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顶铁专家
楼主
不栽秧旱作胜水稻争改旱脚下都是路 ———南充市嘉陵区旱山村大春生产记 ■本报记者邹渠文/图 5月“双抢”,南充市嘉陵区花园乡回龙铺村的韩碧清却没有往年那样忙碌,“50多岁,头回不栽秧。”28日中午,顶着骄阳,准备下地挖洋芋的她对记者这样说。 韩碧清的洋芋就套种在玉米行间,“今年洋芋价钱好,卖到一块钱一斤,我这3分地里的春洋芋要挖300多斤。”记者看到,田里的玉米已经人多高,有些玉米苞苞都有尺多长了。“这是早包谷,腊月间栽的,一辈子都没栽过这样早的包谷。干部说它躲得过旱。硬是真的,都在灌浆了,如果再有点雨,就过关了。” 韩碧清的村子在南充城西的深丘梁上,水源奇缺。家里的2亩多田一年只收一季水稻。“不敢种小春,不然来年就没水栽秧了,”韩碧清解释。去年大旱,她家的一亩田只收了“二三百斤谷子”。 春节前,区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来到村里宣传搞旱粮,不要再蓄冬水栽水稻。“大家半信半疑试着搞了一下,还真管用。”技术人员教会韩碧清搞玉米肥团育苗移栽,同时送来了春洋芋种套种在玉米地里。 据了解,嘉陵区没有大中型蓄水工程,去年大旱使区上痛下决心调结构。从去年秋天开始,该区统一部署,高塝望天田统统“走旱路”,并辅以新的农技措施,在318国道沿线等高山村建设了4万多亩科技示范片。 “我们的旱田改制注重了科技含量,采用了秋洋芋-春洋芋-玉米-黄豆-蔬菜的模式,一年5熟,一亩田的收益要过2000元,远远强于一季水稻。”区农业局长张应海介绍。据了解,虽然天干,这些示范片庄稼长势都不错。 大规模进行旱田改制在嘉陵区是头一回。为建设这4万多亩示范片,嘉陵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农膜、洋芋种补贴。 正当记者在龙蟠镇大柏山村采访时,一40多岁的男子大声嚷着找到记者说“意见”。此人叫蒲彦生,去年大旱,他也想调结构不种水稻了,“但我们不属示范片,没有享受到薄膜和洋芋种等补贴。不过我倒想看一看,没有补贴我能不能干点名堂。” 他接过打工邻居的20亩地种了西瓜。“花了3万多本钱。现在西瓜长势好得不摆了,端午节就可全部上市。我是不是也干得不差?!”蒲彦生有点得意。 “旱山村群众调结构的积极性很高,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就能做好这项工作。”该镇农技干部这样说。 据了解,到5月28号,嘉陵区大春水稻栽插已完成80%。“余下等水的田块,半个月内若下大雨就栽秧。不下雨就种黄豆套红苕,坚决走旱路。”张应海说。
2007年05月31日 14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