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星系大碰撞,太阳将挪窝? 2007年5月14日英国周刊网站报道,5年后,我们在哪里都很难说,更不要说50亿年以后了。但是,天文学家已经知道了答案。他们说,50亿年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将发生猛烈的撞击和融合,太阳将处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发生猛烈的撞击和融合后的残骸之中。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已经模拟了这一大碰撞,并提出,在这场巨大的星系融合中,太阳将处于什么位置?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T.J.考克斯认为,现在,我们居住在银河系的边缘地带,但是,在未来的宇宙大碰撞之后,我们很可能会走得更远。 现在,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距约250万光年。目前,两大星系正以每秒约120公里的速度,向对方移动,今后,两大星系很可能会发生碰撞。 考克斯及其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同事阿维.勒布用260万颗粒子模拟了两星系中的物质,对这一碰撞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现在,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都是螺旋形星系,撞击融合后的星系将成为一个椭圆形星系。
2007年05月17日 09点05分
2
level 9
计算机模拟 20亿年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云相撞 2007年5月21日钱江晚报载,我们的银河系20亿年后会与最邻近的星系——仙女座星云相撞、融合。届时,太阳系在星系里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地球上的夜空景观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科学家最近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了一些银河系与仙女座星云相撞的细节。 仙女座星云与银河系相距250万光年,科学界早就知道,在很久以后两个星系会相撞。相撞之后,仙女座星云的恒星和暗物质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从太阳系附近穿行而过时会发生什么?此前还没有人建立过具体的模型。 美国哈佛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了今后50亿年里银河系与仙女座星云的运动路径和相互作用,有关论文已提交给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模拟显示,两个星系最早的接触将发生在20亿年后。在此后的1亿年间,仙女座星云里物质的引力作用将缓慢而平稳地把太阳系推离现在的位置,送到距融合后新星系中心10万光年的地方。目前太阳系距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 到那时,从地球上看,横亘在夜空中的银河光带将变成一个更大、更弥散的结构,无数诗人所吟咏过的天河将不复存在。地球本身在这场融合中不会受很大影响,因为星系里的天体分布极其稀疏、彼此距离非常远,星系碰撞并不像交通事故,而更像两团雾气的融合,温和缓慢,恒星相撞的灾难性事件很少发生。恒星位置的改变也是缓慢发生的,不会对地球有强烈影响。一种可能的情形是,从附近路过的恒星会干扰太阳系外围诞育彗星的奥尔特云,使地球上出现彗星雨。
2007年05月21日 09点05分
3
level 9
2007年6月4日新华网新科技频道报道,6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了漩涡星系“M81”的观测图像。漩涡星系“M81”距离银河系为1200万光年。 这张最新公布的图像显示,“M81”是由许多恒星盘旋而成的,其中蓝色部分显示的是星系中最年轻的恒星,而位于中心的橙色区域显示的,则是星系中最年老的恒星。
2007年06月07日 02点06分
5
level 9
哈勃发现宇宙中最年轻的星系 尚处于胚胎期 离地球更近 2007年12月7日科技日报纽约记者王俊鸣电,美国天文学家今天宣布,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宇宙中最年轻的星系。这个年轻的星系年仅5亿岁,仍处于“胚胎期”阶段,而且距离地球比其他年轻星系更近。这一发现有助于探索宇宙中最早出现的小星系的原貌。 哈勃太空望远镜新发现的年轻星系被命名为IZwicky18。天文学家说,其实,IZwicky18的化学成分使得天文学家很早就怀疑它是一个极为年轻的星系,而哈勃望远镜精确的观察,最终使天文学家们确信了这一点。 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的《天文物理期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文章详细介绍说,从地球上看,这个年轻的星系看来已经历经了几次突然爆发的星爆,最早的一次发生在5亿年前,而最晚的一次仅发生在400万年前。人类所居住的银河系已经存在约120亿年,所以相比较来说,当地球上已经出现复杂生命体的时候,如此年轻的星系才刚刚初具雏形。 天文学家同时表示,这个年轻的星系在宇宙进化中还处于原始状态,并且是一个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气团。宇宙大爆炸后又过了130亿年,这个年轻星系才开始了有活跃的恒星的形成过程。据推测,一个位于IZwicky18右上方的星伴星系可能导致了IZwicky18星系的形成。 天文学家还说,这个新发现的年轻星系位于距离约为4500万光年的位置,而其他年轻星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则跨越了近140亿光年的距离。和其他星球相比,IZwicky18与地球的距离要近得多。
2007年06月15日 02点06分
6
level 9
哈勃观察到可持续10亿年的绚丽的“宇宙烟花” 2007年7月4日新华网记者王艳红纽约电,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了1250万光年外的一场绚丽“宇宙烟花”。与地球上转瞬即逝的烟花不同,这场“宇宙烟花”可能要持续10亿年。 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3日发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对矮星系NGC4449拍摄的一张照片,它展现了这个星系中恒星诞生的情景。在照片上,数以百计的蓝色和红色恒星闪闪发光,由大恒星组成的蓝白色星簇遍布各处,新的恒星正在弥漫的红色尘云中诞生。 NGC4449是猎犬座方向上一群星系中的一个,天文学家认为这个星系里恒星的诞生受到了一些邻近星系的影响。恒星在星系中诞生是很普通的事,但目前NGC4449里的恒星诞生活动格外剧烈,达到了“星暴”的程度,据分析这可能是该星系与另一个较小星系碰撞融合所致。天文学家说,以目前消耗速度计算,该星系里的气体尘云还能使这场“宇宙烟花”盛放10亿年。 “星暴”通常只在星系中央出现,但NGC4449里的“星暴”范围要广得多,在环绕星系的气流中也发生了,这意味着该星系与宇宙中孕育早期恒星的原初星系很相似。由于距离相对较近,利于观察,该星系将是一个检验早期宇宙中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论的理想实验室。
2007年07月05日 08点07分
8
level 9
美国宇航局网站: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到的“宇宙烟花”。
2007年07月05日 08点07分
9
level 9
宇宙边缘惊现“神秘天体” 天文学家们日前首次发现了星系的“胚胎”。这是一些位于宇宙边缘地带的原始星系,它距离地球超过100亿光年,几乎完全由最简单的物质构成,并且可能还包裹着大量的“暗物质”。 在最近几年中,天文学家们已在宇宙边缘地区找到了多个被称作“凝结块”的早期天体结构。它们属于一种全新类型的天体:拥有巨大的能量,但辐射却非常微弱。部分“凝结块”的尺寸与银河系相当,而其他一些则要大得多。科学家们目前对这类天体了解得还非常有限,仅是提出了若干假说。 据介绍,一个国际性的天文学家小组曾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116亿光年的“凝结块”。考虑到宇宙的形成时间不过在135亿年左右,因此对该天体构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早期宇宙的神秘面纱。 专家们介绍说,新发现的天体直径约20万光年,几乎是银河系的两倍,其辐射的能量强度相当于太阳的20亿倍。尽管如此,长期以来,无论是使用红外望远镜,或是X射线望远镜,天文学家们一直未能发现其踪迹。如此奇特的天体还是首次被人类发现。 (2007年7月4日《中国妇女报》)
2007年07月11日 05点07分
10
level 9
日本观测到超新星爆发形成的帽子状等离子体 2006年12月7日新华网记者钱铮东京电,日本“朱雀”号X射线天文卫星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一个星系内约1万个超新星连锁爆发释放出的等离子体,在距离该星系约3.8万光年处聚集成了帽子状。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6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这是科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恒星爆发产生的重元素扩散到星系间的情形,有望为解开恒星轮回之谜提供线索。 这一编号为“M82”的星系位于大熊星座方向,距离地球1200万光年。“朱雀”号卫星的观测显示,“M82”整体被大量X射线所覆盖,一条强X射线带从该星系的一侧延伸出去,直到距离星系约3.8万光年处并聚集成帽子状。 分析发现,帽子状等离子体温度高达700万摄氏度,里面含有大量氧、硅和镁等元素,并含有少量铁元素。这些成分与“M82”星系内的巨大恒星在生命尽头发生超新星连锁爆发所产生的成分一致,而这些元素又是诞生新恒星的原料。科学家说,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恒星的轮回机制。 科学家认为,“M82”星系内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灼热等离子体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被喷射出去,经过约2000万年才到达现在这个位置,X射线正是由这些超高温物质放射出来的。
2007年07月16日 11点07分
11
level 9
美科学家观测到9个迄今最昏暗微小的星系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007年9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科学家称,他们最近成功地观测到9个迄今最昏暗微小的星系。这些小型星系比我们的银河系要小数百到数千倍,而且还要年轻许多。 美国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学会的诺-佩兹卡尔说:“这些是在宇宙早期直接被发现的质量最小的星系之一。”这些小型星系比我们的银河系要小数百到数千倍,且相对年轻许多,这一现象有力地佐证了科学家们的“积木”理论。根据“积木”理论,成千上万的微型星系相互合并,形成一些大型的恒星。佩兹卡尔表示,这些小型星系最先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后经斯必泽太空望远镜得以确认,它们微小的质量表明这些星系是一些形成其自身恒星以及宇宙的最小积木。 运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必泽太空望远镜,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桑吉塔-马赫特拉捕捉到了来自这些星系的光,这些星系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就存在了,这一发现对科学家们了解星系的历史非常有价值。马赫特拉表示,在斯必泽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缺失了红外光,这表明这些恒星是第一代星,只有几百万年历史。对此,马赫特拉称:“这些星系真的非常年轻,它们是没有更早恒星形成的真正的年轻星系。” 在9个星系中,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了一些蓝色热星,这表明这些年轻的恒星正在将氢和氦转化为一些重元素,如碳、氧和硅,而这些重元素正是星球形成和生命存活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天文学家们推测,这些恒星或许还没有开始用其核心所铸造元素产物来“污染”周围的空间。其中三个星系略呈被破坏形态,它们不是圆球形,而是延伸成类似蝌蚪的拉长状。天文学家们认为,这标志着它们或许正与附近的星系发生相互作用并,合并形成更大的有凝聚力的结构。 在由哈勃望远镜的ACS高级巡天照相仪、近红外照相仪和多天体光谱仪拍摄到的哈勃超深空图像中,科学家们观测到了这些星系。另外,Spitzer红外阵列相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红外分光和阵列相机也为此次观测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妍)
2007年09月10日 06点09分
16
level 9
哈勃望远镜拍摄到星系相撞后的奇观 2006年10月18日新浪科技新浪科技杨孝文讯,据10月18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宇航局公布了一组照片,照片中出现了宛如焰火表演的奇观,颜色绚丽,璀璨。事实上,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从太空拍摄到的星系相撞后的情形。 这一不同寻常的一幕是在距离地球大约6300万光年的地方,两个星系、称为触须式星系相撞后发出的最清晰的图片。科学家称,星系相撞开始于5亿年前,当每个核心、星系的中心撞在一起的瞬间,它们就变成了一个“超星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触须式星系相互撞击情景稍纵即逝,但它们此次撞击距离地球最近,也是太空中星系相撞的最新案例。 两个星系完全融为一体的进程可能还需要4亿年左右。随着这一进程的继续,会出现壮观的“焰火表演”,数以百万计的新星诞生,多数都是以一组组、一簇簇的星云出现的。在这幅照片中,近一半昏暗的物体都是包含有数万颗新星的星云。照片中心每一侧的橘红色斑点是两个原始星系的核心,蓝色是新星形成区域,而粉色则是氢气。这一五彩斑斓的“焰火表演”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摄像机捕捉到的,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为详尽、准确地探索星系相撞后演化的时间顺序。 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由美宇航局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一直绕距地球400英里远的轨道上运行。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美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所共有的天文仪器,过去16年传送回大量有关太空深处秘密的照片。科学家之所以将两个相撞的星系称为“触须式星系”,是因为两个星系互撞之后所形成的两条长长的星群尾翼,宛如昆虫的触须。据科学家估计,我们地球所处的星系每隔数十亿年便会同周围触须式星系相撞,因此,天文学家对此次相撞事件的兴趣极大。
2007年10月17日 00点10分
18
level 9
两巨大星系 上演太空“探戈” 据英国媒体2007年10月31日报道,在哈勃望远镜最新拍到的这张惊美的图片中,二个巨大的星系正在上演引人入胜的太空“探戈”。一个星系的“手臂”温柔地挽着另一个星系的“身子”,它们如同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地翩翩起舞。这二个星系共舞正在形成名为Arp 87的巨大恒星和气体云,距离地球3亿光年。
2007年10月31日 23点10分
20
level 9
专家称,宇宙射线很可能源自活跃星系核 2007年11月8日新华网记者张忠霞华盛顿电,地球大气层在正常情况下会不断接触到来自宇宙的高能射线,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种神秘宇宙射线的来源。一个国际科研小组8日宣布,根据最新的观测成果,他们认为宇宙射线的来源很有可能是活跃星系核。 由来自1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物理学家组成的观测研究小组,在定于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设在南美洲阿根廷的皮埃尔·奥赫尔观测台,探测到了大约80次宇宙高能射线活动。 结果发现,宇宙中的射线源头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在专家们探测到的宇宙射线中,能量最高的射线通常来自附近活跃星系核较多的太空区域。所谓活跃星系核,是指星系紧密的中心位置,这里通常都是大型黑洞所在的位置,会喷发巨大的等离子体射流到星系之间的空间。 宇宙射线在星系间四散,其中在光临地球大气层的宇宙射线中,有一些射线粒子在飞抵大气层并与之碰撞时,仍具有相当高的能量。科学家们比喻说,经过长途跋涉后抵达地球附近的有些射线粒子仍像一个个快速移动的棒球。他们猜测可能活跃星系核处的黑洞磁场就像一个宇宙射线的加速器,使射线粒子获得极高能量,以超高速飞行。 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途径确定宇宙射线的源头。此前,科学界也曾从理论上把活跃星系核作为宇宙射线的一个可能来源,上述最新观测研究成果使他们更加确信宇宙射线很可能来自活跃星系核。
2007年11月10日 06点11分
22
level 9
天文学家发现新类型星系 2006年8月6日深圳晚报报道,多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星系,组成它的是两颗类行星天体。它们并没有围绕某颗恒星运行,而是相互绕转,在宇宙中独立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这个名为“Oph162225-240515”的星系位于蛇夫座的新星诞生区,距离地球约400光年。
2007年11月15日 02点11分
23
level 9
美科学家发现 大星系是由小星系碰撞合并而成 美找到宇宙早期星系演化证据 2006年9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毛黎华盛顿电,一项针对形成早期宇宙的首批明亮星系的研究表明,大约在130亿年前,这些星系的数目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篇对宇宙最早期时星系演化的观察报告为星系形成等级理论提供了新证据,该理论认为,大星系建立在小星系间的碰撞和合并基础上。 美国加州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伯文斯和加斯•伊凌沃斯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宇宙“大爆炸”发生后9亿年间星系的形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在9月14日的《自然》杂志上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对太空中3块暗色斑块进行观测,伯文斯和伊凌沃斯捕捉到了130亿年前原始星系中的恒星发出的光亮。在如此遥远的距离,只有最明亮的星系才能为人们观察到。伊凌沃斯教授表示,这是至今人类获得的最遥远的红外和光学信号,它们帮助人们观察到星系形成最早期阶段的情况。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大爆炸”后的9亿年后有数以百计的明亮星系,而在“大爆炸”后2亿年间只有1个。伊凌沃斯说:“在‘大爆炸’后的7亿年间,并没有更大、更明亮的星系,而在随后的2亿年中却出现了许多,因此在这个时期,肯定有许多小星系在发生合并。” 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光线红移现象了解太空光线是何时发出的。伯文斯开发出的软件可以自动在哈勃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数据群中搜寻出来自高红移星系的数据。伯文斯目前在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是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表示,他们为宇宙结构形成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测量方法,因此能够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小星系转变成大星系的速度。 据悉,研究人员观察到的星系比今天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和附近其他巨型星系要小许多。如果银河系是位年长者,那么观察到的星系则是姗姗学步的孩子或学龄前儿童。尽管研究人员此项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小星系,但是,威尔金森微波各项异性探测器不久前准确探测到了它们的存在。
2007年11月15日 02点11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