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年生于马萨诸塞洲的伍斯特市。在她很小的时候其父亡故,而其母又不幸罹祸精神病,被送院治疗。毕晓普被送到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斯科舍省的祖父母家,由两位老人抚养成人。1934年,毕晓普获得了瓦萨(Vassar)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并开始独立生活。1935到1937年间,她利用祖父的遗产到法国、西班牙、北非、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旅游,随后在位于佛罗里达半岛以南的基韦斯特市居住了4年,此间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旅行经历和佛罗里达自然风光的描述。1946年,她的第一本诗集《北与南》(North and South)付梓出版。之后毕晓普在巴西居住多年,只和美国的亲朋书信联系。她写得很慢,并且对出书持谨慎态度,以致于她的全集中的诗歌总数只有将近100首,但其诗歌那火花四射的技巧和千变万化的形式却使人赞叹不已。在有生之年,毕晓普即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在内的,美国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诗歌奖项,和外国图书奖等重要的国际奖项,而1976年其封笔诗集《地理III》(Geography III)的出版最终确立了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1979年,毕晓普亡故于马萨诸塞州,死后其声誉仍与日俱增。伊丽莎白·毕晓普童年的不幸经历似乎预示着她的一生都将在孤独和被放逐的状态中度过。在成长阶段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她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从这个亲戚家里挪到那个亲戚家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旅行”在她的人生和诗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她曾到过和停留过的地方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靠近大海。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白日里的“波光鳞鳞的金刚石一样的海”(《不盲信者》);夜晚的“慢慢地隆起仿佛在思忖着涌出地面”的海(《鱼屋》);能读到“就像大油一样咝咝作响”卡勃·弗雷欧海滩;也能读到那“歪歪扭扭的木盒子放在桩子上的” 杜克斯勃瑞码头。可以说,毕晓普的关于大海的作品再一次验证了奥斯卡尔·威尔德所说的“自然效仿人”的名言,正像莫奈使人们注意到伦敦之雾的微妙色彩一样,毕晓普的诗使人们领略到了大海的深不可测、变化多端的性格魅力
2007年06月07日 07点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