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流行于
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
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
清代初期。许多
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
口头讲说的
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
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
说唱”
艺人;至
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
西河大鼓”和“
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
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
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
华北、
东北、
西北一带。在
江南则称为
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
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
人民创造的一种
口头文学。
战国时,
诸子百家游说
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
怒发冲冠”、“
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
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
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
鼓曲艺人
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
雍正十三年(1735)在
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2012年12月15日 14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