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个地儿,好好学习ing
高楼粽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风铃草112 楼主
利用百度繁体转简体~~~
2007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1
level 8
风铃草112 楼主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2007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2
level 8
风铃草112 楼主
--深究与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字句浅释】解题: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吠:狗叫(的声音)。分:区别,分开。霭:云雾。山中云雾被绿色反衬,故叫“青霭”。飞泉:从高山上落下的泉水。倚:靠著。【全诗串讲】淙淙泉声中隐隐听到狗叫,浓豔的桃花更增朝露返照。深林的路上经常见到麋鹿,中午在溪边钟声却没听到。绿色云雾中勉强能辨野竹,飞落的流泉挂在碧翠山腰。道士哪裏去了没有人知道,愁闷中我再三把松树倚靠。
2007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3
level 8
风铃草112 楼主
「赏析」  本诗写访道士不遇,但全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访道士不遇;全诗写景融情,幽美含蓄,具自然浑成之妙,足见早年李白卓越的才华。  一二句点时令和时间。犬吠声音和潺潺流水声,传入作者耳中,有一种悠远清雅的情调。桃花上挂著晶莹欲滴的露水,是视觉湿润鲜艳的感受。「桃花」暗点早春,「露浓」点清晨,既是清晨的早春,又是早春清晨;山林显得清新自然,可见山中道士的脱俗。清晨造访,可见作者急切的心情。  三四句写山林幽深,人游罕至,常有野鹿出没,寺中照例应打午钟,到溪边时正当正午,但钟声沈寂。「树深」衷示路途的深远,「溪午」表示时间的转移。正午不闻钟,表明道士的不在;两句借环境的静寂衬出道士不在,也借人游罕至描写环境的静寂。「不闻钟」才能「时见鹿」;既然「时见鹿」,肯定「不闻钟」互文见义,  作者「时见鹿」又来探访,可见在失望中仍存在一丝「希望」。  五六句承三四句,写道院之景色。翠绿的野竹和青色的云气相接,是静景的描绘,用一个「分」字,却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动态美。白色的泉水自碧辜飞流而下,是动景的画面,用一「挂」字,将动态化为静态。野竹可以分云气,可见野竹的悠长和地势的高峻。飞泉可以挂在碧峰上,可见道院的开阔广大。道院环境如此幽静雅洁,正烘托出道士的志趣情操。  七八句写作者访道士不遇的失望心情。道士远行,无人知其去处,作者失望的心情显而可见。  他失望地倚忪休息,不止一处,徘徊道院各处;借动作刻划作者失望的心态,含蓄而有味。全诗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词语含蓄而平浅流畅,不见斧凿痕迹;情景交融,真挚情感溢於诗中,不愧是诗仙李白。
2007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4
level 8
风铃草112 楼主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2007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5
level 8
风铃草112 楼主
诗文解释】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 言:说。 处:去处。【诗文赏析】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2007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6
level 8
不如回笔吧学习还可以增加点人气,,反正都是灌水,不如回家灌
2007年06月09日 07点06分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