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型激励理论
记住我的名字叫杨爽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zhuxl3630 楼主
过程型激励理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在员工的行为与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目录
过程型激励理论的组成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应用
1.期望理论的应用
2.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3.公平理论的应用
过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比较
展开
过程型激励理论的组成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应用
1.期望理论的应用
2.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3.公平理论的应用
过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比较
展开
编辑本段
过程型激励理论的组成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等。
[1]
编辑本段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这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换言之,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
激励的基本过程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激励力(工作动力)=期望值(工作
信心)×效价(工作
态度)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
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期望理论对领导者的启示有:
2012年12月20日 01点12分 1
level 1
zhuxl3630 楼主
  一要正确认识目标价值。目标在激励中实际起作用的价值不是管理者心目中的价值,也不是激励目标的客观价值,而是行为主体的主观感受价值,因此不要只从管理者的角度认定或根据客观指标以及某种社会上的一般看法与标准来确定目标价值,而要从激励对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二要重视目标难度设计。期望概率,特别是主观概率的引入不仅很好地解释了一些曾经难以理解的现象,更主要的是丰富了激励手段。它告诉我们,不仅设置目标能起到激励作用,设置好目标的难度也能起到激励作用,而这并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三要注意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两个激励因素的配合使用。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巧妙配合可以出现乘积效应,使激励效果大大地扩大。
编辑本段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是洛克(E.A.Locke)于1968年提出来的,他和同事的大量研究发现,对人们的激励大多是通过设置目标来实现的,目标具有引导员工工作方向
  目标设置理论对职业经理人的启示有:
  目标可使经理人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必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明确的目标可以提高绩效,尤其是目标相对较困难但又可以实现时,能产生更高的绩效。但绩效并不完全由指向目标的努力决定,组织支持、自我信心也是影响绩效的两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编辑本段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
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
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公平的倾向,而是否公平则是被激励者从自己得到的报酬与自己所做的贡献进行比较中得出的。如果有客观标准,则被激励者会以客观标准来比较。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则被激励者就会与类似的情况相比较,如与他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等。
  公平理论还认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其所得到的报酬的
绝对值,而且取决于其所得到报酬的相对值。为了了解这个相对报酬人们就会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的收支比与他人的收支比不相等,自己现在的收支与过去的收支不相等,那么人们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产生追求公平的动机。
编辑本段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应用
1.期望理论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吸引。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是:激劝=效价X期望值。该模式表明,行为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效价再大,倘若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过少,则激励也不会十分显著;相反.倘若某种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但对于个人没有很大的价值,人的积极性也不会明显地被激发出来,只有当效价和
期望值都足够大时,
激励才会成功。
  我们不妨将班级的学生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认为学习不重要且自己学不好;第二种认为学习不重要但自己能学好;第三种认为学习重要但自己学不好;第四种认为学习重要且自己能学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认为学习不重要的第一、二两种类型的学生,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
人生观和
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效价,从而增强激发力量。对认为自己学不好的一、三两种类型的学生,要让他们懂得学习较差是由于基础差、努力不够和学习方法不当等个人可控制的原因引起的,而不是智力差等超出个人控制范用的原因引起的,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
自信心,使他们明白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学好,增加他们对成功的期望。通过如此分类教育,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激励,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提高。
2012年12月20日 01点12分 2
level 1
zhuxl3630 楼主

2.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可使人们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必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明确的目标可以提高绩效,尤其是目标相对较困难但又可以实现时,能产生更高的绩效。但绩效并不完全由指向目标的努力决定,组织支持、自我信心也是影响绩效的两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在班级的管理中,通过目标激励可使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取得良好的绩效。首先,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制订分阶段多层次的集体目标。如果班级里学困生较多,在提出集体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实践告诉我们,在完成一个远大目标时,可以把目标划分为若干阶段性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逐一完成,最后达到总目标。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要注重把班集体目标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目标,各阶段的目标又分为几个层次,每个目标的提出都要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可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一个初级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就会到来,班集体就会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
  同时,在确定班级的目标时,一定要使目标难度适中,如果难度太大,实现的可能性小,期望值小,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激发力量就不大。如果难度太低,不具有挑战性,效价不大,学生也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其次,在集体目标的统率下,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与个性特点,善于把班级团体目标化解为每个成员的个人目标,帮助学生确定个人行为的目标指向,并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不断对个人目标进行指导、调整,使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逐步整合一致,从而达到全员激励的目的。再次,班级管理者要加强对目标实施过程的监控,及时反馈信息,使学生行为始终指向目标。班主任通过对学生实现目标的行为及时进行指导、评价和总结,使学生明白日常行为效果与行为目标的差距及缩短差距的方法、措施,并不断体验到实现某一阶段目标或某一方面目标的喜悦,以保持长久旺盛的行为内驱力。如果班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自觉性差,班主任应对学生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信息反馈,提醒学生及时调整策略。在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进取心。反之,对学生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和批评,让他们知道根源所在,尽快改正。
3.公平理论的应用  公平理论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所获得的回报,也关心自己的汇报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是判断公平与否并据以指导行动的过程。不公平会挫伤人的工作积极性,而公平则使人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动机。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实行制度激励,并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袒护学优生,不歧视学闲生,处理问题真正做到
公开、
公正、
公平,同时要加强各方面检查考核,使班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此来激励全体学生不断努力。当然,公平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合理的“不公平”开展竞争激励,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只有利用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竞争激励也必须遵循
公平原则,如果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对学优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而一些在原有较差基础上有很大进步或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和取得较好成绩的中等或低等却得不到表扬和奖励,他们会感觉到不公平,认为努力也得不到回报,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为了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管理者除对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进行奖励外,还必须对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的,如学业成绩有突出进步、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为班级争得荣誉等类型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促进整体班级水平的提高。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激励理论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进一步实践论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班级的管理转化一定会更科学,更有效。
编辑本段
过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比较  与
内容型激励理论不同,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动、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识,即从外在的诱因入手研究激励问题。
  过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佛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以及行为的改变与修正。在该理论看来,激励在人的心理上是个相当长的过程,只有在激励对其接受激励内容的情况下,激励过程才得以开始。他们认为,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缺乏对激励过程所达到的预期目标能否使激励对象得到满足方面的研究。过程型激励理论弥补了这一缺憾,着重研究了人们选择其所要做的行为过程,研究了如何转化人的行为,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领导选才与用人

开放分类:
2012年12月20日 01点12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