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影视评论·纪录片】真实的力量——纪录片《伴》的艺术特色
scarlet小妖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优秀的人文纪录片是开放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价值追求,展示人性,以实现时代价值和人文历史意义的统一。由景高地、冷冶夫任总编导的荣获纪录片大奖的《伴》,正是这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观看《伴》的过程,是一个由欣赏到参与、由感动到深深震憾的过程。《伴》通过展示生活流程的不确定性、动态性,把最本质、最自然也最复杂的真实世界呈现出来。以忠实的纪录并有效传达来自人本身,来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情愫,体现了超越世俗的人文关怀。荣获纪录片大奖的 《伴》记录了湖南乡村刘老太的养猪经历。1997年她买回一头23斤的小猪,第一年就长了800多斤,第二年喂成1300多斤的大猪,远近闻名。慢慢的猪长到了2600多斤,刘老太喜不自禁,但已74岁的她体衰多病,每天40多斤的饲料成了不小的负担,刘老太陷入了困境,复杂的内心冲突由此激烈起来。20多个生活情节有序结构全片,如同一串珍珠散发出人文的光辉。《伴》是作者对被摄对象的一种感悟,在优美的画面形象背后,渗透着无尽的人生悲怆、跋涉者苦涩的人生追求,使全片空灵而沉重。 一、真实与发现:客观现实和主体性参与融为一体 纪录片有一条拍摄原则:有选择地纪录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纪实是不变的真理,而纪实并不是一味地“跟拍跟拍、再跟拍”。如何纪实,即“处理现实的方法”问题在《伴》中得到了清晰的回答:首先,坚持镜头的真实性、原生态原则,不惜用五年时间,去等真实的情节出现。国外的一位纪录片大师说:“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即拍摄者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生活现实是散点的、平淡的,从中拣出有价值的现实生活片断需要大量时间,特别是要纪录出“故事和情节”,就更需要一定的时间功底。如本片中捡剩饭喂猪、卖废品买发夹两个情节,真实自然的跟拍镜头毫无斧凿之处,生动的画面、朴实的人物活动场景,极具特色的人物语言都是原生态的记录。正如冷冶夫先生所说:紧贴时间观念,“等”来纪录片的真实,符合纪录片的创作规律。这是创作《伴》时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实证明,这部片的成功正是对这种创作理念的肯定。 其次,在原生态的现实洪流中创作者的主体性恰当渗透,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现实,并记录这种不平凡。纪录片的客观与真实,其实是创作者主观审视下的客观与真实,任何一种纪录片的创作都凝结着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对客观世界的美的褒扬与丑的批判,都寄托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纪录片的主体性是一个客观存在,充分尊重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性,回归其理性价值是创作观念的重大进步,更会带动创作实践的繁荣。《伴》就是这种创作观念指导下的优秀作品。记者采访的巧妙设置、有关过去的对话、同猪王拍照等恰当的主体性参与,展现了这种深层的真实,达到了本质真实的记录,并与全片浑然一体,成为不可割舍的精彩部分。采访的恰当运用,引导、深化了画面表达不出的想法、情绪,镶嵌在叙事整体中,可以说匠心独运,自成一格。与记录主体巧妙融为一体。 再次,作品《伴》是一种全程的发现。从记录刘老太的日常活动中,发现、展示其生活的中心是照顾大猪;从记录刘老太与儿媳及其他人的关系中展现老人的生存境地和孤寂心情,从连续五年的记录中发现大猪带给她的信念与压力,以及老人的内心情感转变。这是一种过程的全新展示,张扬了发现的力量,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纪录片有时是行为的记录,有时是一种认识的记录,还可能是一种结果或判断的记录。
2007年05月23日 08点05分 1
level 6
二、内容上故事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拓展了人文纪录片的广度和深度 《伴》在内容构思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故事性强。故事的叙述优美动人、自然朴素,以一个个精选细腻的情节连缀全片,紧凑丰实,信息量大,情感意韵饱满。了无痕迹地完成了对刘老太苦中作乐的生存理念的故事化叙述。例如,记录刘老太卖废品买发夹的情景,以平视的镜头展示了刘老太的节俭,在超市现代商业文明的背景下的刘老太,是那么的孤单和凄凉,又是那么的执着和勇敢,情节化的镜头的良好表达效果,往往是只可意会的,这也是对执着的创作者“等”的理念的一种回报吧。 刘老太从县中学捡剩饭回来,在小溪边清洗剩饭的情景,是该片故事性的典型镜头。优美的长镜头、隆隆驶来的火车、刘老太逆向走过、河边认真清洗、尤如为人准备。这种出人意料的画面对表达刘老太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精当、准确。夏夜里,点上蚊香、摇着扇子喂猪,在柔和的灯光下刘老太对猪的精心喂养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而与猪的相互依赖似乎又超越了人性的范围,有了更新的境界和真义。感人的情节无需表白和解说,自身的感染力足以引领观众沉浸其中,与刘老太一同悲观沉浮。 而在《伴》的结尾部分刘老太的主动卖猪,使该片陡增了戏剧化色彩。其卖猪之坚决如同其六年如一日的喂猪决心,而行为背后是复杂的心境。74岁的刘老太终日操劳喂猪,已是体衰多病无力喂养,这时,其精心呵护的精神寄托变成了她生存的重负,这种冲突是无论如何也化解不了的。美好的幻想被现实所打碎,同时也打碎了刘老太的心,从理想的高处又跌回常理世俗。刘老太在经历了一次精神的登峰后又回归了现实人性的本真——脆弱的哭泣。 更为难得的是,《伴》在流畅的故事化的叙述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这是创作主体在纪实基础上对被摄客观现实所已存在的主旨的方向性预设的成功。形象思维的深刻是由理性思维的深刻所决定的,并以展示理性思维深刻性为归宿。因为思想性是人文纪录片的内在属性,反映在具体片目中是创作者的观点和理念,而这种观点和理念又来自于被摄的客观现实,所以思想性表达是否充分,自然是衡量人文片质量的重要依据。例如:以刘老太与记者在外吃饭的巧妙场景展开的对话,就很耐人寻味。记者问她大猪如果能卖很多钱的话干什么用,回答是买水晶棺材、管叫花子吃饭、修这条路。一个山区的农家老
太太
却有着如此宏大的目标,仍以“修桥铺路行善”作为人生要旨,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之深,传统思想的脉络可见一斑。
2007年05月23日 08点05分 2
level 6
三、可视性: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冷冶夫先生说:画面语言才是世界上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纪录片创作重视画面语言,是因为画面语言具有共通性,并非排斥解说词和现场采访,而是尽量减少纪录片中“听”的功能,毕竟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和直观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视听作品,拍好镜头至关重要。《伴》在非虚构的前提下运用画面思维,以画面思维结构全片,用画面自身的内在结构、规律启承转合,观赏起来严谨流畅,令人耳目一新。在情感因素的运用把握上也有突出表现:刘老太是一个情感内敛而又幽默的人,这种人物形象使情感的力量更显突出,在几次情感流露中,我们深切领悟到了她的爱憎、苦乐和信念。情感在纪录片中的恰当表现并非易事,《伴》的选择运用恰到好处,真切感人。 《伴》的画面美感是其可视性强的重要表现。真实记录生活并非不讲究画面构图,在最合适的场景拍摄真实一刻,以最佳的摄像视角洞悉美的生活,是《伴》摄像的成功之处:反复出现的铁路,静静的小河,温暖的灯光,超市背景的视觉冲击性画面,黎明中去县中学……好的镜头不胜枚举。长镜头所营造的幽深、孤寂,增强了本片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并深刻地体现了大猪作为老太太精神寄托、生命依赖的符号意义,形象阐释了刘老太的内在悲伤和人生价值取向。 《伴》大量运用同期声,配合了人物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刘老太的方言口语也为《伴》增色不少,使之个性鲜明。音响效果处理十分精当,在表现氛围、烘托心境上有独特功能,尤其是刘老太74岁时拄竹杆蹒跚捡饭的音响处理,真实而又艺术,准确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取向。而片中音乐的特色:萧的音乐浑厚悠远暗合本片意境,也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 一部人文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的生活史,也是其时代的社会史。《伴》是刘老太的生活史,整个记录中人文化理念贯穿全片,使《伴》在浮躁的时代面前凸显沉重的人性光辉。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意图的各自归位,得到了形象的诠释和真实的彰显。 《伴》对人文思想的着意开拓增强了其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新的积淀作了探索性的记录。刘老太对大猪的情感以及周围人们对她的认同、理解,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不正记录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和人文环境的开放吗?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我们社会思想意识走向健康的一次大的跨跃和质的提升。这就是本片所带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 作者简介:李其芳,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硕士生
2007年05月23日 08点05分 3
level 1
请问有这个纪录片的视频地址吗?
2012年02月23日 08点02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