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金显富贵、玉保平安”“乱世藏金、盛世藏宝”。和田玉,伴随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走到了今天,因其特有的温润和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起伏;玉文化,在中华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很多美玉伴随主人在历史的尘埃中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因为玉的美好,人们喜欢把美好的事物都用玉来形容,而且经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动人,如:人们把美好的婚姻叫“金玉良缘”;把英雄对心仪的女孩的疼爱叫“怜香惜玉”;把女性细白的手指叫“纤纤玉指”;把女性的挺拔身姿叫“婷婷玉立”;把深闺中的娇小姐叫“金枝玉叶”……除“香消玉殒”外所有一切都如此美好。玉已经成了美好的代名词,而和田玉是玉之上品,因其独有的润泽、高贵的品质、微言的大器、非凡的气度被人们所执爱、珍藏,也许我们并不难找到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地热爱和追捧和田玉的理由了。当我们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精美、温润的和田玉时,我们一定会想到一块几亿万年前的和田玉,是一种什么样的缘份,让我与玉之间变得如此亲近、亲切,这岂不是亿万年等一回吗?也许,手中的这块和田玉曾在荒凉中度过了几亿万年的时光,吸食了日月光华,才变得如此晶莹剔透;也许,几千年前,有一位痴情君子曾经拥有过这块和田玉;也许,几百前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因为不懂玉而错过了拥有的机会;也许,这块平凡的和田玉曾见证过一段美好的姻缘……一块经历了亿万年岁月洗礼的和田玉,如今就在我手中,难道这不是缘分吗?难道不觉得珍贵吗?
因为美好,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研究。我们看到许多关于和田籽料形成的书籍或网络原创,千篇一律,和田籽料都昆仑山上的山料在地质变化中流入古河床经过亿万年河水的冲洗而成。巍巍昆仑,乃万山之祖,“玉出昆仑”无可非议,而且和田籽料后期,经过了水的冲刷洗礼,也非常正确,笔者唯一不认同的是籽料全由山料形成,理由有如下几点:
2013年01月02日 00点01分
1
level 11
一是从石包玉来分析
石包玉,只有和田籽料中才有,玉友都很熟悉,表层全是石头,但里面是玉,往往石包玉里面的玉,都很油润,以青白玉为多,很少羊脂白玉。如果和田籽料是山料形成,山料崩塌进入河床,经过水洗和沁色,形状由棱角分明到越来越圆润,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撞击,留下了玉的精华——籽料,那为什么反过来还在外面留上一层石皮呢?“精华”还在包在石皮的里面呢?我们从切开的石包玉来分析,除个别地方串僵外,外层石皮的厚度大体均匀,“皮”与“肉”之间有一个混僵的过度层,很象是在一块完整、圆润的玉外面均匀地包了一层石头皮。玉比石头坚硬、润泽、光滑,比石头耐磨,如果是这样,多年的河水冲刷中,石头是保护不了里面的玉的,依此道理,形成“玉包石”倒存可能,但我们从没有见过外层全是玉,里面是石头的籽料,这就验证了“和田玉,君子玉,表里如一”的说法。
二是从僵石玉来分析
带石僵的玉,叫僵石玉,肯定是和田籽料,此类籽料一部分是玉,一部分是石头,与石包玉不同的是,我们能从外观上看到玉,而且往往半节是石僵、半节为玉,我们常说伴骨的肉香,伴石的玉润。大自然就如此神奇,本是一块混浊的玉,因为一部分做出了牺牲,成了石僵,玉的部分非常润泽,而且带白僵的玉,玉质也非常白,一看到这样的玉,我们可以毫不考虑地断定这是籽料。而我们仔细看看玉与石僵的形状,带玉的一半,往往非常圆润,而且在水滴形的顶端,而带僵的一半,往往棱角分明,非常粗糙,而且在水滴形的底端,根据水冲洗的摩擦原理,应该是质量和密度、润度相对较差的石质部位才会被水先磨平、磨圆,润度、密度与硬度相对较大的玉质部位被水后磨平,而我们见到的僵石玉刚好相反,玉面坚韧圆润、石面粗糙多裂。
2013年01月02日 00点01分
2
level 11
下面来谈谈大多籽料是火山爆发中一次成形的理由:
一是从籽料外形来分析
我们现在见到的籽料,以水滴形占多数,这就符合岩浆在火山喷发后自由落体的原理,为什么越小的籽料越好,因为籽料越小越圆润,籽料越小,意味着在火山喷发时喷得越高、越远,可能在下落过程中就冷却变硬,所以水滴的“锥”态保持得很好。但从大一点的籽料外形来看,虽然也是水滴形,但总会有一个面要圆润饱满一些,如同乌龟的背部,另一个面要相对平整一些,如同乌龟的腹部,这是含透闪石成份的高温熔岩下落过程没有来得及冷却凝固,落到了地面,就如一个糍巴重重地掉地上,所以着地面是要平一些,而朝天面相对圆一些、鼓一些,这是籽料的又一大特征,因为很多有关籽料真假辨别方法的文章中没有说到这一点,有些人造籽料的制造者们往往过于追求完美或是在滚料时图个方便,而忽略了这一特点。还有些牌形籽料,因为熔岩下落过程温度较高,几乎呈液态,一落地,就被摔成薄薄的牌形籽料,这种籽料很多,很合适佩戴,比较贴近人体,这种料形最佳。还有个别的疙瘩形籽料,因为岩浆着地后,地面不平,所以出现了不同规则的料形。但我们从没有见过长条形、圆球形的籽料,因为岩浆自由落体到最后要与地面撞击,无法成形。
二是再从石包玉及僵石玉来分析
活动在地下的熔岩中,有岩石的成分,有透闪石的成分,当火山喷发时,相同成分的元素,优先汇聚到了一起,而且透闪石与岩石的熔点有差别,岩浆在下落过程中,透闪石先凝固,而岩石紧接着就凝固了,刚好岩石把透闪石包裹住了,就形成了神秘的石包玉,从外面看不到里面是什么,因为自然的杰作,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赌石的机会。其实,因为石包玉形成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真正的石包玉并不太多,我们赌十次至少输九次,就是成功的那次一般都是青白玉或青玉,有时还有很多杂质和墨点,极少见到羊脂玉,通常说的羊脂玉很少有皮,这也验证了“好玉不留皮”的说法。还有,我们所说的僵石玉,也同样是这样形成的,在同一滴岩浆中,含透闪的成分凝固到了一块、含岩石的成分凝固到了另一块,或因岩石没有足够多,或是岩浆自由落体时受力不一样,所以形成了一半是僵、一半是玉的僵石玉,这种玉非常多,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只是僵多僵少的问题。在后来河床中的运动过程,和大家以前所认同的没有什么两样了,把一些棱角分明的地方打磨掉,有些还没有来得及磨砺得很光滑就被有缘人拾起,有些僵石玉在地下埋藏多年,石僵上面又沁上了颜色,所以呈现出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多姿多彩的和田玉,让原本十分珍贵的和田玉更添了艺术元素。我们通常所说的山流水,是山料流入河床形成的,应该正确,但所有籽料并非全是山流水形成,正因为大多籽料多了高温的砺炼,多了在火山口那瞬间的喷发,多了水的洗礼和与土的深层接触及玉与石之间的碰击,籽料才有了那种大自然赋予的光泽和油润,加之和田籽料数量有限及不可再生,显得更为珍贵和难得。
2013年01月02日 00点01分
4
level 11
三是从籽料的源头分析
如果大家认可以上观点,我们再来追寻玉的源头。籽料,大家都知道产自两条河,白色籽料,产自玉龙喀什河,也叫白玉河,青玉、墨玉产自喀拉喀什河,也叫墨玉河。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两条河,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这两条河流域,这两条河的古河床上,也可以挖到籽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坑料”。当然最好的玉,是现在的河床上找到的,而且是这两条河中下游的。我们很多玉友到过这两条玉河,领略到了和田玉的“疯狂”,其实,在这两条河的源头,确实有两个死火山口,是否还有更多的火山口,需更多的兴趣爱好者们做具体研究和考证。也许,美丽的和田玉,就是从这里喷薄而出后奔腾直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和田籽玉。所以,和田籽料就是熔岩在瞬间喷发后定格的永恒,玉质结构呈纤维交织状,造就了和田玉的坚韧,这是与俄罗斯籽料、中国及世界任何一个地域的玉石所不同的,和田籽料才会有如此独特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才铸就了今天所流行的“人养玉、玉养人”有关和田玉的传奇。国玉——和田玉当之无愧,看上去柔情似水,把玩时温润万分,动器时固若金刚。
籽料,是不可再生的,是亿万年来因为偶然的偶然才形成这么独一无二的一块,近几年来,伴随着人工过量开采,在河床中很难找到和田玉了,就连河的两岸也被
2万多台挖土机“疯狂”地翻了几遍、掘地几十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到处都是“疯狂”的和田玉背后的满目疮痍,在河床两边挖下去
30米就是黄土层了,没玉了,所以和田籽玉的产量非常有限,另外,由于玉龙喀什河上游修建了乌拉瓦提水电站,白籽料从上游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在新出的、为数不多的籽料中,羊脂白玉几乎微乎其微,笔者认为,羊脂玉很快就会成为一种传说,除了在大收藏家和一些达官贵人手中,市场上是很难见到了,就是偶尔一块也是天价,油润的青白籽玉将会成为下一轮炒作的热点。经常说和田玉是“
***买、
***卖,还有
***在等待”,因为和田玉绝无仅有,又受中国几千年玉文化的影响,还会有很多正在等待的“
***”参与进来,我想美丽、纯正、温润、独具艺术魅力的和田籽玉在疯狂过后,将是新一轮疯狂的到来。
以上是本人几点浅拙的见解,因为匆忙和个人的才疏学浅,不成文章,只把道理简单说了一下,没有时间和能力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考察,但愿玉友们能看懂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有哪位资深行家、专家也认同的话,可以做进一步研究与分析,让我们共同寻找和田玉的源头,让更多的人懂得和田玉、珍惜和田玉、保护和田玉,让中华几千年的玉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让和田玉的品质征服世界。
注:此文是根据新疆阿克苏一代玉王——葛其夫(玉名大胡子)先生提供的一些独到见解后,深得启发而成。
2013年01月02日 00点01分
5
level 11
上面是我以前看到的一片文章,写的很有新意,发上来供玉友们共同探讨。。。
2013年01月02日 00点01分
6
赞同!山料就是山料,也不排除滚落成型再蚀。er籽料是原生的。
2013年01月29日 03点01分
level 11
楼主辛苦了,楼主写的文章对我等小白很长见识,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3年01月02日 02点01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