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三千年散记】(ZT)〓〓〓
明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转自天涯煮酒论史,作者是煮酒论史的现任斑竹、咱百度汉服吧的前吧主—— 蒹葭从风 前辈^^这张贴子原本是1月份的时候发表的,不过我却还是昨天才看到。尽管不知吧里是否已经有朋友转过,但是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文笔风范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 直感叹蒹葭从风前辈真不愧是汉服复兴的理论体系的主体创建者之一。 所以我还是决定要转过来了,笑~~~⌒⌒原贴地址: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2287855&key=300859344&strItem=no05&idArticle=60140&flag=1
2007年06月01日 08点06分 1
level 5
天有不测风云,未及女真人完成对华夏衣冠“批判地接受”过程,金国便灰飞烟灭。中国历史也迎来了世界史上第三次、也是最高涨的一次游牧民族大兴起。所向无敌的蒙古狂飚扫过其他草原民族及农耕民族,在欧亚大陆驰骋出广袤的金帐汗国。令人咋舌的武功下,却不能忽视其不善统治稳固政权的特性。杀戮和征服之后,他们对所占领的文明表现出一种相对随意的态度,比如衣冠礼制往往兼容并蓄。《元史•舆服志》有:“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备仪文。”      在他们身上还可以看出一种草原民族普遍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有对华夏文明的钦慕,元英宗时厘定的官服制度就直接大量搬用了汉人的舆服礼乐;另一方面,在种族等级制度的硬道理下,质孙服、姑姑冠、辫发髡首左衽顺理成章地凌驾于交领右衽、峨冠大袖之上。      这一时段,华夏衣冠虽没有被彻底毁弃,但已堕于社会底层。外垂衣裳、内修辞章的士大夫理想破灭,也没有了进退亦忧的治世追求,颓废间放歌纵酒,杂剧曲艺乃大兴。曾经的衣冠上国如明日黄花,依稀的华夏神韵成为戏台上一方惆怅的旧梦。      游牧民族浪潮总是来去匆匆,不到一百年,一位普通的汉族农民在元末的兼并战争中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应天府(南京)建国,国号明,年号洪武。洪武帝朱元璋先后降服了散布各方的政权,江山终归一统。而后,他便着手摒除外族服饰、兴复华夏衣冠的工程:“壬子,诏衣冠如唐制”。这项事业甚至持续到永乐等几位明帝之后。如今我们看到,二十四史中明史舆服志最为细致,且修订不断。大约因为衣冠中断的时间有点长,毕竟隔了十一个元帝及近一百年时光。衣冠面目有几分模糊,重生相对要困难许多。     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而实用主义的太祖则指示礼服不可过繁,于是《明史•舆服志》有了这样的记载:“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馀不用。” 洪武三年,又更定“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这样,极大简化了延续约两千年的周礼“六冕”制。自此,冕服成了帝王家的专属。明代的朝服、公服基本延续唐宋的品色、服制。较有特色的是衣前的补子,按照不同的“文禽武兽”规则标识品级。这种规则甚有创意,甚至连清代的冠服创制者都选择继承,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幽默的国人从此发明出一个成语,那便是“衣冠禽兽”。        明代后,中华民族的审美有了微妙的变化。洪武三年,礼部官员搬出了服色五德说,认为明以火德王天下,应尚赤。从此红色逐渐成为中国人极偏好的色彩,直到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盛典中还常是那耀眼的红彤彤一片。《明史•舆服志》中服制相当细致,甚至细到不同等级命妇间霞帔的色彩纹样坠形、凤冠上的花树翡翠真珠。每每至此,总不免释卷一叹,遥想中古以前那些抽象飘逸的衣裳,发觉我们的民族审美已由写意从容转为一个苛求细节的境况。        大明江山最终成为华夏衣冠的末代。每读衣冠史,心里多少会因此涂上悲凄的一笔。事实上,明朝的确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朝代。漫漫三百年,他飘摇坎坷边患不断,国事跌荡社会发展,各种思潮激流翻涌,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出现了惊人的繁荣,甚至一度繁荣到了奢靡。
2007年06月01日 08点06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