年06月24日 03点06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