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4
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coise Sagan,1935-2004)是法国著名的才女作家。一九五四年,年仅十八岁的她写出了小说《你好,忧愁》,一举夺得当年法国的“批评家奖”。这本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在五年之内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在全球的销量高达五百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 萨冈漂亮出众,个性鲜明,行为有些离经判道,她喜欢写作、赛马、飚车、酗酒,却备受法国人钟爱。与萨特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不寻常的友谊,都为她的神秘增添了特殊光环。 萨冈被视为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她的小说明快、典雅,同时富有乐感和诗意,散发着淡淡的愁绪,文字简洁、聪明而从容,将法语的优美展露无遗。她的代表作包括《你好,忧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等等。
2007年06月06日 02点06分
1
level 4
凡发生过的,必将重演,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这话那么熟悉,好象是哪本书上看到过。当我读完弗朗索瓦兹/萨冈的小说《那么一种微笑》后,就想起了上面提到的那句话。少女爱上有妇之夫,惹来一身的烦恼,后来一步步从迷惘中走出,领悟成熟的真谛,这样的主题似乎过于平凡,不知被多少人写过,但读来都有隔靴搔痒 之感。惟有萨冈在21岁写就的这篇小说让人平添一种平静之感,恍如怀着一颗少女之心去体验穿越情感的迷雾,似梦如幻而又真实可信,是那种逐渐走向成熟的平静的甜蜜之感。也许,淡淡的重复过去才是唯一可以信赖的幸福吧!新鲜,很有可能伴随着欺骗跟罪恶,不是吗? 比萨冈大二十一岁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写就了《情人》,一改"枯燥的、知识分子式的女作家"形象,以低沉、悲伤的笔调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段迷惘的恋情。如果说杜拉斯借爱情的角度传达一个老年女性对人生的绝望,那么少女时期的萨冈无疑是在表达一个孤独、任性、放荡不羁的少女初尝人生的痛苦后,所滋生出的对于未来的憧憬。而都已进入老境的萨冈与杜拉斯再次回首那段美丽而忧伤的往事,那难解的孤独有没有赋予那波澜不兴的生活以幸福呢? 萨冈与杜拉斯笔下的少女对生活都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只不过《情人》里的"我"更执着于性爱与死亡,因此更多了一分了无牵挂的疯狂,也造就了一种"诱人的美"。金钱与爱情从来就是造就文学的双生姐妹,"我"为了钱而委身于一个中国人,在众人的冷眼中获得了一种迥异于过去的生活,这种变异的爱情毕竟也是一种爱情,也让"我"感受到了醉心的眩晕,身边的一切成为前所未有的存在,"我"只希望这一切是个梦,有一个醒来后从新来过的机会,然而一切都是真实的,失去的终将逝去,无可挽回。没有第二次,这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但这种痛苦被萨冈轻而易举的避开了,这也许就是"少女"这个存在,迥异于他者的独特力量,说出来很简单,"视而不见"而已,但除了少女,谁能做到呢? "你好,哀愁!"19岁的萨冈这样说,此时的她并不知道人生的痛苦,只是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哀愁"的影子,并把它投射到自己复杂、微妙的心理生活中去,从而避开灼人的痛苦而领略活着的美好。也许,人天性中有着原谅一切的心理,在小说《那么一种微笑》里,主动退出"四角恋爱"的女大学生杜梅妮卡能够彻悟人生,体会到在孤独与痛苦中如何去珍惜这些终将随着岁月流失的感觉才是最值得思考的,从而改变自己那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露出了与蒙娜丽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一种微笑",表现出了一个成熟女性的魅力。每一个西方女性都有过这样一段迷惘的时期吧,从这一点来讲,19岁的萨冈竟然扮演了一个人生导师的角色,只不过她的教科书更为令人接受罢了。 令人惊奇的是,少女萨冈在安慰人生,而七十高龄的杜拉斯还在对"过去的人生"不依不饶。这仅仅是一个境界的问题吗?或许,萨冈只是提供一种虚假的满足,后来还有更大的索取?"女性,你的名字叫做软弱!"而软弱的人恰恰最多烦恼,萨冈能安慰的了自己吗?她用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告诉我们:永远不能。
2007年06月06日 03点06分
4
level 4
对于萨冈,人人都知道她的一生是随心所欲的。她家境优裕,少年成名,然后一生过着艺术家那种危险的激动人心的生活,居然活到了差不多古来稀的年龄。她是有钱有闲赫赫有名玩得尽兴!作为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她一直都没有离开青春期,一生沉溺于疯狂的派对、飙车、赌博,吸毒、抽烟、酗酒,不停地卷入各种诉讼之中。虽然她一直是个社会所谓的问题人,问题少年,问题中年,乃至问题老年,但关键是,萨冈自己从来不觉得痛苦,她很奇怪地反问记者,我干吗要痛苦?痛苦?不,我从来不曾有过。 她不痛苦,她有的是很多的忧愁。这些忧愁的性质和内容通过她的作品可以知晓。新近出版的萨冈小说系列,选的是她的一组代表作品,比如最负盛名的《你好,忧愁》,另外,还有《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等。这些都是萨冈的早期作品,其实也是她的代表作品。 法国人特别喜欢萨冈,就像我的法国朋友米歇尔.舒万的评价:“在她的时代,她是一个震惊,她是自由的,为所欲为的,有勇气的。”不管对其作品的看法如何,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认弗朗索瓦丝.萨冈是聪明的。她的聪明最大程度地体现在她文字以及人生的轻盈飘逸上,或者说,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她所认定的个人自由。 当然,法国文学评论界对萨冈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一直都是按照对待一个作家的标准来要求她的每一部作品。而萨冈本人则对媒体诸如“你总是在你的世界里”这一类的问题烦透了,她对被贴上的“小世界”和“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的标签烦透了。但实际上,如果看了她几部小说之后,她笔下那些富有无聊的人物的悲伤和沮丧,的确让读者很容易厌倦。这种厌倦随着她一本接一本同样味道的小说的出版,而且一如既往地动辄几十万印数地畅销,越来越惹恼了评论界和读书界的精英分子。 其实,作为萨冈来说,指责她总是在她的世界里是不公允的。她当然就在她的世界里,正如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样。萨冈本人对此也很坦率,她说只会写她自己所在所熟悉的阶层,而不会去写工人或者农民的生活;如果她到他们中间去,说,“我是萨冈,我来研究你们。”她认为这样做是很粗俗的。 一个作家只能在他(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和题材,除此之外,对于他人的生活,最多只是一种观看,一般所谓的“体验生活”是不成立的。在我看来,萨冈写作的困境是在不能超越题材的前提下,对作品的体裁和形式这类可以搭救她的东西不作努力不作研究所造成的。但是,她的原生态创作方式,让她在第一部小说《你好,忧愁》以及后面的几部诸如《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呈现了她的天才,她丰沛的元气,她独特的讥讽口吻和轻盈美妙的小说节奏。 作为一个作家,萨冈的成长性不够,虽然她一直非常努力地写作。她随时被“畅销书”的任务和命运牵引和追逼着,其余的时间,她要把挣得的巨额版税花出去。她没有时间做文学上的功课,而且,从她的处境来说,她也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她是宠儿,法国人一看到她就心中狂喜,至于她的作品怎么样,应该说没有多少人要求她担负深邃的任务。 可以这样说,萨冈是她所在的法国上流社会的一个“浮世绘”作家,从现在来看,除了几部作品外,她一生写作的四十余部作品,大部分是文献型文本,文献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它们提供了一个时代的某个阶层的素描。就这点来说,萨冈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何况她还是有趣的。
2007年06月06日 03点06分
6
level 4
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的名字远远不如西蒙·德·波伏瓦或者杜拉斯那样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然而对于法国人乃至欧洲人来说,萨冈距离他们的心灵或许更近一些,这是因为,萨冈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叛逆”青年的代表。 从金斯伯格的《嚎叫》、凯路亚克的《在路上》、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能够看到,过去的一切秩序与价值体系对于现代青年人的心灵来说,已经轰然崩塌。剩下的只有失落、茫然、放荡不羁和空洞的期待。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萨冈也并非遥不可及。读萨冈时,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现代人微妙的情绪体验有着深刻而细腻的把握,这也许会让我们隐隐约约联想到中国的传奇才女张爱玲。张爱玲把自己的写作风格定位为“都市传奇”,而萨冈对声、色、光、影的敏感程度,似乎不及浸淫在东方审美传统中的张爱玲。但是,与张爱玲相比,她的笔触少了些许冷峻,多了些许叹息。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小说更像是一幕幕现代舞台剧:在富丽、优雅又阴暗、寂寞的寓所和酒吧里,萨冈的主人公带着莫可名状的忧愁出场了,那些并不怎么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里,比死亡更痛苦的,是细密而又致命的百无聊赖,这些情绪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弗郎索瓦丝·萨冈的名字,和一个在法语中涵义丰富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忧愁。在萨冈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你好,忧愁》中,少女塞茜尔和中年妇人安娜的矛盾,象征着两个女性世界的对抗:一个是少女稚气、任性、放荡不羁的世界,一个是成熟女人包容、节制、充满责任感的世界。在更深一层意义上,塞茜尔对即将成为自己继母的安娜极为不满,也是少女拒绝长大、拒绝进入成人世界的表现。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在塞茜尔的精心“策划”之下,安娜和自己的父亲分道扬镳,但令人意外和震惊的是,安娜在离开她和父亲之后坠崖身死,留下塞茜尔独自久久沉浸在漫天的孤独和忧伤之中。然而,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的少女无论有多么天真纯洁,都不可避免地要成长为妇人,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来扮演这个世界要求她们的一切角色。所有的少女都将不再年轻,忘川之水终将洗去少女如花如梦的娇美容颜。 萨冈的“忧愁”,表面上颇有几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味道。然而在萨冈这里,这个字眼的含义已经远不止古典主义式的忧郁,或浪漫主义的感伤。小塞茜尔对父亲有着近乎病态的依赖和爱恋,萨冈借塞茜尔之口说道:“我不喜欢青春少年”,“他们在青春年华中总能发现悲欢离合的情景或者愤世嫉俗的借口”。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父亲的朋友,那些四十来岁的男人”能够“体现出一种父亲兼情人般的柔情”。然而,塞茜尔对学习法律的大学生希里尔的爱,与其说是寻找幸福,不如说是由于逃避应当承担的对生活的责任,矛盾的心情让她莫名地感到焦虑不安。对于塞茜尔来说,她对身体的困惑构成了“忧愁”的前提,这种焦虑与年龄相关。她沉溺于肉体的欢愉、片刻的享乐,却不明白爱情的真谛:“一时间心醉神迷,缺乏紧密配合的协调,这就是我有过的全部爱情的回忆”。当她沉浸在烦闷和无聊之中时,希里尔来到她身边,她只是从肉体上“认出了他”。 精灵古怪的塞茜尔又是一个早熟的少女,她的“智慧”让成年人也望尘莫及。为了破坏安娜和父亲的关系,她让安娜的情敌——年轻漂亮、风流轻佻的爱尔莎与自己的男友假扮情侣,目的是为了引起父亲的妒忌。而父亲一旦选择了爱尔莎,就并不单纯意味着爱情重心的转移,还意味着,他不愿意结束放荡不羁的生活,成为像安娜一样成熟、有责任感的人,父亲本质上仍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大孩子”。这一点和小塞茜尔并无不同。或者我们可以说,时代造成了至少两代人在信仰和价值层面的发育不良,使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成熟的社会人。关于这一类人,萨冈在小说中这样写道:“有时候,我认定它是游牧民族的美丽的纯种,有时候,我却以为它是贪图享乐者的冷酷的可怜种”。这种“不成熟”和“成熟”之间存在着鸿沟,也存在着张力,当这两种力量在同一个对象之上起作用时,就产生了一种被萨冈命名为“忧愁”的东西。所以,这一“忧愁”不能被简单视为一种情绪,它还是一个哲学符号。
2007年06月06日 03点06分
10
level 4
美国女作家葛尔红(Martha Gellhorn)说:作者是让人读的,不是让人写的。(A writer should be read not written about.)然而,对于萨冈,从一开始,人们对她的传闻逸事的关注就盖过了对她的作品的阅读。1954年,萨冈18岁。《你好,忧愁》的出版,如同一个神话,开启了她生命中突如其来而又剧烈动荡的戏剧性成名。先哲有云:文如其人。又说:立德,立功,立言。德为上者,言处最下。我们通常的所见是,一个人的言行之间总有差距,具体到作家,则表现为人格、文格之间的判然有别,乃至高下立见。文格,可谓作家的理想;人格,则是他的具体实践。人格与文格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作家“生命的实践赶不上生命的理想”。而萨冈一生所有不平凡的事迹,比如接二连三的车祸、官司;她一以贯之的放荡不羁,诸如飙车、吸毒、酗酒、赌博、性丑闻等;她的通宵达旦的风险中的自由与欢乐,长久的脆弱与孤独,凌乱、不知去向的忧伤,……所有属于她生活的一切,无论世人如何评说,褒贬,扬抑,都在她的作品中清晰、直白、真诚地得到展现。她所描写的,就是她亲历的,无聊的社会,交织的青春。出版商拉封曾说:(萨冈)只知道写她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而不顾及别的,什么文学奖啦,学院批评啦,她只为她自己而写。这是她的一贯做派。因此,我说,萨冈的生命实践实现了她的生命理想。理解了这点,也就更能明白人们对萨冈的一生的关注与向往,以及对她生命的纷繁的解读。 对于自己的作品,萨冈自己从未有机会发言。每当人们问起她的作品中的章节,追问作品的构思,她或者轻描淡写,含混敷衍:我不知道,这是一次有序和无序之间的对话,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构思逐渐地清晰起来。或者直言不讳:确切地说,我没有提出什么,也没有传达任何意图。 1998年,在毒品丑闻和骨质疏松症的困扰下,身心俱疲的萨冈回到故乡。在这段休养的间隙里,萨冈重读了自己的20多部作品。作者本人重新阅读自己的作品,这种方式,对萨冈而言,宗旨在于“阐明客观的事实”——不陷入自满或自责,恰如其分,接近真实。于是,在这本名为《肩后》的类似回忆录的书中,读者看到,除了戏剧、短篇小说集以及她的最后两部小说——《诈逃者》、《不知去向的镜子》,萨冈几乎对自己的所有作品做了梳理和评述,并穿插了对她个人生活的回忆。对于那些无论是以何种(接纳的,排斥的,为之激动或者为之愤怒的)情绪和态度对待萨冈及其作品的人们,《肩后》无疑都是一堂精彩的专题文学课。 也许,如同翻译家余中先曾说的,萨冈也希望:但愿人们忘记她作为名人给公众媒体留下的种种绯闻、丑闻,而记住她作为作家留给读者的作品。
2007年06月06日 03点06分
13
level 4
买了肩后和淡彩之血
还静静的躺在书架上`还未来得及看
2009年03月20日 13点03分
23
level 4
其实可以把萨冈和张爱玲比较一下的。她俩的共同点是个人经历比她们写的小说精彩。
2009年04月24日 12点04分
24
完全不一样。真的。
2013年08月15日 06点08分
其实萨冈和萨特很像。萨特的个人经历也绝对有的说。
2013年08月15日 06点08分
level 0
呵呵!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一低那关于她的东西..
这几天突然想起了,到处寻找着她的书,现在终于找到了....
2009年08月02日 08点08分
25
level 1
“我相信自己有权自毁,只要这不伤及他人。” 在爱情里,亦是如此。
2010年03月22日 14点03分
29
level 2
“我承认我变态 只要不影响社会”看到裸模院长杨林川的这句话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萨冈~~
2012年03月10日 12点03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