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二 结构:死亡叙事 死亡贯穿了《红楼梦》一书的始终。贾府中死亡的事情经常发生,而又各有死法:病死、老死、暴死、自杀等等,自杀中又有投井上吊吞金自刎等等,历尽世间死亡之大景观。曹雪芹对这些纷繁死亡的描写构成《红楼梦》的内容。如果我们认为《红楼梦》就是对书中每一人物在死亡归宿上的描述并从这一方向来看《红楼梦》,那么我们就看到本书的主旨,就如穿过一条幽深的通道,而见上帝之面目。死亡正是这条通道。 《红楼梦》第一回写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这是全书之引语。正是因为贾夫人的死亡,才有林黛玉进贾府大观园,才有《红楼梦》一书。贾夫人之死,脂砚斋评云:“故不闲文累赘,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贾府之速也。” 作者对这样的故事结构的安排显然是一种刻意的匠心,但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牛刀小试。死亡引领《红楼梦》反映在秦可卿之死上。 秦可卿之死,从十三回到十五回,是在贾府中写得极具排场,也是最大的一件事。贾府上下人员均参加,贾府的人间富贵烟柳繁华,在死亡仪式上充分显示出来。而在这一场景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交叉,各种人物的生存景象,得到了展示。宝玉之痴与淫,凤姐之才与贪,都在这一事件上显示出来。秦可卿之死,映照着是贾府的富贵,同时也映照了贾府乃藏污纳垢之所。这一事件揭示贾府的衰败症候。秦氏临死前托梦给凤姐说:“眼见不日又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宴毕散’的俗语。”这是一个告诫,也是一个宿命。 开端对秦氏之死作浓墨重彩的描写后,曹雪芹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死亡,或重或轻,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死亡很有节奏的出现,先后有秦钟(16回),金钏儿(32回),鲍二媳妇(44回),贾敬(63回),尤三姐(66回),尤二姐(69回),晴雯(78回),司棋(92回),元春(95回),黛玉(98回),夏金桂(103回),凤姐(114回),传闻 妙玉(117回),香菱(120回),其中黛玉之死最具震撼力,是全书精神之所在。这个问题下文将有论述。与秦可卿的死亡形成首尾呼应的是贾母的死亡(110回)。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与家长,在83岁时去世,是善终。但这件事是在贾府家道衰败之后,丧事仍由凤姐来操办,但是钱财捉襟见肘,整个场景主要描写缺钱办事的难堪,以至丫鬟鸳鸯提出要用老
太太
给自己的东西折卖添上,送殡的车辆也要贾琏派人去借,世态炎凉,极尽于此。 这一首一尾的死亡描写,支撑了《红楼梦》叙事空间的支架,依靠着这两个支架,把死亡贯穿于全书。《红楼梦》因死而起,因死而盛,亦因死而终。《红楼梦》,有人看出了爱情,有人看出了革命,而我,则看到了死亡。一个死亡终了,一个死亡又起,至最后人生梦境归虚幻,“究竟是到头一梦,万景归空”,贾宝玉狂笑:“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天地间只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是终极意义上的死亡,一种对死亡参悟的态度,一种对死亡思虑的解答。 鲁迅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重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悲惨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看过太多的死亡,他是深深地体味这死亡的。对秦可卿的死亡,宝玉从梦中“连忙翻身爬起来,知觉的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13回);之后是秦钟之死,宝玉痛苦不已,“日日思慕感悼,然亦无可奈何。”(17回)金钏儿死,宝玉“心中早又是五内催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晴雯死,宝玉一心起初,做《芙蓉诔》哀悼,“洒血泣泪,一字一咽。”(78回)黛玉死,宝玉“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
2007年06月08日 08点06分
3
level 9
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死去的这些人要么是他的朋友、爱人,要么这些死与他有直接的关系,最后大观园中宝玉所爱的女孩都死了,严酷的现实带给他如此多的死亡经历和体验,这对他的思想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万了事了!”于是给了和尚而去,遁入空门。《红楼梦》的悲剧以死亡和出走划上句号。 以上对是生命死亡的叙述。《红楼梦》的主旨是由身体的死亡超越到精神的死亡。出家、焚稿、葬花就是精神死亡。多少的人间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如今只是青灯黄卷,多少的诗请蜜意如今付诸一炬,多少的如笑春花如今碾落成泥!这些场景更是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死亡就是断裂,就是对生、对美的摒弃与毁灭。
2007年06月08日 08点06分
6
level 9
再来看“风月宝鉴”,风月宝鉴在全书中只出现一次,为《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以此为书名,足见“风月宝鉴”大有深意。和尚给贾瑞风月宝鉴,告之不可正照,而要反照方可了相思之病。镜子的反面照出来的是骷髅,正面照出来的是美人。这有象征了生与死的两个世界。跛足道人叮嘱贾瑞说:“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照看。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当贾代儒夫妇火烧宝鉴时,镜内说:“你们自己以假为真。”贾瑞正是照了正面才走向死亡的。跛足道人的意思显然是以镜之背面为真,镜之正面为假,宝鉴的反面是骷髅,在这个意义上,代表着死亡的骷髅对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性。骷髅是人的本原形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对死亡作出本体上的思考,才能“戒妄动风月之情”,这并非一时的治病方法,而是对生命的彻底的否定。 宝鉴的正面照出来的是美人,代表了欲望、生命。它与反面之骷髅构成一个对立统一。只有与死作对照时才显示出它的意义,而这种生的归宿是死亡,生本身就导向死亡,包含死亡。从这意义上来说,这不仅仅是贾瑞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悲剧。生只是一种永恒骷髅的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充满欲望的生命还是干枯的骷髅,它们都是统一与死亡的形态。曹雪芹通过贾瑞的照看,试图说明对于一个企图通过看照获得解救的人来说,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只能构成死亡的结局。 《情僧录》的命名法则相似于《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意义明显,是为闺阁立传。是“怀金悼玉”,是一篇对于女性对于美的祭文,这在后面将会说到。 对于《红楼梦》之名,脂砚斋说得明白,是因为《红楼梦》之曲而来,而《红楼梦》十四支曲,乃是说世间繁华无常,生命短暂,人间的荣华富贵都终将凋落,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之曲,概括了十二钗如花生命的过程,其“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的意境,充满着浓重的死亡意味。“红楼梦”还意味着人生如梦的意义,人生的多少繁华,在死亡之后,都变得虚无,就象梦醒之后一样,“一场愁梦酒醒时,夕阳却照深深园。”大梦一场就是人生一场,梦醒后终于得到人生的真谛,那就是虚无。南柯一梦,黄粱一梦,梦醒恍然有隔世之感,这种隔世之感是因为梦具有死亡的意义,它代表了否定、断绝与扬弃。梦,也就是死亡,《红楼梦》,也就是繁华生活的死亡。
2007年06月08日 08点06分
8
level 9
五 葬花:死亡审美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这是人人都同意的结论,而《红楼梦》之悲剧精神,古来已多有人论述,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评论者脂砚斋在书中“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都一梦,万境归空”句旁批到:“四句乃一部之总纲。”是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四大皆空地的悲观情绪;戚蓼生说作者“慧眼婆心”:盛衰本事循环,万缘无非幻泡。从《红楼梦》中,人们大概是能的除“空”字来的,诚如第一回说到“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但是他们更多的是着重在艺术手法上,而没有系统深入的论及小说的精神,其性质相当于“诗话”之类,其对《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体摄,也只是停留在色、空等观念的认识上,“空”的悲观性质在他们看来在于色的失落与扬弃,没有达到本体论上的高度。 至王国维,他读《红楼梦》体验到的悲剧性不同于一般的感伤,他认为小说是写整个人类的痛苦的人生,平凡的也就是人人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存在于人类,比英雄的悲剧尤为深切,因此他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可以说王国维的说法,较之前人,有了更深入的本体的高度,但他认为《红楼梦》之悲剧性在于对“欲”的氧气,仍然是色空观的一种变相。并且“出世”也是一种欲,《红楼梦评论》正篇就是在对出世这种欲的推崇,他甚至认为,小说之主旨就在于示人以解脱之道即出世。而细究《红楼梦》将会发见作者是不排斥欲的,比如男女之事,作者借警幻之口,责诟那些皮肤滥淫之徒,而说宝于“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等语,可见其并非去情绝欲。 无论是脂砚斋还是王国维,他们的论述只触及到问题的表面。这种“色空观”从何而来,这种悲剧性从何而来,应该落实到一个核心上,愚意以为,这核心应该是死亡。如上几部分所述,小说是浸染了深沉浓厚的死亡意识的。死亡是哲学的一大问题,或者说,正是对死亡的形而上的思考产生了哲学。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严酷事实,人生来就要死,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死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与我们所熟悉的一切事物,与我们所感到幸福的一切事物告别,我们平生追求而来的或正在追求的都因为死亡而没有价值,尤其是美的事物的消亡。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也就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对于死亡的思考与体味与审视成了人类的很大的问题。说及作者的动机,《红楼梦》与第一回说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经历一番梦幻后,撰此《石头记》一书,使闺阁照传,小说又名《金陵十二钗》,即为为闺阁立传之意。而其所写之大观园之女子,是美的代表与化身,贾宝玉喜欢与此等女子交好,其实是对美的眷念。但所谓好景不长,大观园的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象征了美的消亡,于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一书,正是对美的死亡的怀悼。 世间美之事物,无过于花;世间悲之事物,无过于落花;而世间感人之事物,无过于葬花。葬花其实是对死亡的体验与审美,是对美的怀悼。那么,曹雪芹之写《红楼梦》,就是林黛玉之葬花,二者一也。因此《葬花词》,乃《红楼梦》一书精神所在,这里不嫌累赘引录于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偷落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片对花的悼词,对美的祭文,人生是那样的严酷,死亡是那样的无可奈何,而感受着死亡的作为主体的“葬花人”,其对死亡,也并非畏惧,生命既然已经无法挽留,于是就让它美丽地消亡,“随花飞到天尽头”,就是这一种死亡的超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种“香丘”是宗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梦,死亡在这里是一个最高的美学命题,与美共舞。但是超越之路是痛苦的,因为对生命的留念是那样的热切,于是对生的留念于对死的超越便构成眩目的审美。死亡是最高的审美。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之葬花,其实是自葬,在九十七回黛玉自焚诗稿,在火中消失的是她的爱情,她的青春,她的生命,再看九十八回死时的光景,生命真如落花一般的无情又无奈。而曹雪芹之《红楼梦》,与黛玉之《葬花词》同理,也是他的自葬,——也是人类的自葬。这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来解释。生命的进化和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须归因于外部原因;反之生命向寂灭状态的回归,却是它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是生命内在的本能。所谓“了便是好,好便是了。”人活着就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准备去死: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007年06月08日 08点06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