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精神 人歌合一
谈到唱live,天生是表演者的阿Lam随即兴奋起来:「上到台我就会上身,唱live才可以去尽些!」在旁的阿熹「同步发声」地回应:「你就可以……」谈得起劲的阿Lam继续说:「如果只歌已经好熟,入晒整个人,唱live的观众反应,自然会令个人high,所以我一直都不喜欢将band队放在台下,在台上才能彼此交流,个Flow才可以跟著大家的感觉走。」在这位乐坛前辈眼中,这种歌手与乐队跟观众互相感应的经验,是在K场、录音室所不能及的,也是由监制悉心指导下完成录音的歌手们,无法享受的过程。
曾监制过不少专辑的阿熹,深明乐坛的运作模式,当唱片市道继续低迷,歌手便需靠其他工作维生,他无奈地说:「明白现时歌手为何这样,实在很多工作要兼顾,录音的时间也不多,更遑论准备如何唱,效果自然……」在乐坛持续多年的现象只是表徵,阿Lam想到深层次的问题:「音乐人的身份没有了,创作一定要base on一些我听过、影响我、动过我心的东西,若没有了这个根,会好假,听完也不知你在说甚麼?唱甚麼?」
论尽乐坛 千人一面
甚麼是音乐人身份?阿熹立即望向阿Lam:「他唱的歌,一听就知,身份好鲜明,但现在同一首歌,给ABCD唱都差不多,没有独特的感觉,身份模糊。除非是唱作歌手如方大同、王苑之等,其他歌手必须倚赖创作人,创作人又都是那几位,首歌要入到K场,适合Mass(大众)唱便会没有了独特身份。」阿Lam不忙补送两句:「我听了也分不清谁跟谁,唔止唱歌,造型都是,造来造去都是一个型,即系无identity!」
对於现时乐坛歌手千人一面,音乐万变不离一款的现象,经常循环讨论,是乐迷口味收窄、歌手水准下降、创作人青黄不接……都是鸡与鸡蛋的问题,没完没了。阿Lam与阿熹两位「老行尊」,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实话」之外,还会继续「做实事」,合办一个音乐为本的Concert,正如赵增熹所相信,在追求视觉刺激的睇Show一族之外,还存在著一班著重音乐本身的听众,只要市场存在并持续增长,也不由得「制星工厂」漠视需求,继续生产倒模式「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