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任大弟兄
楼主
作者[Daniel]
一五一七年那位醉心于神学研究的德国青年人――马丁·路德,将一份包含九十五条的神学观点的公告贴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而后那份神学公告成为整个宗教改革的标志。(注:将神学观点贴在教堂门口在当时是一种极普通的研讨方法,所以路德如此行的时候并未计划做出什么有轰动较应的事。)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就一直不断地有改革者出现,他们中有的很激进、有的很温和,而他们的声音多数最后都消失在烈火之中。而马丁·路德在德国所进行改革之成功,按中华传统文化来解释是:他的改革得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因为他的工作德国首先开始了全国性的改教运动。而德国的改教运动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欧洲的改教运动。很多著名的改教家纷纷进入历史舞台,慈运理、加尔文在法国、瑞士产生的影响远远波及到英国、荷兰、丹麦以及美洲大陆,直到今天他们的改教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处基督的教会。
在当时产生国际化影响的要首推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他用毕生心血写成了巨著《基督教要义》一书,这本书成为宗教改革神学的理程碑,而他在日内瓦进行的政治改革,使瑞士成为带动工业**的重要地区。他以神权为出发的政治改革,同时也带动了加尔文的神学观的普及,虽然后人对他的神学立场褒贬不一,但他所进行的宗教与政治的改革直到今天还是很多基督徒神学与信仰的根源。
1563年,加尔文的一些朋友写了一本《海得堡教义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此书影响了荷兰、德国及美国的改革宗教会。1561年,狄百利(Guy de Bray)写了《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此书成为荷兰改革宗教会的信仰标准。
黑格尔曾讲过正、反对立的冲突是自然的。当加尔文去世之后不久,对他神学观点的反对就开始了。而对他的反对最为激烈的地方是在荷兰,因为荷兰的教会更注重信仰在生活中的实践,对神学与教义的厘清和研讨不感兴趣。从而对各种不同的神学观点都抱着一种容让的态度。
亚米纽斯(又译: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1560-1609)在荷兰出生,并且曾在马堡、莱顿、日内瓦和巴色等地读书。1588年他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任为牧师,他是一位受人赞扬、心境平和而且不好争辩的传道人。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年(1603-1609)任莱丁大学神学教授。
亚米纽斯起初是一位严格的加尔文主义者。他在瑞士流学时曾受教于加尔文的女婿伯撒(Beza)门下。但他神学观点的转折却是因为1589年一次受托为加尔文神学辩护时开始的。当时荷兰学者古尼赦尔特(Dirck Koornheert,1522-1590)反对加尔文主义中所讲的堕落前拣选论;而亚米纽斯代表改革宗教会回应古尼赦尔特的反对。亚米纽斯当时毕竟是一个年青的牧师当他与这位阅历丰富的老学者辩论时,发现对手的学识和论证比他自已对改革宗信仰的维护更加有说服力。这次辩论失败之后,内心的挫折感以及古尼赦尔特的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令他回去再仔细地研究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彻底地放弃了原先加尔文神学中的预定与拣选的理论。
这样一来,他的神学观离转了加尔文的神学之后,必然是接二连三的神学辩论。开始这种辩论只停留在亚米纽斯和他的大学同学哥马拉斯(Franz Gomarus,1563-1641)之间,但是不久以后他们的辩论就波及到整个荷兰改革宗教会。
亚米纽斯死于1609年,但由他与改革宗之间的辩论并没有因他的离世而终止。他的见解被艾顿波加特(Johan Wtenbogaert,1557-1644宫庭宣道士)和以彼斯科普斯(Simon Episcopius,1583-1643莱丁大学神学教授)所整理注释并发挥,形成了亚米纽斯主义的神学体系。而随后的争论已经在个别地区引起教会内部严重的分裂。一六一零年在一位政治家的倡导下,有四十一名亚米纽斯主义者联合发表声明,向教会和社会宣告他们的信仰,这份联合的声明今天被称为抗辩宣言(Remonstrance),因为文中所针对的是对改革宗神学传统的抗辩。这篇抗辩文不久就传布于整个荷兰的教会。
2013年02月17日 01点02分
1
一五一七年那位醉心于神学研究的德国青年人――马丁·路德,将一份包含九十五条的神学观点的公告贴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而后那份神学公告成为整个宗教改革的标志。(注:将神学观点贴在教堂门口在当时是一种极普通的研讨方法,所以路德如此行的时候并未计划做出什么有轰动较应的事。)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就一直不断地有改革者出现,他们中有的很激进、有的很温和,而他们的声音多数最后都消失在烈火之中。而马丁·路德在德国所进行改革之成功,按中华传统文化来解释是:他的改革得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因为他的工作德国首先开始了全国性的改教运动。而德国的改教运动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欧洲的改教运动。很多著名的改教家纷纷进入历史舞台,慈运理、加尔文在法国、瑞士产生的影响远远波及到英国、荷兰、丹麦以及美洲大陆,直到今天他们的改教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处基督的教会。
在当时产生国际化影响的要首推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他用毕生心血写成了巨著《基督教要义》一书,这本书成为宗教改革神学的理程碑,而他在日内瓦进行的政治改革,使瑞士成为带动工业**的重要地区。他以神权为出发的政治改革,同时也带动了加尔文的神学观的普及,虽然后人对他的神学立场褒贬不一,但他所进行的宗教与政治的改革直到今天还是很多基督徒神学与信仰的根源。
1563年,加尔文的一些朋友写了一本《海得堡教义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此书影响了荷兰、德国及美国的改革宗教会。1561年,狄百利(Guy de Bray)写了《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此书成为荷兰改革宗教会的信仰标准。
黑格尔曾讲过正、反对立的冲突是自然的。当加尔文去世之后不久,对他神学观点的反对就开始了。而对他的反对最为激烈的地方是在荷兰,因为荷兰的教会更注重信仰在生活中的实践,对神学与教义的厘清和研讨不感兴趣。从而对各种不同的神学观点都抱着一种容让的态度。
亚米纽斯(又译: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1560-1609)在荷兰出生,并且曾在马堡、莱顿、日内瓦和巴色等地读书。1588年他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任为牧师,他是一位受人赞扬、心境平和而且不好争辩的传道人。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年(1603-1609)任莱丁大学神学教授。
亚米纽斯起初是一位严格的加尔文主义者。他在瑞士流学时曾受教于加尔文的女婿伯撒(Beza)门下。但他神学观点的转折却是因为1589年一次受托为加尔文神学辩护时开始的。当时荷兰学者古尼赦尔特(Dirck Koornheert,1522-1590)反对加尔文主义中所讲的堕落前拣选论;而亚米纽斯代表改革宗教会回应古尼赦尔特的反对。亚米纽斯当时毕竟是一个年青的牧师当他与这位阅历丰富的老学者辩论时,发现对手的学识和论证比他自已对改革宗信仰的维护更加有说服力。这次辩论失败之后,内心的挫折感以及古尼赦尔特的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令他回去再仔细地研究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彻底地放弃了原先加尔文神学中的预定与拣选的理论。
这样一来,他的神学观离转了加尔文的神学之后,必然是接二连三的神学辩论。开始这种辩论只停留在亚米纽斯和他的大学同学哥马拉斯(Franz Gomarus,1563-1641)之间,但是不久以后他们的辩论就波及到整个荷兰改革宗教会。
亚米纽斯死于1609年,但由他与改革宗之间的辩论并没有因他的离世而终止。他的见解被艾顿波加特(Johan Wtenbogaert,1557-1644宫庭宣道士)和以彼斯科普斯(Simon Episcopius,1583-1643莱丁大学神学教授)所整理注释并发挥,形成了亚米纽斯主义的神学体系。而随后的争论已经在个别地区引起教会内部严重的分裂。一六一零年在一位政治家的倡导下,有四十一名亚米纽斯主义者联合发表声明,向教会和社会宣告他们的信仰,这份联合的声明今天被称为抗辩宣言(Remonstrance),因为文中所针对的是对改革宗神学传统的抗辩。这篇抗辩文不久就传布于整个荷兰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