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形
春秋战国志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在这堕落的世界里,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悲伤与痛苦总会在不知不觉间攫住我们。我们知道无法幸免,但内心总存有一种压抑著的盼望,假装自己能够幸免。然而,当我们的子女或配偶死亡,当我们看到我们所爱的人承受痛苦的疾病,或看到一个聪慧谦逊的心灵在我们眼前逐渐崩溃,甚或是我们自己突然面对最恐怖的痛苦,或身体功能丧失,而且复原无望,这时我们自以为可以幸免的托词,一下子转变成另一形态:「为什麽神要这样做?」虽然对神很不敬,我们还是忍不住会这么想。我们使劲地呐喊神不公平,我们的悲伤与痛苦和我们的罪根本不成比例;我们被神丢弃了。  在某些方面来说,本章是相当难写的。因为可能不少各种受苦不一的读者已沉在悲痛的泥淖中,正在寻找一些早已存在的答案。复仇的呼喊、圣战、地狱——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稍有距离,因此我们向知识与理论上寻找答案。但是当我们哭泣时,我们需要的是安慰。仅仅知性的回答并不能适切地满足人。  比如说,毫无疑问的,「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但是如果一对夫妇的孩子刚刚在马路上遇到交通事故而丧命,把这句话告诉他们,是否合适呢?如果他们很深地认识主,那麽或许假以时日,他们自己会以更新的信心与领悟引述这句话,但是我们不应该用不当的方式,或在不当的时间,或没有眼泪、不带同情之下,把这经文一下子丢给他们,使得这经文显得只是一则廉价的问候、不带感情的安慰和冷酷的文字而已。  然而,虽然我在第十三章安慰者关怀部分会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但我们在遭受痛苦打击以前,先行建立神「已赐予」的信仰架构,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在本章所写的不一定是针对每一个伤心人,但是我会用在讲坛上教导会众,目的要使更多基督徒在面对将来的苦痛时,有更好的预备。如果你想学会处理不同阶段的悲伤过程,关於这个主题有不少好书。如果你正处在一种无法避免的、像呼吸的空气、像头顶的天空般,无处不在的痛苦,而你吵著要求立刻纡解的话,最好去读诗篇二十三篇和九十篇,一天不少於五、六次。但是,如果你预备好训练脑子来思考,在这些困难又敏感的主题理,圣经的看法是什麽,那麽,以下的反思或许对你有帮助。    罪恶、疾病、死亡  我们已经谈过,所有苦难,当然包含疾病与死亡,都与罪恶有关。如果没有罪恶,也就不会有死亡和疾病,这可说是死亡的序曲,但其中的关联必须更确切地解说。  首先,死亡不能被视为宇宙中欠缺公平的最高例证,而必须视为神对我们的罪所作考虑周到的宣判。  但这是丧失亲友的人不愿意听到的:我知道在讨论死亡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量,本书他处有多次提及。但这一点是圣经中很重要的观点,所以不能弃如敝屐般地,推挤到我们思想中的最周边。  死亡不是意外,那是神的作为。摩西大胆地说:「你使人归於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乾。」(诗九十3—6)然而神的这项举动不只是反映无限与有限、超越与限制之间的距离。死亡在这里并非被视为全能者在玩弄小生物,因为摩西继续解释说:「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煌。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接著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诗九十7一11)这个对死亡的长景描写,正是神审判的作为:「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这句话永远是
正确的
。  但为什麽要死呢?难道不能有其他的惩罚方式吗?人的罪是自己想当神(创三4-5;罗一18一23),神因此把死亡的限制加在人身上。真神是圣洁、独一无二的;以他的本性而言,是无法容许人不以他为绝对的神。我们不是神,我们从死亡学到我们只是人,我们的托词於是被毁去。我们被隔绝,我们所有的昨日将「与尼尼微城和腓尼基城同一遭遇」。
2007年06月17日 22点06分 1
level 1
  现在我们假设你的配偶从医院带回可怕的消息,医学检查报告上显示,她长了恶性肿瘤。医院接下来几天又作了一连串紧急测试,结果全是坏消息,预期最多只能活三个月,医药能作的只是减缓疼痛而已。  我并不企图减弱这种消息带给每个家庭的晴天霹雳。关心的人可以表达各种形式的实际安慰与支援。但是我必须说,如果你是个事先思想过死亡的基督徒,你应该可以辨识这次的死亡宣判,跟你们夫妻二人生命中的最後宣判没什么两样。自从你归主後就开始预备这一天;你已积财宝在天;你的心在天上。我们都在死亡的宣判下。在这个例子中惟一多出来的因素是,除非发生神迹,这个宣判将执行得比预期快得多。  我并不是说这个赤裸裸的事实,有什麽令人大得安慰之处。我们的安慰来自许多其他因素。但是,若完全接受这个事实,可以除去不少不必要的震惊与抗拒,因为我们将不会有现代西方人拒绝正视死亡的心态,而是去为死亡作计画,在对死亡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生活,也预期死亡的到来。    比死亡更糟的事  以前我的医生曾告诉我,我患了一种相当罕见的疾病。诊断也无法确定,因为此一疾病可以轻微,也可以致命。几个月过去,显然我的病是属於轻微的。但这一病,给了我机会彻底思考自己对死亡前景的反应。  最後我得到一个结论。对我来说,死亡最困难的部分在於离开妻子与儿女,当然有不少的因素是我的孩子还很小。如果病况恶化,以我的馀力,我决定要为我的妻子,尽可能地把死亡过渡期变得平稳,同时,在我孩子的心目中,留下鲜明的基督徒父亲印象。而除了此一牵绊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原因,会让我感到死亡是坏事。  我有点惭愧地承认,这个结论并非源自长期思想与基督同活的荣耀的结果。在道理上,我相信保罗说的「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一21、23)但我在属灵上还没成熟到可以毫不间断地把握这些真理,我只是有时候能掌握,却还作不到持续地活在这些道理的光照中。  但我清楚记得希西家王的命运(王下二十;代下三十二24-31;赛三十八-三十九)。当他得知死讯,求主再多给他十五年,并蒙主应允。在那十五年当中,由於他的愚昧傲慢而引起的一次事件,竟毁去他毕生正直的名声,不单是他的名声遭受危机,他的行为也为国家的未来带来了灾害。  那就是为什麽我说有比死亡更糟的事。我不知道自己多少次在哼唱著:「喔,让我永远,永远不要活得太久,而失去对你的爱。」我是真心其意地唱,我宁愿死而不愿最後对我妻子不忠,我宁愿死而不愿活出违背我书中所述的生命,我宁愿死而不愿拒绝或否认福音。神清楚知道我过去许多自己深感羞愧的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要再让这些羞愧重演,使基督蒙羞。所以说,人生会有比死亡更糟的事。    神的传声筒    在第五章,我们看到一些神要管教他儿女的经文,现在我们要用稍微不同的观点再回到那个主题。我们必须先思考一下,在一个信徒的一生中,苦难、伤痛、丧亲有什么作用。我得将前面部分的论述作为「已知条件」,所以,你在继续读下去以前,最好先往前复习一下。  至少有三种凭信心接受痛苦与苦难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基督徒的生命得以成长。  第一,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曾说:「苦难拔去了心灵的门闩,使神的话更容易进入。」(注4)我们可能忙於工作、忙於享乐、忙於追逐生涯成就,甚至忙於「服事主」,而不再真正地思想神的话、花时间祷告,或是在主面前分别我们的优先顺序。有首流行歌:「他以泪水洗清我的眼,使我能看见。」或许歌词稍嫌滥情,但是其中倒是表达出一个重要的道理。  但是,显然不是所有苦难都有这种效果。痛苦可能使人更好或更苦毒。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心中发展出一种苦毒的模式,我们便陷於绝望的难关中了。要转变此种苦毒的第一步,就是先来到主面前;虽然我们可能感到破碎、困惑、受伤,但是读他的话语、寻求他的面、祈求惟有他才能提供的安慰。因为在堕落的世界中,对於个人或国家,痛苦与苦难可以成为神的传声筒,无论我们言行曾经如何不承认神,它都会引领我们不再去注意生命中自私的部分。
2007年06月17日 22点06分 5
level 1
  因此,据我的判断,温约翰把苦难置於一个狭窄的神学架构里,以致虽然他的理论一开始似乎令人感到印象探刻,其实它不但忽略了福音本身的许多内容,而且因为架构不大,以致无法以整全的观点来处理罪恶、受苦、死亡等问题。  然而,对温约翰公平点来说,至少他是从神那里追求,他并不采用传统聚会中没有热情、僵化的仪式。同时我的说法绝非意指神迹奇事的时代已经停止。  尤其,福音派不可再用五O年代西部片式的思考模式:戏中的主角不是英雄,就是坏蛋。很多的思潮运动,实际情况远为复杂。在别处我会详述温约翰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在此处对他评述显得较为负面,那是由於目前的论题所需。    苦难、丧亲,与神的安慰  我在前文多次略为涉及此一主题,现在是好好思考它的时候了。  在诗篇九十篇中,我们已看见摩西部分的祷告。他先有许多抱怨,然後知道在神的愤怒之下,加上了解自己死亡有定时之後,他向神求智慧。更特别的是他如此祷告:「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诗九十14)在诗篇一0二篇中,受折磨的诗人详述他的悲苦,检视他迫在眉睫的死期,然而当他思想到神的信实与恒久不变,他的心中就充满安慰和音乐。  我们应该随时自然地转向神。如果我的孩子跌伤膝盖,一定会流著眼泪跑来找我。他不会先去作一番哲学思考,想想他的父亲是否会关心,而是会很自然地走过来要我抱抱。当然我们某些方面并不是小孩子,而神的天父形像,也和我这个当爸爸的不一样(事实上我也不过是来自他形像的拙劣模仿:弗三15)。但是从比喻上来说,我们应该回转到小孩子的样式。如果我们受了伤害,就快快向神寻求安慰,这不是不成熟的表现,而是一种归属的象徵。的确,如果我们不本能性地转向我们的天父,这种犹豫的态度,正显示出我们已让自己与父神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这种本能性的独立极「不自然」——也就是说,不属灵了。  能欣赏体会:神所赐的安慰是真正的安慰,这是无比重要的。这绝非道貌岸然、面无表情地宣称神了解所有一切就够了——虽然相信神了解一切也有助於安慰人,但是其中仍还有值得我们深究之处。我现在并非谈〔教义上的安慰」,而是该「对个人的安慰」——即神在人灵魂上的感动(在此我找不到更好的描述)。那是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爱,享受他的同在,从他的关怀与智慧中得到安慰。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在他的殿里求问。因为我遭遇患难,他必暗暗的保守我,……我心向你说,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诗二十七〕,「耶和华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稳固,你掩了面,我就惊惶。」(诗三十7),「我曾寻求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救我脱离了一切的恐惧。」(诗三十四4),〔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三十四8),神自己就是他子民的「极大的赏赐」(创十五l)。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百姓的力量,不仅在尼希米时代而已(尼八川),甚至保罗在他的书信里也写信徒们祈求,使他们都能愈来愈亲身体会在基督耶稣里,神那无可限量、长阔高深的爱(弗三17一19)。三位一体的神藉由圣灵居住在他子民的生命中(约十四23),耶稣留下他自己丰盛的平安(约十四27)和喜乐(约十五11),使我们心里不必忧愁,也不必胆怯(约十四27)。  那麽,我们需要培养的就是个人对神的体认,使我们在周围梁柱倒下时,还能支撑站立。因此我们要操练热切祷告,长时间默想神的话,因为神就显现在他的话中,并且经历复活主的同在与藉著圣灵在我们里面动工的大能(弗一18及下,三16一17;腓三10),「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弗三17)。  超越死亡  当我们基督徒在苦思罪恶与苦难的问题,特别是疾病与死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太仓促地将之诉诸「死後将来」。毕竟令我们挣扎的是这里,许多圣经中所提供的安慰与观点,往往和结局的关系并不大。如果我们的想法很快便遁入「死後将来」而错失圣经中那些安慰与观点,那就太可悲了。
2007年06月17日 22点06分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