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2
我收集有这部影片的碟片。看后感觉艺术水准平平。一部充满“意识形态”却又缺乏幽默感的影片是不可能好到哪里去的,况且“主体先行”更加重了夹生意味。真有“过去的好时光”吗?对“既得利益者”自然不言而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享其恩泽,否则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人冒死推倒柏林墙的那一幕。 同样是“意识形态”题材影片,我就比较喜欢捷克的《科利亚》(又翻译成《给我一个爸》)。这部影片的场景刚好就是柏林墙倒塌前的那段“过去的好时光”:一个大提琴手因为偶然的原因而被莫明地“内控”在“体制”之内,为贴补生计,他私受学徒,到殡仪馆兼职演奏,到墓地打零工,甚至不惜“以身相许”赚外快……但影片对那个年代并无过多的“怨恨”,而使其中充满了喜剧色彩。这就我所理解的艺术。 同类题材的影片我最近还看到了《把信送往哥本哈根》,很可惜,好题材而没有出好效果,重蹈了“唯意识形态”的老路。(朋霍费尔的门徒2005-6-29)
2005年06月29日 02点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