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并没有歪曲周瑜
虎牢关五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一座酒楼内,优雅古朴的琴声轻轻传来,闻者无不摇头晃脑,享受着琴声带来的舒畅与惬意。弹不多久,突然间琴音高了上去,越响越高,声音尖锐之极,铮的一声响,断了一根琴弦,再高了几个音,铮的一声,琴弦又断了一根。酒楼内的众人听到这里,无不摇头,暗道:“曲子虽好,可惜抚琴的本事不够。”便在这时候,一个身穿儒衫,手摇羽扇,英俊儒雅,气度非凡的年轻人大步走进酒楼,微笑道:“刚才的曲子煞是好听,却怎么忽然哑了?来来来,待我瞧瞧。”众人中有知道这人的,一见他来了,登时大喜,暗道:“他来了,这曲子便可继续听下去了。”   果然,只见这年轻人来到琴师身旁,先将断了的琴弦换去,又调了调弦,便奏了起来。初时所奏和方才那琴师相同,到后来越转越高,那琴韵竟然履险如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的便转了上去。   众人听了,只觉心旷神怡,连喝彩都忘记了。过了许久,才有人喃喃道:“怪道都说‘曲有误,周郎顾’,好一个周公瑾啊……”   这人,正是后世称为“美周郎”的周瑜周公瑾。   说到《三国演义》,绝对不能不提诸葛亮,提到诸葛亮,就必然免不了要提到周瑜——换言之,说到《三国演义》,不能不说周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说法流传开来,说的是《三国演义》丑化了周瑜,将他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之人,甚至说最后他被诸葛亮气死了。这种说法本已经是个笑话了,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谬论,居然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赞同,并以次作为抨击《三国演义》的口实。   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始作俑者根本没看懂《三国演义》中关于周瑜和诸葛亮的描写,否则,就是这个人根本是个文盲——因为书中明明白白的把周瑜写成了一个一心为国,毫不存私的英雄豪杰!   我们先看书中周瑜的出场: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到此与策相遇。   这一出场,什么都不说,先说了周瑜的翩翩风采,读书至此,不禁失声赞道“好一个美周郎!”接着交待了周瑜的出身来历,以及和孙策的交情——同样是结拜的弟兄,同样的肝胆相照,北有玄德与关张,南有孙策并周郎。   接着,久别重逢的兄弟二人开始商议未来的大事,这时,周瑜首先向孙策推举了两个贤才——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策曰:“何为二张?”瑜曰:“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   结果孙策采纳了周瑜的建议,甚至亲自去请,并且重用了二人——“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而此时的周瑜,在孙家军来说,也只是孙策的义弟而已。   如果罗贯中真的如某些人说的那样贬低周瑜的话,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一段呢?   后来,孙策去世,临终前嘱咐弟弟孙权道:“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就等于宣布,在接下来的孙权政权中,张昭和周瑜将成为这个政权一内一外两大支柱。这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了,然而事后归来的周瑜在孙权口中听到这项人事任命的时候,却推辞了,不但推辞了,而且提出将这份殊荣送给另外一个人——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囷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祖母亡,还葬东城。其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不但推荐了鲁肃,而且一个劲儿的夸赞鲁肃的优点,我完全无法想象,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2007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1
level 7
  既然如此,关于演义“歪曲”周瑜“小气”的“证据”究竟何在?   那就要从诸葛亮和周瑜的第一次见面谈起了。   当时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东吴举国哗然,从驻地赶回的周瑜却老神在在,完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结果却因为诸葛亮的一篇曹操欲夺周瑜之妻的谎言而勃然大怒。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怀疑“歪曲”谣言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不是中国人。中国人自古就将“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视为“不共戴天”之事,周瑜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手绾一国兵权,若听到别人要抢自己老婆,却还不生气,那才是不正常了。论者大言不惭,却完全不了解古人的心理,真应了苏东坡所说的“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了。   后来,周瑜力劝孙权应战,孙权嘴上答应,心里却在打鼓,这时是诸葛亮提醒了周瑜,于是周瑜面见孙权,一番分析,打消了孙权的顾虑,也因此,周瑜第一次产生了杀诸葛亮的念头——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相信“歪曲论”的人们,想必是专注于其中的“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一句了,但后面却明明白白写着“不如杀之”的理由:“久必为江东之患。”也就是说,周瑜要杀诸葛亮,是为了避免他将来威胁到东吴的利益,这完全是一心为国的想法,却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嫉妒”、“小气”了。若觉得我这么说站不住脚,那么,“歪曲论”者们又如何解释下面这段周瑜和鲁肃的对话——(周瑜)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肃曰:“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   注意,周瑜此时又一次强调之所以要杀诸葛亮是为了防止“江东之患”,而鲁肃提出招揽诸葛亮时,周瑜却是“善其言”。周瑜明知诸葛亮比自己厉害,自然也该知道如果诸葛亮加入东吴势力,地位必然在自己之上,如果他小气,又怎么会答应呢?   结果,诸葛亮拒绝了东吴方面的招揽,此后周瑜种种借口要杀诸葛亮,无非是为了要为国家除掉将来的敌人。   于是,又有人把“三气”周瑜拿出来当证据了。   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这“三气”都是怎样的三气。   第一气——探马急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敦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敦引兵出,却教云长袭取了襄阳。二处城池,全不费力,皆属刘玄德矣。”周瑜曰:“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拿住陈矫,兵符自然尽属之矣。”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回末有云: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   打仗,尤其是争夺战略要地,那真的是寸土寸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这方面,绝不可能有“大度”的人存在,这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怎能不在意,不争取?别说是战争了,就算是下棋,若没有争强好胜之心,如苏东坡那样下棋时候抱持“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态,那自然是“欣然”的时候甚少,而“亦喜”的时候极多了。因为己方拼命流血,却让别人捡了天大便宜,作为一军统帅,怎能不生气?所以这和小气无关。   第二气——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回末有云:两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却带羞。   说得明白,这一次,主要却不是生气,而是因为觉得没脸见孙权。想当年,孙策对周瑜器重有加,破格提拔,孙权又把周瑜当作兄长一般对待,言听计从,周瑜受孙家如此厚恩,结果一番计较之下,不但没能取得胜利成果,反而把孙权的妹妹赔了进去,气愤敌人的狡猾之余,更多的是没能尽力报答孙家的羞愧,不但不能视为小气,反而应该因此看出周瑜的忠义!   第三气——一人打着令字旗,于马前报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姊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回末有云: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 
2007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2
level 7
  细心筹划的计策再次被识破,而且敌人已经大举杀来,吃惊是必然的,生气也自难免,尤其是敌军的首脑如看戏一般欣赏着眼前的一切——军士传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被人当猴子耍,不生气的要么就是孬种,要么就是傻子。这时诸葛亮又送信给周瑜,周瑜读信后不久便即身故。其实这封信,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并无丝毫气人之处,书里也没说周瑜看信后再次生气,反而写的是“周瑜览毕,长叹一声”,他叹的是什么?是因为诸葛亮又一次猜到了他的想法么?是,但却不是全部,他叹的是,就如当初两人同在掌心写“火”字时一样,诸葛亮和他又一次的想到了一起。   周瑜此时本有箭伤,受到身体的颠簸和心理的刺激,于是伤口恶化,最终不幸去世,临终前,他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这给了“歪曲论”者们最后一次机会。   其实,这种感慨,完全无法证明是周瑜出于自身的不忿而发,我觉得,这是周瑜在为国家的未来而感慨——有了我周瑜,本可壮大东吴,却因为这个诸葛亮的出现,破坏了全盘计划。他感慨的是国家的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前程。   他和诸葛亮的确是敌对的,但这种敌对,完全是为了自己所处的集团的利益,这二人本身,是没有任何私人恩怨的,当二人为了共同的利益携手对敌时,他们的配合,亲密无间,且天下无敌。   在这世上,最了解你的人,未必是你的朋友,反而最可能是你的敌人。   周瑜和诸葛亮,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如此。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周瑜辞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中国大陆西北一座小城的城头之上,时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这个周瑜生平头号劲敌兼知音——正神色安详的端坐琴前,左引右抚,弹奏的,正是周瑜平生得意之作《长河吟》。而城下,是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和他的十五万雄师。 天地间一片肃杀之气,却出奇的安静,听得到的只有风声和随着风声传来的琴声。 过了良久,司马懿长叹一声,收兵撤退。 敌军退后,诸葛亮轻轻抚古琴,低声道:“公瑾,这又是你我联手退敌了吧?只可惜仲达只顾防我的‘伏兵’,却没能好好欣赏此曲啊……” 说到这里,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往吊周瑜之丧时所作祭文中的一句——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2007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3
level 7
转自瑜吧
2007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4
level 0
看起来是两码事……大家说三国演义写周瑜的气量狭小,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诸葛亮事实上作为正面人物出现在小说里,而为了刻画诸葛亮的神,把周瑜摆在了诸葛亮的对立面上,使得周瑜成为了诸葛亮神化的牺牲品。大概是与史实有很多多添的事,还有那个见鬼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觉得心理别扭。说起老司马,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个观点很有意思,是一种鸟尽弓藏的观点,空城计放人是因为畏惧朝廷内的内耗,怕被政敌陷害和被朝廷弃用(之前有过),说起来倒是很有道理。聪明如司马、诸葛,想必也是心照不宣……
2007年06月13日 05点06分 5
level 1
好帖子,分析得很有道理!
2007年06月13日 08点06分 6
level 9
还是有歪曲的地方
2007年06月13日 15点06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