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1、骑兵篇
关于宋军的军事,网上争论了很多。我来看看我的几点看法。
骑兵篇:
对于网上的一种说法,说宋军是因为唐朝时丢掉了产马地,所以宋军组建不起强大的骑兵,因此军事疲软。这个说法我感觉有异议。
1. 中国汉唐时为什么要有这么多骑兵呢?
骑兵的使用和战场有关,汉唐的战场,往往是要汉军深入大漠,那里要么就是地广城稀,要么就是根本就没有城池。历史上的匈奴和突厥都是不筑城池的,所以,他们的防守策略是,和汉军打游击战,利用大漠的空间纵深,依靠骑兵的机动性和汉军打游击战。而长年在中原战场打惯了的汉军,通常都是以步兵为主,到了大漠里总是处于被动挨打。因此,汉唐这才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以求在机动性上能不输于对手,并最终打败对手。如果对方匈奴是筑城,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汉朝是否还会大力发展骑兵。
2. 骑兵在什么情况下是最有用武之地?
为什么我会有此质疑呢?想想看,中原战场上,双方是怎么打的?双方都以攻守城池为作战目的,在这样的战场上,机动性能起的作用就下降了。因此,中原内战,即使骑兵占优的一方也不见得一定会占优势。而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作战方式是有生力量的对决,因为他们居无定所,所以占领对方的土地对他们意义并不大,因此他们的作战方式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游牧民族到了中原战场,不得不适应中原的战场情况。除了要增加步兵所占的比例外,原本的轻骑兵,都被发展成重骑兵。骑兵的作战优势,首要是机动性,其次才是冲击力,并且冲击力能起得作用其实有限。但是在城池林立的中原战场,就不得不这样作。而反观汉唐,他们的目的由于是要深入大漠,所以他们发展的通常都是轻骑兵,其目的就是增加机动性,以求在大漠深处追上并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
level 12
3. 宋军的骑兵有必要象汉唐那么多吗?
我认为没有必要,两者的战场情况完全就是两码事。汉唐更多是在大漠与敌作战,那里通常是方圆数百里没有一座城池,因此汉唐军队在那里根本无所凭仗。只能在平原上与敌军野战,那样他们的骑兵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宋军呢?宋军作战的地方是城池林立的中原地区,那里城池比较密集,宋军完全可以通过沿途占领城池,作为攻防的平台以及修整的基地。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认为,“骑兵善野战,步兵善城战,步兵和骑兵打野战根本没的打。”其实这不对。
正确的
说法应该是:骑兵善于长途奔袭,步兵善于短途攻击。步兵并不是和骑兵没得打野战,相反步兵在有限的攻击半径内,他的野战能力在某方面还强过骑兵。但是步兵的弱点是对后勤的依赖太强,尤其是宋军的步兵是大量应用弓弩,其对后勤的依赖还要更甚,所以才使得宋军不善于进攻。而城池不仅是防守时凭障,同时也是进攻时的补给、修整基地,但是步兵的野战不能离城池太远。
历史上的宋军,在对辽夏开战之初往往都是克隆隋唐五代时期,长驱直入,力求速战速决的战术理念。但是当时的军队,他们的骑兵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可以长途奔袭,但宋军不行,他没有这些骑兵作为资本。而之后,宋军在对西夏战场上,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堡垒推进式进攻方式,最终把兵锋推到西夏的家门口。可见,城池是可以限制住骑兵的,在城池林立的中原战场,宋军如果利用城池,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宋军是可以克服骑兵不足的劣势的。对西夏的堡垒推进就是一个证明,中原战场必竟不比大漠。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2
据说不到三万
2012年12月14日 10点12分
level 12
4. 什么样的对手最可怕?
关于什么样的对手才可怕,很多宋迷们都无不强调,对手既有骑兵之利,又懂守城池,比汉唐的对手要可怕。可真是这样吗?我当时听了总觉得哪不对劲。因为我脑中马上浮现出了一场战争,那就是红军在井岗山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为什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会失败?因为王明李德等人放弃了前四次的成功经验,不以一城一地为得失,大胆的透敌深入,然后再给敌一击。而第五次围剿是我军以堡垒对保垒,和对手硬碰硬的打。结果,事实证明,这种硬碰硬的打法对科技经济实力强的一方有利,最终红军败了。
所以,宋迷们这个“堡垒加骑兵无敌”的说法,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情况,那就是骑兵的优势需要足够的空间才能发挥优势,就象汉唐的匈奴突厥一样,根本不筑城,诱敌深入,拉开空间距离,这样才能发挥出骑兵机动优势。但是辽金西夏呢?如果你要守城池,那就发挥不出空间的优势,除非这座城池离对方发起进攻的城池太远了。这一点,西夏的情况有点相似,因为那里地广城稀,城与城之间的距离太远,但之后宋军用堡垒推进就破了这一点。而对辽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华北平原上城池林立,在第一次幽云战争中,辽在沿途就一路阻击宋军,虽然是阻滞了宋军,但自已也同样也付出了代价。以城对城的硬碰硬的打法,对于综合国力弱的一方显然不利,不过宋军之后是围着幽州城打了一个月也没打下来,这就不好说了。
总之,把宋军的失败归结为骑兵我认为不妥,在城池林立的中原,骑兵能起的作用,只是保护步兵,真正能让骑兵独挡一面的战场,那是大漠战场。而宋军面对的不是这种战场。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3
这段一针见血
2012年12月14日 10点12分
回复 灵柩宫灯 :
2012年12月24日 08点12分
level 12
5、关于输了跑不掉,赢了追不上的另类吐槽
王曾瑜先生的《宋朝兵制初探》我看过,里面的“七、军事装备和通信”里的“(二)骑兵的落后”,但是我看到这一段就乐了,因为没看明白他老人家想说什么。
“吴玠和吴璘兄弟在北宋末曾与西夏军作战,据他们的经验之谈:“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辄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宋史》卷366《吴玠传》)”
但是我就没想明白,老吴他们跟谁比不好,偏和西夏比,西夏难道不是骑兵,他不也有精锐骑兵“铁鹞子”,那同为骑兵,金军溃而不乱你说是骑兵之利,但西夏又怎么解释呢?西夏的骑兵怎么就成了“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这至少已经否定了骑兵溃而不乱的说法,因为有了西夏这特例,这个定律就不通了。只能解释为,这是在说金军溃而不乱。但都有骑兵,怎么只有金军有这特点?那就得有别的原因来解释了。
6、宋朝的上层并不曾重视骑兵
范仲淹认为,“自古骑兵未必为利”,“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长编》卷112明道二年七月甲申)。”
还有“沈括“以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而宋朝“利强弩”,“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癸巳),他也不主张发展骑兵。宋祁建议“损马而益步”,“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深入穷追,驱而去之,及境则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历代名臣奏议》卷328)。这些论点都反映士大夫们战略目光的短浅,而宋祁之说更是一语道破,不重视骑兵建设,恰好是宋朝传统的消极防御战略的组成部分。”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4
“以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而宋朝“利强弩”,“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
2012年12月14日 10点12分
level 12
2、兵制篇
网上听到另一个说fǎ,宋jun的bīng制先进,比汉唐先进。宋迷的论点是,唐朝的府bīng制是临时调起的wū合之众,而宋jun是长年从jun的职业jun人,两者战斗力可想而知。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先说我当年在看《亮剑》时的一段感想,当时我看到的是这一段:故事已经到了解罬放战争时期,赵罬刚和李云龙已经不在一起了。当时,赵罬刚正在接受囯jun俘虏,而赵罬刚当时是怎么对待那些俘虏的。在这部片子里,他还原了历罬史的真罬实,赵罬刚根本就不和士bīng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先问道:
你们以前是什么人,回答都是庄稼汉。
你们的家都在哪,有的回答是也在解罬放区。
那好极了,我们解罬放区进行了土改,你们家一定能分到一声土地。然后赵罬刚又道:你知道你们这些地是怎么来的?是我们共罬产dǎng的zhèng罬策让你们有土地,如果囯罬民dǎng打回来,他会把你们土地收回,还给那些地主。你们说怎么办?
这时那些刚刚还穿着囯罬民dǎngjun装的jun人都会异口同声大喊:跟他们拼了!
就那么简单,一群囯jun就这样变成共罬jun。为什么呢?因为máo泽罬东太了解农罬民了,他知道农罬民在保卫自已土地时所bào发出的战斗力之强焊。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5
无量天尊 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充公了 地主 富农 不少 但是无论是 中农 贫下中农 还是 贫农 的 土地 同样被 没收 无量天尊
2012年12月24日 06点12分
level 12
中国历史上的这句“保家为国”,为什么是先保家再卫国呢?因为在这些农民的眼中,卫国的概念可能还很模糊,但保家的概念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保家和卫国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往往在保家同时也卫了国。
现在回到正题,我们再来说说宋军的兵制。说到宋军那就先离不开说唐军,因为宋军所实行的这套募兵制,是在唐朝玄宗时期创立的。但是募兵制的效果如何呢?唐朝之初是实行的府兵制,这种府兵制类似于今天的民兵制度,军事和生产合一,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初看上去,这种业务兵制确实是让人感觉很不怎样,甚至某位历史大师还嘲笑过“唐军不过是一帮武装起来的农民”。
但是当听了我刚才所讲的那些后,我们是否还该小看这帮“武装起来的农民吗”?古代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军人是两种军人,一种是“武装起来的牧民”,另一种就是“武装起来的农民”。“武装起的来牧民”这我就不用多说了,而“武装起来的农民”为什么强呢?想想看就能想到几点,农民比较单纯,指挥起来也容易;农民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拥有出色的体力,当时冷兵器时代打仗打得是什么?根本还是体力,技巧只是在体力基础之上的;而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在前方打仗,身后是自已的土地、自已的家庭,如果自已战败,身后的土地和家庭就会被敌人蹂躏。他们不仅是在为国家打仗,也是在为自已打仗,你说他们能不卖力打仗吗?所以我们可以看看唐初,城傍和府兵制度,使得“武装起来的牧民”和“武装起来的农民”全部被掌握到唐朝的手里,你说唐初不强谁强?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6
回复 十无用35版 :原来如此。。。。
2012年12月24日 08点12分
level 12
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从罗马的这场马略改革中,我们是不是也看出了里面有很多唐朝的影子吗?我感觉是的。因为职业兵制其实并不完美,相反倒是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军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认同。
让我们再回到宋朝,宋朝的募兵制在唐朝五代的兵制基础有所改进。如实行更戎法,不让武将能长久的控制军队。这固然是杜绝了军阀和叛乱的出现,但是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其实当我们看了以上这些,再来看看宋朝军队的问题,我们就感觉,什么将不知兵,什么以文御武(我以前也曾这么认为过),那都不重要了。因为那些原因都只是皮毛,真正的筋骨问题是,这支军队本身存在着的致命缺陷。在募兵制下军人缺少对国家社会的认同,与民众距离很远,容易被军事统帅收买,这就是宋朝政府为什么要神经过敏的防着军队的原因。虽然,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防止了军队的不稳定,但这只是治标,却不能治本。
现在我可以说说我的观点了,我的观点与那些宋粉们完全相反,我认为募兵制恰恰就是宋军所有问题矛盾的核心,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什么将不知兵、以文御武都只是这个问题的表现形势而已。所谓的将不知兵历朝都有,为什么只到了宋朝才爆发出问题?因为征兵制下的士兵有自已作战目的,无论谁是自已的长官,他们的作战目的都很明确,即保护身后自已的家园和田地。但募兵制的士兵是纯粹的士兵,他们与社会几乎没有交集,他们作战的目的,只有追求财富和受到长官的赏识,以求升官。所以,当哪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已效忠的长官,一下子变成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一切又要从头再来了,你说他们还会有战斗的动力吗?没有了,因为升官发财就是他们作战的目的,但这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长官下才容易实现的,因此宋朝的更戎法其实也是在绝了他们的官路和财路。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8
level 12
面对这种局面,宋朝的统治层也试图进行了改革,如王安石的保甲制度,其实质就是部份恢复征兵制度,但最终因为宋朝传统势力的强大而失败。另外,宋军的乡兵制度其实也是保留和恢复征兵制,并且少数几支边境上的乡军,其实力非常强。如:北宋对付西夏的弓箭手,南宋对付金、元,“京襄、两淮土豪民兵,团聚堡寨,捍卫乡井,最为可用。”但总来说征兵制在宋朝不是主流,也得不到重视。
总结一下,义务兵役制和职业兵役制各有其好处,不能一盖而论的说其谁好谁坏。尤其是宋粉反复强调宋朝的职业兵制如何强,比唐朝的府兵好,我不赞同,理由之前已经说过。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唐朝军事上辉煌时期恰恰处他实行府兵制的时候,而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却恰恰是在实行了募兵制以后,而且到了宋朝时期,宋朝仍旧实行着募兵制,并且军事上我也用说了……。因此,我的结论,募兵制在某些方面如军人的战斗能力训练上,它确实比征兵制成功,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募兵制的效能不如征兵制全面,征兵制才是比较完善全面的兵役制度。因此自宋以后,中国各朝又恢复了征兵制,真到今天的中国实行的也是义务兵役制,这还不说明了问题吗?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9
回复 武庙姜子牙 :无量天尊 府兵制 在 那时已经无法使用 了 再使用 府兵制 会 出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 无量天尊
2012年12月24日 06点12分
level 12
另外,汉的兵役制.明初的卫所制.都是"武装起来的农民";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经不起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因为那样很容易误了农时.造成土地荒芜.这在古罗马和隋朝都出现过.
但是,兵贵速,不贵久,本来旷日持久的战争就不是国家的良好选择,而且如果战争一直拖延,即使雇佣兵也一样会变得懈怠,不思进取。结果只是空耗粮饷,却不见战功。
宋军怕误农时,宋的敌人辽夏不也同样怕误农时?拼消耗国家经济实力,哪个国家能比的过中原王朝?
还有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宋军是长年从军的职业军人,个体战斗力就一定强,我不这样认为,我不但认为募兵制下的士兵战斗意志弱于民兵,而且我认为他们的战斗技能也弱于民兵。
一支军队要严格训练才会有战斗力,但是和平时期,人们的惰性会自然增长。怎能让一支军队用心操练呢?为什么他们不会像八旗子弟一样放荡游弋呢?操练为什么不会变成搞花架子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呢?军官们为什么不会吃空饷呢?为什么不会叫士兵们去帮他干私活呢?为什么军官们要顶着士兵们的埋怨苦训他们呢?这种得罪人又不能给自己得到任何好处的事情,为什么要日复一日坚持呢?
清朝中后期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下雨了,别忘了打伞,湿身是小,淋病就麻烦啦。凭这种常备军,能打什么仗呢,还得靠湘军、团练这些民兵去打硬仗。
当然,并不是说常备军就应该裁的一个不剩,一支人数较少的专业常备军还是不可少的,但是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处于最高统治者的直接视野之下,才能确保他们不懈怠的坚持训练。常备军不应大搞,常备军官却是要大抓。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0
level 12
3、攻防篇
这一篇原来没有,是加出来的。前几天,我骑兵篇写出后,根据网友的反响和争论,写了这一篇,其实也可看作为是骑兵篇的补充。
1、步兵的作战特点是什么?
之前说了骑兵,现在我们说说步兵。步兵的作战特点是什么?尤其是宋军的步兵又是什么特点?
还是要重复骑兵篇里说过的,步兵的作战特点并不是不能打野战,而是不善于打进攻。步兵打野战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步兵的后勤没出问题的话,步兵即使在野战中对付骑兵,也并不一定处于下风,当然这还要看步兵是否有针对骑兵的作战方式。而这一特点,使得步兵不善于打远离大本营的攻略战。因为步兵的弱点在于他对后勤的依赖要比骑兵大,同样的后勤条件,骑兵的作战半径要比步兵远。
2、宋军的特点是什么?
再来看看宋军的步兵。宋军的特点是骑兵较弱,但弓弩极强。不过平心而论,宋军即使在平原上野战,也并非是没有优势。因为平原也有平原的好处,能给宋军步兵有足够的预警时间,摆开阵势用弓弩对付骑兵。但这种战术也让宋军将步兵的弱点表现的更突出了,重视弓弩使得宋军对后勤的依赖比其它步兵更厉害。一旦补给线被拉长,宋军对箭支的高消耗,使得即使没什么干扰,后勤的压力都不堪重负,经常不能正常维持。而如果被对方派骑兵切断补给线,那他的步兵在箭支耗光的情况下,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历史上,宋军的胜仗和败仗大多符合此律。宋军胜利的战役多是防御战,这里的防御战不仅包括坚守城池的防御战,也包括一些出城迎敌的野战,如:满城、雁门、府州等战役。这几仗虽是野战,但都是背靠家门口打的,所以还是得算作防御战。而之所以这几仗能胜,是因为宋军是背靠家门,后勤补给不存在问题,所以能胜。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1
靠射箭。。。。
![[拍砖]](/static/emoticons/u62cdu7816.png)
完全和小说电视不同啊。。。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回复 sxd19911008 :先不讨论天朝的战争类电视剧做的有多坑。。天朝有几个正八经拍宋朝战争的电视剧的说咩。。。毕竟天朝导演是能排出骑兵攻城的强人啊。。。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回复 warsky1990 :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level 12
而反观宋军的败仗,宋的败仗大多是吃在进攻战上的。如两次幽云之战、神宗时代的五路伐夏,还有太原解围战。这几场败仗,都有一个共同点,宋军是远离大本营,深入敌境,后勤的压力一下子增大,更有堪者,后勤补给线有时还会被对方截断。在这种情况下,宋军这种严重依赖弓弩的高消耗军队,如果补给线不能得到保证,那失败就不可避免。而太原解围战更是明显,宋军在弓弩箭支被消耗完后,最终先胜后败。同样的命运,汉朝的李陵也是同样的处境。
所以,我们最终可以下个结论。宋军的特点不是象有些宋粉们想的那样,“怕野战,善城战。”宋军的真正特点是善于防御,不善进攻。只要是防御战,无论是野战还是守城,他都打得不错,但一旦打起进攻战,他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都打得不好,如在高梁河战役中,他围着幽州城打了一个月也没攻下。原因就是宋军依重弓弩的打法,对后勤的依赖极大,一旦打进攻战,后勤压力就会暴露出来。
3、根据宋军的特点,产生了堡垒绞杀战术。
这就是我在骑兵篇提到过的堡垒绞杀战术,而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堡垒绞杀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宋军的步兵的特点并非不是不能野战。否则如果野战根本没法打的话,那再堡垒也没用,一出城就被打,那还打什么?堡垒的真正用处是让野战的宋军总是能在家门口作战,总是能得到堡垒的被给,这样宋军即使野战也一样能发挥自已的弓弩的优势,而不用担心后勤补给吃紧,因为后勤基地就在家门口。宋军即使深入敌境,也仍旧是在家门口作战,这样他的弱点就被弥补了。
而前几天在骑兵篇的争论中,有位网友的观点:“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程龙博士著《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研究》。北宋在西北地区所修筑堡寨的作用主要在后勤上,而不是在作战中。“寨栅本以护耕农,通粮道,非有益于战守。””现在看来,这个资料反而更加支持了这个观点。堡垒绞杀战是宋军对夏胜利的关键,它是完全针对了宋军的弱点而展开的战术。无论宋军对西夏的战术有多针对性,但最重要的是,宋军有着充分的后勤保障,使他的步兵能正常的发挥自身真正的实力,这才是关键。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2
level 12
4、该战术的由来。
其实,宋军的堡垒绞杀在唐朝就有先例。很多人都以为唐朝的马很多,其实这只是唐朝初期贞观年间时的事。之后唐朝的马匹也有不足的情况,虽然不一定象宋那么少,但是考虑到唐当时的领土和军事摊子之大来看,他的马匹配置也不比宋军好多少。而这时,唐对吐蕃的军事上也一度很被动。
在大非川和青海两场败仗后,唐改变了战术。在河陇战场上,唐改变了从青海长驱直入吐蕃的战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汉以来常用的修筑长城,分兵把口,进行防堵的办法,而是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控制区域。
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万进攻唐临洮(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地,唐派陇右防御使薛讷、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击。唐军主力并不固守城池,而是实施机动,寻机歼敌。十月,唐军以夜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击逃敌,连战连捷(参见武街之战)。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自开元十七年后开始发动一系列主动进攻。当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开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载,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在骑兵不能和开国之初相比的情况下,大胆的改变了战术,采取以堡垒推进稳轧稳打的战术,最终夺回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不是安史之乱,那唐蕃战争的结果还不好说。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一味假设也只能徒增叹息,还不如不想。我只想说,以步兵为主的汉军是可以用城垒和步兵,再辅之以骑兵的战术,打败游牧民族的骑兵的,唐宋的这两场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3
level 12
关于骑兵和步兵后勤辎重的问题:
骑兵消耗的粮草要远远高于步兵,但步兵消耗的军械也要高于骑兵。
虽然骑兵的后勤消耗比步兵的后勤消耗要大,但骑兵在奇袭战时的行进速度快,能快速到达战场结束战事。不过除非要到战场,平时骑兵还是步行牵马来节省马力的。
但步兵的行进无论何时都比较慢慢,而路程一远,战势就容易拖长,对后勤的压力就会加大,所以步兵在长途奔袭中弱点就会暴露出来了。所以,《孙子兵法》里有一句名言,叫“只闻拙速,未闻巧之久。”而之前所说的,无论是骑兵奇袭还是保垒推进,都是为了减少战势时间,前者是绝对增加部队速度,后者是相对减少进攻距离。
而“宋军的敌人也多数用弓箭”,这种观点一般是受《蒙古西征》这篇文章的影响。其实网上已经有人澄清了这一点,辽夏金蒙的骑兵,大部分也是突击的。而西夏部队中的两支精锐,一支是“横山步拨子”,一支“平夏铁鹞子”,前者是重装步兵,后者是重装铁骑兵,两者都不是骑射部队。
所以骑射无双啥的可以歇歇了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4
少数民族的重装甲从哪来的,他们铁产量不大吧,难道是从其他国家进口,中原不会在战时卖给他们吧。。对了,好像也可以加上抢来的。。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回复 sxd19911008 :草原上又不是没有铁矿。。。顺便蒙古人的重甲其实是牛皮重甲。。虽然比不了板甲,但那玩意真飙起来防御力也很嚣张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回复 warsky1990 :牛皮。。。我低估有机材料了。。。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level 12
另:从实际战例上看,宋军步兵来不及布阵就被骑兵冲到阵前的战例几乎没有,当然宋军中伏的战例倒是有几个,但是宋军也同样对辽军成功设伏的战例。如果骑兵不利用地形隐蔽设伏,直接放开膀子向步兵冲过去,步兵好象还没有来不及布阵的情况。
因为无论骑兵跑得有多快,和步兵布阵所要跑得路比起来,骑兵要跑得路实在是太多了一点。因此,骑兵在平原上,如果要步兵的视野外向步兵冲过去,步兵布阵哪怕再复杂,完成布阵的时间也是要比骑兵冲过来的时间短。
当然,对骑兵趁步兵来不及布阵,就来个马踏连营的例子,我以前倒是在欧洲的战例中听到过。那好象是英国的骑兵对法国步兵(可能有记错)马踏连营,但那是趁着天降大雨,对方步兵视野无法发挥作用,等发现了英军骑兵,对方已经很近了。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5
原来有时间布阵。。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回复 sxd19911008 :老练的斥候是可以通过地面的震动来判断骑兵的到来的。。。古人这些方面是很强大的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回复 warsky1990 :
2012年12月24日 09点12分
level 12
关于骑兵冲步兵方阵的问题,这一点网迷之前已经争论过很多。我总结一下。
骑兵骑射的问题,骑兵的马弓是射不过步兵的步弓。
1、骑兵的弓是轻中型弓,步兵能用重型弓,如果是弩那你骑兵更麻烦。
2、骑兵在马上颠簸,其准确率相比步射,也要下降。
3、骑兵的目标大,步兵的目标小,骑兵对射,步兵占优。
所以,骑射冲锋,当你冲到步兵面前时,你付的牺牲代价也够大了,网上的那篇《蒙古西征》的文章早被人驳的体无完肤了。
再来说突击,这倒还是一回事。其实网上对《蒙古西征》的文章也是指出了东方的骑兵的冲锋方式还是主要为肉捕。
当然,你这一句“一匹马三、四百公斤,马上人装备七八十公斤,对你一两个步兵,冲击力不够?”
这我觉得你好象不了解长枪方阵的原理,你的说法就是骑兵的冲击力有多大,你步兵的力量是不可能承受。但是,长枪的方阵的原理是长枪斜向往上对着前方,枪尾上支着大地的。所以,他抗受骑兵冲击的力量来源不是人的双手,而是大地的反射力。他是利用力学原理,把你骑兵的冲击力反射回给你,你多大的力都没用,除非你能把长枪给撞断。当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尽量避开长枪方阵的正面,或是利用设伏,让你步兵来不及布阵。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6
我觉野战得骑兵依然占有优势,关键还是看统帅的能力和对时机的把握....另外骑兵也是有很多种的....长枪方阵对抗骑兵未免太过主观
2012年12月14日 05点12分
回复 通天大圣人 :这个lz只提了长枪阵。。。其实天朝步兵喜欢搞的最恶心骑兵的阵法之一。。。就是拿辎重车围圈,然后在里头放箭。。。反正主帅实力同等下,步兵想搞骑兵关键就是看步兵的辎重如何 。。。如果弓箭数目都不够,长枪没有。。就一堆短兵器,这群步兵洗洗睡了等死比较好
2012年12月14日 05点12分
回复 warsky1990 :所以就想你说的任何单一的兵种都存在致命的弱点,没有所谓的王牌兵种,混合军种才是王道
2012年12月14日 05点12分
回复 通天大圣人 :嗯,所以这个lz只是在表示,如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同等数量的步兵不是同等数量骑兵的案板上的肉,最终看的还是将领的指挥技巧,军队的辎重,士兵的素质和士气等一堆乱七八糟的玩意。
2012年12月14日 05点12分
level 11
有些赞同有些不赞同,我觉得宋军之所以疲软最大的原因是指挥体系和社会对士兵歧视,至于武装起来的农民比职业军人战斗力强个人感觉完全是无稽之谈,戚继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戚家军的战斗力证明只要是见过专门的训练。在战争中能够充分的理解阵型准确的执行命令战斗力加成绝不是一点半点,只能说中国历史上大部分职业军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这训练不仅仅是指对作战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于命令的严格且正确的执行....
另外我还是认为野战时骑兵天然克制步兵.....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7
通天,戚家军手下的军队要保护的是不是家乡?这个问题很重要。武装起来的农民比所谓的职业军人强的原因,是他们要保家卫国。。。而古代的职业军人,貌似是不存在政委这个职务的。而且戚家军的情形和岳家军比较类似,都是主帅一手带出来的私兵,不存在天天换将这种nc的管理方式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拥有着信仰作战的职业军人,自然能够完爆平日在务农同时接受训练的农民兵,但是如果这种职业军人发展成了老兵油子(就是那种想升官发财,本事全在逃命,对国家也没什么忠诚度,上战场可能就装死那种),这战斗力就无从谈起了。说白了的问题,还是军队有无信仰。知不知道为何而战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回复 warsky1990 :最开始的那一批义乌招的戚家军是包围家乡但清除干净浙江的倭寇后是后来福建等沿海地区也是戚家军的战场,其战斗力同样不弱于在浙江之时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至于骑兵和步兵啥的。。。骑兵的悲催问题在于他们的弓箭射程比步兵短,对射的话倒霉的肯定是骑兵,而冲锋的话,及时布阵的步兵(辎重车,陷坑(这个有难度),保守四米的枪阵,弓弩阵),这些东西都会让骑兵吃尽苦头,详见李陵怎么搞匈奴的。当然,这些的首要问题,是骑兵or步兵谁训练的更好,装备如何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level 12
而作战时,骑兵只能速战速决,才能显示其价值。如果战势成了对峙状态了,那这时就是步兵唱主角了,这时用骑兵就反而不合算了。原因就是骑兵的补给问题。
而这也是唐宋的战术差别的原因,初唐时,唐朝打仗更多是速战速决,骑兵突袭迅速结束战争的战例很多。如果他不能快速结束战争,那后果就不好说了。
2012年12月14日 04点12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