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 战国策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 战国策 》, 国别体 史书,是由 西汉 末年 刘向 编辑的)。
原文:
魏王欲攻 邯郸 , 季梁 谏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一般作谓语,例子:
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 、 许廑父 《 民国通俗演义 》第六十八回)
2012年12月14日 23点12分
3
level 13
译文: 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进谏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他)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技术好。’这几个条件越好,那么就离楚国更加远了! 而今,大王想要成为霸王,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就像是去楚国却往北方走。”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 背道而驰 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相关内容: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 “南辕北辙” ,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2012年12月14日 23点12分
4
但是不是南辕北辙啊。。
2012年12月15日 08点12分
呃,不会吧。。。 那么,北辕适粤,北辕适楚呢? 本人才疏学浅,见笑了
2012年12月15日 23点12分
level 1
应该是“眼高手低”~把“看”字分开,变成“手”和“目”,上北下南,“错”就是把南北倒过来,把手放下面,把目放上面,然后你就能明白了~~
2012年12月18日 09点12分
5
好有意思啊!!学习了!
2012年12月22日 08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