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我是理科生,准备参加文科的会考...如果给一段材料,怎么判断它有包含什么哲学原理(这个总是答不完全)。答题的时候除了答原理和方法论,还要说些什么?
2007年06月07日 10点06分
1
level 1
随便问一个问题:金银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社会属性PS:这句话应该没错吧?
2007年06月07日 10点06分
2
level 0
哲学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你答题时要好好读提干的没一句话,多角度思考,把每一部分的都拿进去套一下,合适就OK,不合适就PASS!呵呵~~我是这样答题的!
2007年06月07日 11点06分
3
level 1
不会答题,那是因为你对课本的不熟悉.如果你将课本内的知识烂熟于心,答题的时候就会有灵感了...多看看书吧...
2007年07月02日 06点07分
5
level 1
(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
★5、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①坚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6、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矛盾的观点
★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2010年01月22日 08点01分
7
level 1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2010年01月22日 08点01分
8
level 1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
正确的
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5认识总是发展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原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4、人的价值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亦即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2010年01月22日 08点01分
9
level 1
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同时集体应当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7、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反对“人性自私论”。
9.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这根本的、决定的作用。(2)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甚至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和意志。
10.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主要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事个人活动要做到正视社会环境,尊重社会规律。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利用提供的有利条件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1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3)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就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④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2010年01月22日 08点01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