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来试湖山处女泉
楼主
时大彬是中华
紫砂史上的一代巨匠,对紫砂
文化他有三大历史贡献。
其一,时大彬创作的“文意壶”把“紫砂茶壶”升格为“文人雅玩”。
许次纾于1597年写成的《茶疏》反映了时大彬结识陈继儒之前的茶文化的历史状况。
自古以来,
茶具始终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心之一,茶具无时无刻不围绕着茶事,茶事呼唤茶具创作,茶具围绕茶事演化,这是茶事与茶具之间发展的辨证史观。“唐宋重茶碗,明后壶风行。今朝液体茶,七彩塑料瓶”,则是茶事与茶器和谐相处的发展简史。茶文化史告诉我们,唐代开始喝茶,就有了茶壶,但到明代茶壶才成为重心,才成为茶人瞩目的焦点,直至今天。而唐宋时茶器的重心茶碗、茶杯,则成了主角茶壶的“附属品”。
壶古已有之,然茶壶的盛行却是从明代泡茶法的兴起而开始的。
以此观,许次纾在《茶疏》中总结的这段历史时期里,茶事与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明代人们的饮茶从煮茶、泡茶并行,到明万历中期也就是许次纾成书的万历25年左右,泡茶法得以普遍推广、风行。
二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广泛使用各种茶壶,如瓷壶、银壶、锡壶及
紫砂壶等等。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所发现。在种种茶具的使用、比较中,大家慢慢地发现了金沙寺僧、
供春兴起的紫砂壶的功能、功用的优秀价值。许次纾把人们比较的结果写进了《茶疏》,对瓷壶、银壶、锡壶及紫砂壶等泡茶、品茶功能的优缺点,分析得具体生动,对紫砂壶和时大彬的
作品作了明确、中肯的评价。“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三是在这诸种茶具并用的时期,紫砂壶则处在“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同其它茶壶比肩而行、接受茶人挑选的普普通通的“茶壶期”。时大彬和他的师父供春,以及明四家的紫砂壶制作基本处在“什么壶好销,就做什么壶”,“皆以粗砂制之”(许次纾语)的以圆壶为主、以大壶为主的历史状况中。
在许次纾成书之后,在《茶疏》的第一版于1607年印行的前后,1609年之前,时大彬云游娄东结识了陈继儒,听到了文人“变大壶为小壶”的建议,确立了为文人、为文人书斋服务,创作文人喜闻乐见的“文意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观,并为之拼搏了近50年,使“紫砂茶壶、陶器杂件”升格为“文人雅玩、艺术品”。时大彬以文人为目标市场创作的紫砂壶,是具有文化的意蕴、文人的情趣、生动的气韵的“文意壶”,它即不同于其前的“紫砂茶壶”,也为与之一脉相承的陈曼生“文人壶”的成熟铺平了道路。
周高起写作于明天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是紫砂史的第一部文献,也是对时大彬创作的“文意壶”的第一次总结。《阳羡茗壶系》在引言中,开宗明义的说到:“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的紫砂壶,绝不会是“杂品店”砂壶的价格,而是有钱的文人“把玩”的“品茶珍品”。1609年时大彬为陈继儒所作的“白泥瓜棱壶”,则是时大彬为文人创作“文意壶”的典范。陈继儒对“白泥瓜棱壶”珍爱有加,品茶、把玩了30余年依然完好如初。正如周高起所说:“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不是对时大彬制作的“文意壶”“形而下”功能的推介,而是从“形而上”精神境界的评说。因之可以说《阳羡茗壶系》是时大彬把紫砂壶从“茶壶、陶器杂件”升格为“雅玩、艺术品”的标志。
其二,时大彬奠定了紫砂壶集诸多中华文化元素于一体的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时大彬在“专为”文人做壶之前之后的显著区别在于目标市场的细化、具体、明确。为文人服务,就要接触文人,了解文人的需求,做文人喜闻乐见的作品。从时大彬传世的作品看,显然不同于紫砂“茶壶期”的以圆壶、大壶为主,而是方方圆圆、高高矮矮,且壶体日渐缩小,“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若以分类看,今天的光货、花货、筋纹货三大类,时大彬都有作品。时大彬在紫砂壶形制上的创作,从钟鼎、瓷器及其它中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也有他师法自然、学习生活的创造。
2012年12月02日 03点12分
1
紫砂史上的一代巨匠,对紫砂
文化他有三大历史贡献。
其一,时大彬创作的“文意壶”把“紫砂茶壶”升格为“文人雅玩”。
许次纾于1597年写成的《茶疏》反映了时大彬结识陈继儒之前的茶文化的历史状况。
自古以来,
茶具始终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心之一,茶具无时无刻不围绕着茶事,茶事呼唤茶具创作,茶具围绕茶事演化,这是茶事与茶具之间发展的辨证史观。“唐宋重茶碗,明后壶风行。今朝液体茶,七彩塑料瓶”,则是茶事与茶器和谐相处的发展简史。茶文化史告诉我们,唐代开始喝茶,就有了茶壶,但到明代茶壶才成为重心,才成为茶人瞩目的焦点,直至今天。而唐宋时茶器的重心茶碗、茶杯,则成了主角茶壶的“附属品”。
壶古已有之,然茶壶的盛行却是从明代泡茶法的兴起而开始的。
以此观,许次纾在《茶疏》中总结的这段历史时期里,茶事与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明代人们的饮茶从煮茶、泡茶并行,到明万历中期也就是许次纾成书的万历25年左右,泡茶法得以普遍推广、风行。
二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广泛使用各种茶壶,如瓷壶、银壶、锡壶及
紫砂壶等等。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所发现。在种种茶具的使用、比较中,大家慢慢地发现了金沙寺僧、
供春兴起的紫砂壶的功能、功用的优秀价值。许次纾把人们比较的结果写进了《茶疏》,对瓷壶、银壶、锡壶及紫砂壶等泡茶、品茶功能的优缺点,分析得具体生动,对紫砂壶和时大彬的
作品作了明确、中肯的评价。“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三是在这诸种茶具并用的时期,紫砂壶则处在“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同其它茶壶比肩而行、接受茶人挑选的普普通通的“茶壶期”。时大彬和他的师父供春,以及明四家的紫砂壶制作基本处在“什么壶好销,就做什么壶”,“皆以粗砂制之”(许次纾语)的以圆壶为主、以大壶为主的历史状况中。
在许次纾成书之后,在《茶疏》的第一版于1607年印行的前后,1609年之前,时大彬云游娄东结识了陈继儒,听到了文人“变大壶为小壶”的建议,确立了为文人、为文人书斋服务,创作文人喜闻乐见的“文意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观,并为之拼搏了近50年,使“紫砂茶壶、陶器杂件”升格为“文人雅玩、艺术品”。时大彬以文人为目标市场创作的紫砂壶,是具有文化的意蕴、文人的情趣、生动的气韵的“文意壶”,它即不同于其前的“紫砂茶壶”,也为与之一脉相承的陈曼生“文人壶”的成熟铺平了道路。
周高起写作于明天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是紫砂史的第一部文献,也是对时大彬创作的“文意壶”的第一次总结。《阳羡茗壶系》在引言中,开宗明义的说到:“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的紫砂壶,绝不会是“杂品店”砂壶的价格,而是有钱的文人“把玩”的“品茶珍品”。1609年时大彬为陈继儒所作的“白泥瓜棱壶”,则是时大彬为文人创作“文意壶”的典范。陈继儒对“白泥瓜棱壶”珍爱有加,品茶、把玩了30余年依然完好如初。正如周高起所说:“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不是对时大彬制作的“文意壶”“形而下”功能的推介,而是从“形而上”精神境界的评说。因之可以说《阳羡茗壶系》是时大彬把紫砂壶从“茶壶、陶器杂件”升格为“雅玩、艺术品”的标志。
其二,时大彬奠定了紫砂壶集诸多中华文化元素于一体的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时大彬在“专为”文人做壶之前之后的显著区别在于目标市场的细化、具体、明确。为文人服务,就要接触文人,了解文人的需求,做文人喜闻乐见的作品。从时大彬传世的作品看,显然不同于紫砂“茶壶期”的以圆壶、大壶为主,而是方方圆圆、高高矮矮,且壶体日渐缩小,“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若以分类看,今天的光货、花货、筋纹货三大类,时大彬都有作品。时大彬在紫砂壶形制上的创作,从钟鼎、瓷器及其它中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也有他师法自然、学习生活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