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贞观之治系列节目视频整理(图) 很详细哦!
贞观长歌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先是预告(我发过)公元627年到公元649年,是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两千年的记录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极其重要,因为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会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如此辉煌的盛世?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将继《玄武门之变》之后,再次登临《百家讲坛》,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贞观之旅。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1
level 5
贞观之治,核心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他身边一批大臣文臣如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诲、李靖、戴胄、马周、褚遂良等,武臣如李靖、尉迟敬德、李世绩、秦叔宝等等无不光彩夺目。这是一批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功臣,他们与李世民几乎都有生死与共的关系。他们与李世民一起开创了贞观之治。孟宪实先生将为我们一一展现。《百家讲坛》五月推出,敬请关注。 下面的是 李世民(像)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2
level 5
附几个图图1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4
level 5
附几个图图2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5
level 5
3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6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3):贞观路线 王道治理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10/102531.shtml内容简介:上一集讲到唐太宗李世民刚刚接手天下后,在天下和解的问题上,处理得有条有理,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难题,而且团结了已有的力量。可是天下大乱之后千头万绪,唐太宗此时面临着更重要的难题,就是治理天下该用什么样的路线。关于这个决定唐朝未来命运的路线之争,在唐朝内部形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封德彝主张严刑峻法,一个是魏征主张以德化民。那么贞观路线最终是如何确定的呢?确定贞观路线之后唐太宗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唐太宗在具体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如何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的呢?贞观之治的治国核心究竟是什么呢?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治世效果呢?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8
level 5
唐朝天下刚刚稳定之后,唐太宗又陷入了治理国家的路线之争,大臣封德彝的建议是应该行霸道治天下,实行严刑峻法,他的理论依据是人性本恶。而精通儒家《公羊春秋》的魏征则认为,国家治理如果不好主要责任在领导,没老百姓什么事,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老百姓,所以主张王道,从皇帝做起以德化天下。当时在王道与霸道的路线之争上,同意霸道的占大多数,只有魏征一人坚持王道,那么为什么坚持霸道的人占大多数呢?贞观路线最后究竟是怎样确定的呢? 贞观时代,唐朝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国家百废待兴。在以德化民路线的指引下,唐太宗采取了释放宫女、削减封王、精兵简政三大措施,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然而在这种大趋势下,还有些大臣逆潮流而行,总想对唐朝的邻国突厥动武,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呢?唐太宗最后是如何决断的呢? 公元626年,唐太宗听从魏征的建议开始以“王道”治理国家,治理了一系列的施政方针,而且他还从自身做起开源节流,唐太宗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一位皇帝,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也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那么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一个面貌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先生深入历史核心,以人为本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贞观路线》。
2007年05月26日 02点05分 9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4):太宗纳谏 舟水相宜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14/100985.shtml 内容简介: 皇帝和大臣之间,通常的说法是“伴君如伴虎”。然而贞观时期的君臣的关系却不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从谏如流,大臣们对他也是知无不言,积极进谏。皇帝就好像一个受到监督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臣下的监督。向皇帝进谏的内容,上到国家军国大事,小到君王一举一动,有的进谏还会涉及到李世民的私生活,但是进谏的结果李世民多是言听计从。这种心胸和气魄是后世人所备加推崇的。可是很多的逆耳之言连一般人都很难接受,那么威武严肃的李世民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呢?李世民纳谏究竟需要克服怎样的障碍呢?大臣们又为什么会敢于向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进谏呢?  对于皇帝来讲,善于纳谏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是人本身的一个弱点的,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却能够把纳谏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都能够做到虚心纳谏,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些呢?他究竟是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排除权力的障碍呢?   既然李世民如此有能力,而且也是那么有动力,那是不是就是说李世民就很容易听到别人的意见,听到所有的意见都是兴高采烈,都是欢欣鼓舞的,难道李世民在听到大臣的进谏就没有生气的时候吗?事实上,李世民有的时候听到别人意见的时候也会大发雷霆,那么当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的呢?这对我们一般人有什么启发呢?   虽然唐太宗在纳谏的问题上是积极的,希望大臣们畅所欲言,然而唐太宗这个人据史书记载,他是威容严肃,很多大臣见到唐太宗不怒自威的龙颜,就已经很慌张了,更不用说提什么意见了。皇帝纳谏的事情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这边皇帝有诚心了,那边还要看看大臣们有没有纳谏的能力和积极性。那么如果大臣们如果不主动提意见,唐太宗李世民又该怎么办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纳谏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仅从我做起,而且也是严格要求大臣们积极进谏,显示出他开放的胸襟和自信的气度,为他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善于纳谏的好名声,然而李世民的纳谏究竟对贞观之治的形成有什么意义呢?他的从谏如流带来了一种什么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0
level 5
(接上)样的社会局面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先生深入历史核心,直透人性深处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太宗纳谏》。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1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5):魏征进谏 忠言逆耳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14/101051.shtml 内容简介:   在隋末大乱之时,魏征曾有一腔政治抱负,却无从施展,他先是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来几经周转归顺了唐朝,进入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任职,此时的魏征本以为可以大展鸿图了,没成想不久又陷入到李世民与李建成,两兄弟太子之争的漩涡中,最后李建成被杀,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收服,并得到重用。至此魏征的满腔抱负几经辗转,终于在贞观时代发挥出来了,其中他对唐太宗的进谏也成了一段千年佳话,作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永载史册。那么魏征在贞观时期究竟是如何向皇帝进谏的呢?他的进谏对贞观之治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魏征能够直言进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谏本来就是魏征的工作,如果不进谏,就是魏征工作不到位,如果进谏没有效果,那就是魏征没有工作能力,所以魏征在其位必须就要谋其政,必须时时刻刻要盯着皇帝提意见。在此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完善政治制度,确立依法治国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下面孟宪实先生将结合具体事例,为我们分析魏征是怎样提意见的,看看他在提意见的工作中到底有哪些独到之处?   从孟宪实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魏征的进谏成功首先是来源于他的一片公心,因为皇帝心里装的是国家的大局,所以大臣提意见时也应该着眼于国家的大局,这样才有可能达成君臣一致;其次是魏征进谏的时候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因势利导,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进谏效果。不仅如此,魏征还有更高级的进谏智慧,那么接下来魏征还会怎样提意见呢?  据史书记载,魏征对《春秋》公羊学很有研究,这为他提供了提意见的智慧源泉,另外魏征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更能了解百姓心思,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据统计,在贞观时期魏征提意见有200多次,大部分唐太宗均虚心接纳了,可是有一件事情令人不可思议,魏征竟然管起了皇帝的家务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皇帝的婚事上,魏征又一次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问题,那就是皇帝无私事,皇帝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否则的话就会失去民心。魏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智慧,树立了自己在历史上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良臣的形象,唐太宗时时刻刻都处于魏征的“监视”之中,使得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那么唐太宗是不是很讨厌魏征呢?魏征在唐太宗心目中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呢?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君臣关系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先生深入历史核心,直透人性深处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魏征进谏》。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2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6):长孙皇后 三个遗嘱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14/101103.shtml内容简介:   在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后宫。自古以来后宫都是波涛汹涌,瞬息万变。但是在贞观时期,唐太宗的后宫,却一直是风平浪静,井井有条,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后宫的稳定了,充分保证了唐太宗可以全无后顾之忧的治理天下。那么长孙皇后被世人公认为千古第一贤后,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位优秀的后宫管理者吗?在李世民身边,长孙皇后除了是贤淑的妻子外还扮演了什么重要的角色?  长孙皇后因为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她知书达礼、贤淑温柔的品性。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贤淑品德,使得她能事事以大局为重,保持了后宫的平静;而且能够理性地处理事务,从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朝政。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如此明理的长孙皇后也曾对长孙家族的事倍加关注,甚至十分主动。这反常举动究竟是为什么? 在对待长孙无忌的问题上,长孙皇后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谨慎态度,成了后来历朝历代传颂的佳话。她身上所拥有的这种理性精神,也是和贞观时期的理性行政一脉相传的。而长孙皇后这种理性不仅表现在对待长孙家族的事情上,更体现在对待朝廷股肱之臣的态度上;长孙皇后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宫众嫔妃和朝廷大臣们的一致赞誉。她虽然没能陪伴唐太宗一起走完贞观盛世,但是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她都对唐太宗李世民,对大唐盛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她临终时留下的三个遗嘱更是直接关系到贞观之治后期的兴衰。那么长孙皇后在一生的最后时刻究竟留下哪三个遗言?这三个遗言有什么特殊含义?和贞观之治又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先生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长孙皇后》。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3
level 5
长孙皇后长得还可以嘛!不过不太喜欢她(偶稀饭恪儿)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4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7):以民为本 慎刑精神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14/101770.shtml内容简介:   贞观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令人羡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同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一批光彩夺目的大臣,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一直到现在还活跃在人们的闲谈话语中。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已经成为一个光鲜的符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那么为什么贞观君臣会给后世带来这样的印象?他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了这个伟大的盛世? 我们可以从唐朝的司法制度来看,在唐朝,有一个有名的张蕴古事件,通过张蕴古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贞观时期的一种理性精神,它不以皇帝个人情绪为尺度,通过改革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体现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这种慎刑精神不但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为唐太宗赢得了民心和盛誉。张蕴古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这是贞观时期创造的一个传奇。唐太宗对死囚犯生命的重视和对自己的信心,让他导演了一场人间悲喜剧。唐太宗的巡囚制度,又给了死囚犯喊冤的机会,也给了他一线生的希望,这同样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四百死囚的归狱故事成为了贞观时期的一个亮点。在唐太宗的身上,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在贞观时期,唐太宗以一个皇帝的身份力行着慎刑精神,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帝王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哪一个封建帝王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和魄力影响感化他的臣民,因此贞观之治的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如果仅仅是唐太宗一人如此,就能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吗?贞观时期的大臣们又是如何理解和实施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的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以民为本》。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5
level 5
吃饭去喽!!88等会继续吧!累死我了 啊啊
2007年05月26日 03点05分 16
level 5
唐太宗李世民的兄弟,也就是安康的大伯和三叔
2007年05月26日 04点05分 18
level 5
这个李承乾还没老万长的帅呢!
2007年05月26日 04点05分 19
level 5
李治,比马浴柯长的好!(个人意见)
2007年05月26日 04点05分 20
level 5
马浴柯
2007年05月26日 04点05分 21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10):后世安排 力不从心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20/100876.shtml内容简介: 在上一期节目中,孟宪实先生讲到,唐太宗的晚年,还是出现了一个令很多帝王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立储的问题。立储问题不是谁当皇帝的问题,而是唐朝需要一个怎样的皇帝。它直接关系到唐朝未来的走向。唐太宗徘徊在自己的几个儿子之中,犹豫不决,最终他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事实上,确立李治,唐太宗还是犹豫的,还是不满意的,但是他为什么选择李治呢?他看中了李治的什么呢?唐太宗是如何考虑的呢?   通过孟宪实先生的分析,唐太宗最终选择李治,不是因为李治本身有多少让他欣赏的地方,而是看中了拥护李治的这批力量。在唐太宗看来,这批力量足以能撑起生性仁慈的李治。尽管他不满,尽管他委屈,但是他也没有任何的办法,不管怎样,太子的确立,总算了了唐太宗的一大心病。但是,太子之争带来的余波却远远没有结束,由于太子之争,朝中的大臣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魏王的魏王党,一派是拥护李治的晋王党。于是唐太宗尽量抹平因太子之争而带来的朝廷内部的分裂,想通过人事安排,让两派人马团结合作,共同辅佐太子,但是事情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面对唐太宗的调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一派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打压办法,至魏王党于死地。而在支持魏王一派的大臣中,还有一位大人物,他就是房玄龄,房玄龄是多年的宰相,是唐太宗最倚重的大臣之一,长孙无忌、褚遂良敢对房玄龄下手吗?房玄龄能逃过这一劫呢?   从确立李治为太子之后,唐太宗都在做两派的和解工作,因为此时的唐太宗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他必须为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给太子李治一个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唐太宗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自己再三努力的失败,给了唐太宗很大的打击,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又给唐太宗带来了希望,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后世安排》。
2007年05月26日 04点05分 23
level 5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11):辉煌唐宗 和谐盛世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520/100916.shtml内容简介: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在痛苦中做出了决定,立他并不满意的儿子李治当太子。随后,唐太宗又竭尽余力帮助太子摆平一切事务,以求给太子留下一个好的基业。但是其结果却不尽人意。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史学家认为这是唐太宗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从这以后,唐太宗的生命状态急剧下降,仅仅六年以后,一个英明的君主终于走完他人生的历程,贞观时代也随之结束。但是唐太宗给人留下的疑问没有随着他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唐太宗的晚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英雄的暮年是如何逝去的?我们如何以现代眼光审视那个遥远的过去?   一个英雄的陨落,应该同落日般辉煌,但唐太宗不是这样,他的死,让人们多少有些遗憾,有些凄婉。但唐太宗绚丽的光芒,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他叱咤疆场,无往不胜;他克己纳谏,君臣和谐;他以民为本,四海升平。短短的二十三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谈资,贞观君臣为什么会对后来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们为什么能够建立一个很和谐的社会?   贞观君臣的历史意识,是他们审视自己的坐标,他们在历史的经验中,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机遇。因此唐太宗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唐太宗十八岁跟随父亲晋阳起兵,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是一个马上打天下的皇帝,文治是考量一个皇帝治世的标志,唐太宗任贤纳谏、正身修德,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和他相媲美。如果说武功是需要条件和机遇的,唐太宗赶上了那个机遇。但是他文治的成就就不是机遇了,那么唐太宗的文治靠的是什么呢?   贞观时代,身为皇帝的唐太宗交出了一个满意的答卷。可是贞观的辉煌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贞观时期的大臣,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魏征、房玄龄等等,这些熟悉的名字就像圣贤的符号一样,被人们广为传诵。但是人们只记住了他们直言进谏,忠心侍主的一面,而仅有这些并不能成为贞观之治的全部。历史的记载在他们身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同样是贞观时代的一道色彩,那么在贞观时期的大臣身上,究竟还有什么是人们所不知的呢?   皇帝仁慈爱民,大臣尽心尽职,二十三年的贞观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记忆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当贞观的画卷已经合上,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这里,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那个时代?美丽的贞观之治给了后人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贞观之治之《贞观之魂》。
2007年05月26日 04点05分 24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