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作者;发星
内容提要 请人们不要忘记,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走出这么多优秀的彝族现代诗人,他们的行为以及作品,将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中国现代诗歌以及那些热爱诗歌的人们。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
level 11
二、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
1、吉狄马加时期(1980-1992)[也称第一浪朝时期(上)]
时代的机缘使吉狄马加这个现代的彝人之子在八十年代中国新诗潮的风云中获得生机与灵感。他与兄弟的汉族诗人们一道汇入激情的美丽之景,他后面的原生彝文化使他的诗歌具有神秘的根性。他的敏慧与才华决定了他年轻蓬勃的冲击具有一种使汉语诗歌语言溶进自然与文化古原血液的可能。我们说,黑门一旦打开,便飞出七彩神鸟,灵感之门一旦打开,便飞出崭新的词汇与语言。《古里拉达的山羊》《致美洲印第安人》《黑色的河流》《故土神灵》《黑色狂想曲》《彝人梦见的颜色》……像一座座黑色的山峦与宽阔深邃的河流,第一次把中国边缘民族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的距离拉近,也第一次拔高了中国现代民族文化诗歌的崭新意识。可以说,吉狄马加的出现,代表着一代边缘新民族文化诗人的崛起,他树立了一座边缘现代诗歌文化的里程碑。特别是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嫁与创造上,他第一次成功地溶入了现代意识与人类意识与世界意识。在《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等许多诗集中,他具有了艾青式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深刻性与哲理性,具有了聂鲁达的大气性与歌唱性……。可以说,1990年以前的吉狄马加是一颗正在升起的耀眼之星,在现代民族诗歌文化的探索上走完了自己的第一阶段路程……。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3
level 11
3、群雄并起时期(下)(1988-1999)[也称第一浪潮时期(下)]
自1988至1999年间,“彝族现代诗潮”热浪仍在继续。克惹晓夫、阿黑约夫、阿彝在西南民院的民刊《山鹰魂》上脱颖而出,倮伍沐嘎推出诗集《在通往滋滋甫武的路上》,俄尼·俄尼·牧莎斯加相继推出散文诗集《灵魂有约》、诗集《部落与情人》。马惹拉哈、石万聪在发星编的《彝风》上崭露头角。玛查德清推出诗集《一个彝人的世界》等5部。他们构成群雄并起时期(下)。这之中,克惹晓夫、阿黑约夫、阿彝由于阅读的宽度与目光,他们三人的语言具有“彝族现代诗歌”的学院气质。在《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发星工作室编,中国文联版2002.12.31)一书中,克惹晓夫的《明天的雪》(组诗)便有很强的汉唐宋诗词意境加上现代诗意境加上彝族味的探索表达。这种诗歌是一种在既有文化材料上的再造,很具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其流利、潇洒、浅伤的语感与诗情使每一个阅读者过目不忘,而阿黑约夫的《雪族》《黑色岁月》两组诗,和克惹晓夫的诗歌一样,都是在摆脱了吉狄马加时期为民族代言语境之后,在才情、个性、文化宽度上的探索之作,和阿彝的诗歌构成语言的现代密集节奏与熟练与自由抒情。而俄尼·俄尼·牧莎斯加的《灵魂有约》则在诗歌散文句式上尽展其才,属青春期写作的一个高度,后来的《部落与情人》则在民族文化中继续寻找矿藏。马惹拉哈的《雪族系列》则是阿苏越尔“雪诗”的延伸,其语言的现代性值得推崇。因为马惹拉哈受吉狄马加的影响较重,语言中自由性越来越少。浓缩与精炼有时是一种杀伤,即杀伤宽度。但这组诗理应成为九十年代中彝族现代诗中的优秀之作。石万聪在1995年左右写出许多较好作品,那可能是其一生的高度,后废在酒中,不能自拔,许多痛苦的现象在我周围徐徐发生。玛查德清的写作才情值得敬佩,他目前是彝族诗人作家中出版作品最多者之一。
(以上第一、二风景时期构成“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第一次浪潮”)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5
level 11
C、长江的母系河之金沙江,大渡河两河流域,养育一个民族独立文化
彝人在3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大凉山保留中华夏商文明遗迹,这首先要归功于金沙江、大渡河两河所冲绝的峡谷与险恶地势,使彝人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他没有他文化的腐蚀与浸蚀,他活在自己神性崇拜的古老精神仪式中,这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是当代彝族现代诗人们写作的基础确立点之一,即古老的文化传承自身在意识里就根深蒂固。这种自然崇拜的文化形式是艺术之母的原创与初形。大凉山的彝族文化,可以说全部是古文化,他是十分发达的,现代文明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是那么的少,现代文化在大凉山是一种奢侈与距离。所以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浪潮席卷整个华夏大地的时候,这里首先成为了现代诗的重镇之一,那些倮苏与曲涅的部落子孙们抖落古月,展露一身神秘之筋,写出了文化性十足的现代诗歌。所以我说,地域的独特性与文化的独立性相合一定能产生纯洁的思想与语言。作为彝人的子孙,应感谢金沙江、大渡河两只似母亲的手,抚育一个民族诗鹰飞出了一片绚丽的天空。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9
level 11
D、彝文化与山地野性自然文化使诗人们必须说出
周伦佑曾经说过“大凉山尖利气势的山使他产生幻觉”。而彝人们除却山外,他们自身的文化使他们产生幻觉。黑、红、黄、白四色崇拜,毕摩经书智慧的幽玄与神秘,苏尼巫师的羊皮鼓舞的狂放与野粗,彝族美女的清纯与天成……构成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加上自然的山水,美丽的季节空气。自然着人的欲望,绚丽着憧憬的梦幻。自然主义的极致就是诗意地生活。在一种纯然透明的文化土壤中种植收获自己的果实是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当现代的列车掀动古老的眉宇,唤醒一种对自身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唤醒一种对古老文化传承的纯洁免遭强暴……这时诗歌出现了,对抗的、忧伤的、沉静的……诗是人类最直接最人性的说出。彝人自古就有诗的生活流传,在许多森林与岩石的角落你都会听到古意并充满水分的诗句。对于这样一个民族的子孙。站在二十世纪的天空下,必须说出自己的颜色与深度。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0
level 11
4、彝汉语现代诗口语写作与超越民族性的写作范式
确实,我的背负的文化沉载过于沉重,关于古老、关于民族责任、关于文化使命,已经像大山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呼吸缺少自己自由的个性与透明的本真意识,这种时候,聪明的写作者会走一条与之相反的路,去成长自己绿色的生命枝叶与延伸自己金黄阳光的美丽之途。因为写作的路越窄,越能消灭才华的众影,只能在大山面前形成一弘小溪或一棵野松,岂不使风景更艳更美。在“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中,吉狄兆林、倮伍沐嘎走的是另一条彝汉语口语写作的道路,由粗线条变细,由大宇宙变世间微粒,通过个性体验与细节描述,白描直呈,溶合现代诗艺的深沉内涵,所以《人间的幸福》(组诗)中,那种《摇晃》是吉狄兆林似的,别人只有羡慕,那个《傍晚骑牛回家的男孩》只有吉狄兆林在广西的火车上能看见,而《一些石头》与吉狄兆林相处很久,都有了难兄难弟般的亲情,《一年又一年》,火草尔的吉狄兆林天天心底升起太阳,《这里叫日木所什》,这里是吉狄兆林之诗意栖居的山中,这里有爱人、女儿和新鲜空气和《喊太阳》的疯狂诗人……。兆林的口语给我们自然呈现自己的生活图景及家园景观,这是一种很人文与真实的说出,富含机灵与幽默、大度。倮伍沐嘎是在撒拉地坡羊地上看见一匹《白马》出现,像《冬天》狗叫后的《银子》闪光,《邻居》哭了整整一夜,《兄弟》的《虎皮》被风吹动,这是一张空虎皮,《农民》为自己的孩子取名,《路口》有路过的消息传说《来客》《拉布俄卓,一个城市的半张脸》隐藏了《我曾有过那种经历》,在西昌敲开朋友的门,看见我们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没有家……。倮伍沐嘎所呈现的是一种现代风景的冷景一种,缺少情感、关爱、热烈,充满苍然、迷茫、无助,在家园与家园,灵魂与灵魂之间来回追问,这是一种现代彝人面临后工业时代的境遇与预知。幸好有那些狗、银子、邻居、虎皮、农民、路口,有生命的滚动与生长的植物,使我们不至于彻底失望,可以从这些真实的符号身上挖掘一些动人之血以供我们冬天燃烧……。而阿彝的诗歌写作居然使你看不出彝人的痕迹,如果不细读,不编这样一本彝人诗选,许多人会走眼。但细心的人只要注意其流利与感伤的现代语言背后,是一种浓烈的家园意识,而这种家园意识,是只有有根性民族才具备并强烈爆裂于灵魂中的产物。因为在城市中,面对与发生的一切已失去山野的纯净、干洁与透明。黑色的肝使诗人总想拿在山中那一块蔚蓝之湖中洗涤……。于是《回归家园》便成了生命主题。这种写作好处在于民族诗人们逃脱自身文化符号的束绊,进入到一种现代真实的语境,其文化之根是崭不断的,他已随诗人长进城市,像地下之水,具有潮湿的渗透功能。在吉狄兆林与倮伍沐嘎的诗中,如果剔除那些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名,他们的诗歌便和阿彝一样,具有超越民族浅显符号之能,成为一种无限性的写作。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6
level 11
5、散文化气质·语言的自由度
在俄尼·牧莎斯加与沙马的诗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散文化语言的自由之美,从俄尼·牧莎斯加早期诗集《灵魂有约》中,你会读到密集、动荡、激情的青春诗歌感情的诱人以及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的文化神秘,到了《部落与情人》,早期诗歌的散文化趋向有所收敛,但气质上依然是散文化为其诗根之核。沙马的诗集《梦中的橄榄树》则是另一种南高原的淋漓抒写,透过二人的语言表面,我们可看见纯净天空下纯洁文化原色与独立意识交织所形成的一种现代诗性因素,他的娓娓道来,清泉透澈,甘冽甜正,没有一丝滓渣与犹豫。因为在彝汉诗歌之下,是一种天成自我的艺术之地的合理托出与自然说也。边缘民族的文化自然优势在汉语诗歌的表达上潇洒转接与合理变像,构成一种独特的中国现代诗歌形式。许多汉族诗人们在阅读彝汉语诗歌的时候,首先打动他们的是语言的流利程度与语言之中奇异的散柔跳跃与神幻色彩。因为彝人写作汉语诗歌,是一种嫁接与融合过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彝族现代诗其实已经成型了一种新现代汉语言形式。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7
level 11
这里所谈的俄尼·牧莎斯加与沙马的散文化气质诗歌只是之中一种形式而已。在我看来,语言的自由度是创造自由度的前提条件。只要在诗歌写作中始终保持诗性语言气息的留存,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就像梦亦非提出的“泛文类诗歌写作”,彻底打开诗歌死结,让各种自由的诗歌形式奔涌,这是改变僵硬苍白诗歌语言与探索一条新路的方法之一。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8
level 11
俄尼·牧莎斯加与沙马的散文化气质必须保留在创造中,这种自由的个性应该提倡,但需注意一点,过分的散文化与自由容易遗失精粹的诗性。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9
level 11
6、自然崇拜·现代诗性·图腾
倮伍拉且的诗集《诗歌图腾》是目前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歌中第一本有关自然崇拜与图腾的现代诗集。因为彝族的信仰中没有真正的宗教,彝文化是古老夏商文化的遗留,这种文化是以自然崇拜为信仰主体的一种朴素文化。所以自然崇拜,即自然神崇拜,无形中存留了许多神性诗性的东西。倮伍拉且将之现代的托出,使我们用现代诗性的目光重新审视大凉山这片神秘之地上这些与祖先共呼吸共命运的我们灵魂的众多枝叶。《躺下成为一朵云》其实是回归一种生命之源,变成那自由流淌的空气……。《哑河》不哑,它是我们的血液与呼吸的音乐……。《树叶与嘴唇》相互碰撞金黄的阳光,让琴弦弹动一切沉默,我们露出鲜嫩的欲望……。《摇动山岗》,使秋果滚落,使冬雪之裙慢慢闪现,使山岗长出月亮与昆虫……。《天空成为爱情的倒影》,那么大凉山成为我们抒情的永恒诗集……。《生命之盐》是一种白色太阳,把骨头照出坚硬……。《绵羊》驮动了远山葱郁的秘密,那是植物的清香……。《白牛》之骨成了山之骨,我们还有什么可软弱的呢……。《词语间的风》使词语们有了水份,有了飞翔的翅膀,这些词语啊,全是洋芋、荞子的梦幻,他们在天空中游荡,遗落了我们痛苦的时光……。在大凉山,自然崇拜所带来的诗性是铺天盖地,充满新奇魔力的。反观宗教形成以后,在人灵性的束缚上是多么残忍。所以在许多宗教的世界里,你要清理人的原欲之美与自然之美简直是奢侈的行为。倮伍拉且为我们打开一道《无门之门》,这道门中,世界的大地长满纯洁的《鸽子树》,树中是《獐子的牙》弹动的《月琴丁当》,《经书》翻动《岩壁雕刻》,《过河羊》《高腔》《神界》,《大地无语》,《灵山》《古堡上的云》《相思》《盘旋之鹰》……。它是多么富有生命生机的一个世界。这就在中国大西南大凉山上。三千年的彝族文化不曾改变他古老根系自然的渊流。所以在大凉山不成为诗人那是一种可惜与遗憾。因为这里的天空与大地与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的诗歌因子。倮伍拉且这个优秀的表达者,为我们尝试着一顿芳香可口的诗歌大餐。《想你,是一枚青青的果》,《对岸山顶》《把我的心脏雕成你的摸样》,《相思》《隐痛》,《美姑瓦候》《溪苏河里的鱼》为我们朗诵一段凄绝的爱情故事……。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2
level 11
五、定位·史诗·新文体
1、在中国边缘民族文化及世界边缘民族文化中的定位
从吉狄马加的崛起到形成气势宽阔的“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这在中国边缘民族文化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着现代诗歌的概念以及现代文学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边缘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立意识与崭新的现代语言意识。在世界的边缘民族日渐稀少且沦陷于十分迅猛的工业文明的时候。“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塑立了一个成功地保持自身文化而又与外界接轨的角色转换。文化的先进与诱人不是以现代文明中的不成熟的异化体系来鉴定,应摆在湛蓝的天空下看人自身的健康与幸福,我们说工业文明消灭了人的自然性与原创性,我们说工业文明中先锋的理念与方法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直指人心,看其摆动与摇晃的韵律是乎具有诗性。确定诗性的生存最终是人类的归宿……要想改造我们的生存质量与灵魂质量,我们必须回到我们的最初意识,在自然的源头重理我们的清晰的绿叶与溪水……那么,我们不妨这样说,“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的诗人中在精神的空间中是乎已找到什么,并继续寻找……。现代社会,人的生存质量需要的是从里到外,从大地到身心的彻底改造,像面对一些生锈的机器,我们欣然拆之,丢之于荒林,不久机器残片变成枝叶之杆,他们获得野性,获得野月的朗照,获得野水的湿润,长成自己生命勃勃的葱郁。这种由钢铁回归矿藏,再由矿藏回归泥土,再由泥土回收最初生长的树的过程,便是一种母系与源流的认定与归原……只有这样,我们身穿现代时装的躯体才充满欲望与活血,而不是美丽丝绸裹紧的一具僵尸或一具骷髅……。有时我想,那些摩天大楼与鳞次栉比的水泥街道与纷繁的霓灯,如果成长为深山密林中的幽峡,新鲜空气缭绕,绿叶野滕充满时空,人的生命之形绯红流动……这才是人子的天堂与灵魂的归宿。所以“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的整个山系是一种自然的精神文化生态系统,他们缺少污染,洁净自好,野气荡漾,站在大凉山上高歌的时候,男人与女人们的思想爱恋自己的梦幻与现实……。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3
level 11
2、史诗倾向·一个诗歌阶段的句号
在《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一书中,吉狄马加、马惹拉哈、阿黑约夫、俄尼·牧莎斯加、巴莫曲布嫫、阿库乌雾、发星等的作品都潜载或显出了史诗的影子。其实彝族文化的厚重古朴源渊,足以成型许多优秀的现代史诗。这里面有一个创作的过程。从青春型写作到中年型写作,[即从激情写作过渡到成熟型(理性写作)],许多诗人容易在置换角色的时间中失掉自己,新时期以来这种现象层出不穷。而对一个民族现代化的探索与奉献阻决了许多名利之徒的半途而废。毕竟到达山顶的只有那么一、两人,其余的都是山下的砌石与基础。在中国现代诗阵营中如何以民族文化之底进行史诗创作,那需要一生的心血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讫今而止,真正以中国自身的民族文化为底的史诗成功之作几乎没有,史诗之前,长诗、组诗、学养等的炼制与学习,把时间拉得很长。目前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的长篇巨制还是空白,但已经有这种身影在晃动。我们期待着。(2004年6月,1980年出生的阿索拉毅完成彝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史诗《星图》,论证了我的预见性,具体情况见《彝风》第6卷。)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4
level 11
3、值得注意的一种新文体
在《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一书:“随笔、文论、通信”一栏中,阿黑约夫的那篇《回归与神》值得细读。这篇小文既是散文,又是诗论,又是随笔。首先他是以诗人淋漓浪漫的笔触来言及诗歌之道,在语言与结构上便脱离了枯燥论文古板规则死硬的空洞作风。像彝人之酒文化的沉醉,一气哈成,不留斑痕。这种创造性新型文体,既活跃着思维的跳荡,新颖之风的呈出,也诗意化着诗歌自身的优势与美丽,而透过语言自身,隐蔽于内心的是彝文化神性的梦幻与长击。有时你分不清是诗叙说语言,还是语言叙说诗。像女性之彩裙,迷丽之色泽之下的各种形态,使世界滋生香味与生机。本来这种文体在阿黑约夫、克惹晓夫、阿苏越尔的创作生涯中比比皆是,由于他们的无心,大都丢失在时间之河,甚是可惜。只此一篇与另二篇克惹晓夫、阿苏越尔的残章,已经是一根线路,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与思考……。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5
level 11
六、由“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引发的文化与诗歌思考
(地域诗歌写作诗学随笔及其它)
1、民族诗人们的汉化陷阱与悲哀
这里所指的民族诗人们的汉化即义为少数民族现代诗人用汉语写作的过程中,由于从属主流与判离自身文化背景的功利性所导致的汉化写作,即这些民族诗人的作品已经与汉族语境中的汉族诗人们的作品别无二致,已经失去自身的血源性与根脉文化性。这种写作的本身及结果对独立自成体系博大渊深的民族文化是一种背弃,是一种深深的剌痛与杀伤,即背弃母语感觉、文化水源。这种写作在我看来似乎可称之“奴仆性写作”。汉化是从语言表达、内底思想、精神方式等与汉文化语境一致。这相当于经济中的一体化,一体化的悲剧在于人类走向了所谓的“大同”,其实骨子里全是没有真正根系支撑的假空之为。特别是在主流文学场景中,由于生计、利益、功名的驱使与专控,使许多个性才华之人陷入卵石之景,庸禄之状自不言说,他们身上传出的腐气、臭气影响着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使自由的诗性与光芒被大力地曲解、消解、转换。这种行为的自身,是对民族文化的不道德放弃与确定透明的责任意识,也是对中华文化体系宏伟篇章的视而不见,这是对祖系的反弃与背叛,只能证明你是游走在无价值意义中的“空心之人”,这是多么地可悲。所以真正清晰的对民族文化怀着纯正尊从传播的诗人是不会陷入这黑暗泥潭的。民族诗人们应在日渐完善的民主法制社会中,尊从自己的民族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践行保留完善发展民族文化价值的光点。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6
level 11
2、融合的痛苦与必然
彝族现代诗的写作只有通过汉语写作才能传播得广远。而进入汉语写作致命一点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消失掉许多母语文化的自身感觉。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现实。而善于把握二者混血的结合,一能激活汉语的自然成熟体系功能(野稻剌激熟稻的杂交优势原则);二能创造一种新的诗歌语境(彝族现代汉诗语境);从被创造的新文本(汉语彝诗)中可看出创造价值意义的二元突破:一、突破母语自身的囿限、时空,二、将母语原时空延伸拓宽。当然,母语写作的亲切感、自然感与纯粹感、沉醉感会滑落为另一种亲切感、自然感、纯粹感、沉醉感。但从诗歌艺术的探索层面上讲,这种行为是值得的。母语写作与母语感觉的保留与传承能修炼独立文化空间的独立性、历史性、文化原创性。而借汉语表达的延伸则能将这种独立性、历史性、文化原创性的价值一一带出,这是一种绝佳的写作方式。只是在带出与转换过程中,始终坚定地在灵魂深处树立你的母语原感与文化独立自尊性。这样下来的结果,是你的文化独立性与传承性与汉语中的融合之初的那些民族独立文化性、传承性相合,像兄弟、子妹,又回归到灵魂同一的家园,而这种诗歌艺术的融合,尊崇着大中华文化体系几千年的融合传统,顺应了时空的必然,是符合中华文化传承规律的,是中华大地上的一种自然。所以融合的痛苦是快乐的、必然的,不是死亡的痛苦,而是飞升与超越的痛苦,像涅盘之凤凰,山顶之翔鹰。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7
level 11
由此观之,中华融合与博大襟怀决定于大凉山彝族现代诗语是彝文化色彩为底与现代汉语相合的一种美丽的融合,像跨族婚姻,获得生育孕产的杂交优势混血,在汉语的再造上找到一种动人之根。而彝文化以汉语为传播传承,是小文化向大文化的先进尊崇而又保持自己个性的一种自然文化运势走向。这也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融合传统。我认为就是这种优势传统使中华文明的传承永远具有吸摄新鲜、充溢自身,获得前进之力的决定因素。当我们内视自身民族的文化闪光点时,就是由彝文化等诸如此类的多类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相溶,自树其性,才使华夏族的香火生生不熄,那些横亘流淌于祖国大地的大江大河就是历史文明过程中融合的痕迹与回声,黄河、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沱沱河、黑龙江、大渡河…哪一条河上没有一个动听的传说?哪一条河上没有祖系的脚印飘浮?我们倾听双耳,滚满水声,会感觉灵魂从头到脚,潮湿淋漓而又喧嚣酣荡。这便是文明融合之后的清澈、生机与蔚蓝。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8
level 11
5、现代诗语言中的原文化背景与诗之骨
时间是毫不留情的推土机,推出新的泥土,掩埋旧的泥土,中国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很多作品就像旧土一样,被无情而又自然的掩埋着,留下的一定是具有原文化背景以及创造个性浓烈的作品。汉文化巨大的语境形成了相互抄袭、复制的腐风臭气,因为汉语不断融合变成的所谓“成熟文明形式”之后,汉语本身的自然性、锋利性、野性也几乎荡然无存。而创造汉语再生与重获活力,必须找出语言之外个体而又引伸的文化个性。像王家新最初从中国的禅道文化到后来的帕斯捷尔、布罗茨基…西川从博尔赫斯…海子从荷兰道尔、凡高等。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的许多诗人则从汉语为面,进出自然彝文化根系,所以这种诗歌在大凉山之外不可能出现被抄袭、模仿、复制的可能。因为①大凉山的彝族文化唯这里独有。②彝族现代诗只有依托这方山水的文化与地域环境才能产出。(除非在大凉山内部彝族现代诗人们之间存有重复、模仿,这对创作是一个警醒)。所以这种作品首先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其次才是诗,这是与许多外界的中国现代诗特别存有差异的地方,也是其诗学意义重要的地方。(汉文化巨大的语境范围内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在现代诗写作上反复出现,就是排除有独立文化个性、地域文化个性之外许多诗人们的作品几乎是一样的。因为汉文化巨大范围内的统一性,决定了其中的人的思想、灵魂、伦理标准等的一致性。我认为这对于极富先锋性姿态的诗歌写作在这种环境中是危险的,同时也是可怜可悲的。像2000年以来的“口语诗”“知识分子诗”“下半身”“垃圾派”等都是一窝峰的重复、堆积、抄袭。创造的语言形式,张力的语言动感,现代诗的力度对他们来说很是陌生。诗歌在网络流行后更像注了水的猪肉,营养差矣!)。回到彝族现代诗,我们可得到几种启发:①他是静态的充满野性文化性的一种现代艺术张扬。②他充满绿色生态原生气质的交混语感、思维所形成的原文化背景,开启着民族文化的一种现代学演绎。③巨大的民族文化场以及原始古朴的地域提供了巨大的写作资源,它不存在写作范围、危机意识之类,他只有学习现代艺术中拿来的先进东西变能激活诗歌写作场(自然场)。
所以,为避免中国现代诗诗人们继续在苍白、无力、病态、庸懒,无激情…的诗歌中鬼混,我建议诗人们寻找自己的原文化背景以及建立中国真正的独立知识分子精神,这样有根系有深度的写作才能给中国现代诗带来生机活力。中华大地的那些广博的山水野峰,密密森林,无处不藏有原文化体系;这是我们的幸福,这也是中国诗人的幸福。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30
level 11
6、母语感觉
原初感觉(母语感觉)是第一个家园意识。由原初感觉转换到汉语表达感觉(交混感觉)是第二个家园意识。第二家园必须以第一家园作为根系、基础。而第一家园必须通过第二家园传递、吐露、传播。两个家园系孪生兄弟般,互为犄角。在第二家园的主要写作资源(指诗歌内涵主指思想)必须以第一家园为主。当然,吸收当代汉语现代诗与国外现代诗的优秀成果是必备的,也是必然的;这样可校正自己所处的位置及如何善于应用资源的有效性与配置性。在第二家园中易滑入现代汉语诗的流行弊病与无根感觉,所以必须经常牢牢回到第一家园修心积血,重淋母语文化之厚沉、深邃,这样就不会在转接过程中丢失母语原痕。所以我提倡民族文化写作者们必须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祭师以及专家,这样就避免了死亡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写作的持续进程,如果这个面宽远起来,将是对母语文化的一种现代升化、保存、延伸,即不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渐丢失母语文化感觉。当前乃至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需要一大批本民族的传承者、祭师、专家以诗人的面孔出现;这样便确保了写作的无限性,也是维护与完善个性文明在全球化灾难面前的一种探索与悲壮。所以作为拥有两个家园的我们,就像拥有爱人与情人一样是幸福的,也是划时代的,同时也是艰难困苦的。因为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冒险。既然时代与命运把我们推到了悬崖之边,我们义无返顾地挺身向前,我们的写作之手上一定会延伸一座完美的桥梁。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