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作者:_长短亭_ 提交日期:2007-4-15 14:12:00 题记 在这个乍暖还寒飘着冷雨的春夜,再一次打开为《三峡好人》专建的文件夹,里面有影片资料、新闻报道、导演阐述、参考评论……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一直以来总想为它写点什么。几次观摩,几次记录下要点,但终因“北太西”的一篇叱咤网络江湖的鸿文----《生活是一片江湖》横亘眼前,消解了动笔的欲望和信心。这部影片不会因为我的一篇文字而影响它的伟大,而我却欠它一个顽固的心愿。默念敝帚自珍的古语,今天来完成它。 认识贾樟柯是从《小武》开始的。从《小武》到《站台》,到《任逍遥》,到《世界》,再到这部《三峡好人》,从1997到2006,整整十年,我们在成长,我们也通过影像见证了他的成长。终于,这个被笔者视为“中国电影良心”的山西青年,从冷峻的汾阳来到了温情的三峡。 从片头一个长达两分钟、蕴满深情的横移长镜头起,一股如水的宁静和忧伤开始在心间漫延。 依然是对底层人群的关注,不同的是,这里不再执著于对边缘生存状态手术刀般地剖析,两个千里寻亲的小人物,一个失落地离去,而另一个怀抱希望坚定地离开,虽然未来依然如片尾的高空走索般变幻叵测,但毕竟有了温暖和期待。 无论是主题、寓意,还是意象、元素,影片的容量都是恢宏的;而要将一段段令人震撼的视听场景用文字详尽叙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奢望;能做的只有摘取一枝半叶,用这零星的枝叶来管窥整座花园的繁茂。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 在人生的一段段征程中,在生命的一次次寻觅中,也许我们会像沈红一样,因为太多的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不得不在短暂的慰籍后,永远地放弃;也许会像三明一样,在执著地坚守和努力后,收获喜悦的糖果;但如果没有这征程和寻觅,我们或许根本无从体验沈红放弃后的如释重负,或者三明品尝糖果时的甜蜜。也许,重要的只是,我们能够在路上。 这也是一部关于故乡的电影。 两千年的奉节,在被爆破、敲砸、拆毁,在刺耳的碎玻璃声和飞扬的尘土中,坍塌成一片废墟。“摩的”司机、旅店老板、小马哥、女工头……所有的奉节人都正在失去自己的故乡,我们呢? 金钱上有夔门和壶口,有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故乡在金钱上。对导演的这一堪称神来之笔的灵感意象,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故乡已被金钱所解构,只成为了纸币上的纪念物。那个渴望去外地当保姆的小女孩、那些实现了渴望正在他乡为金钱奋斗的芸芸众生,也许正是这一解读的最好注脚。另一种读解是,金钱上还有故乡的痕迹,残酷冰冷的商业社会里还留存着一抹故乡的余温。“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或流浪或奔波、人潮汹涌的异乡人,或许能在这后一种解读中得到一丝安慰,如果不是过于虚妄的话。
2007年05月16日 11点05分
1
level 1
正在失去的还远不止故乡。“小马哥”被埋在砖砾之下。那份念旧的情怀和曾经的古道热肠,徒然在寂寥的《上海滩》的歌声中、在空荡的废墟上回响。女工头和三明轻描淡写地说起丈夫的断臂,三明和拆迁的工友司空见惯般地说到矿工的死亡……我们又何尝不象他们一样,正在越来越粗粝的现实中,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愤怒和知觉。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颜色三部曲之一---《蓝》中,有对“自由”的微妙阐释,贾樟柯也在这部影片中融入了自己对这一概念的思考。三明的前妻麻幺妹,被拐卖到山西后,渴望着被解救,渴望着心中的“自由”。而当她终于重获“新生”、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之后,面对的却是更深的沉沦。在她“十六年了,你怎么才来找我”的怨喜交织的告白中,“自由”褪去了人们惯常赋予它的斑斓却虚幻的色彩,生活被坚硬的现实打回原形。 黑夜里在“伟人”的号令下灯火通明的大桥,让几十年前那位伟人“天堑变通途”的愿望成为现实,但他所期望的“大同世界”现在在何方?而之后一个前景是载着卑微的千里寻夫的护士沈红的出租车、后景是雄壮大桥的景深镜头,将更多触目惊心的意蕴五味杂陈、纤毫毕现。 影片所选取的空间,无疑具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一处处瓦砾遍地的废墟,那一截截千疮百夷的残垣断壁,是我们人类的艰难拓荒,还是我们在无可阻挡的现代化潮流中的自毁家园?乡村在越来越城市,城市在更加城市,于是“红色沙漠”在肆无忌惮地蔓延:锈迹斑斑的铁管,冷漠死寂的机械,油腻腐败的污水……没有足够的警醒,它将吞噬的绝不会仅仅只是我们的手臂。 十六年的守候、两年的等待、两千年的西汉古墓、东明家形态各异的钟表,导演用这些对白和意象,加深着影片在时间上的纬度和纵深。昼夜场景的交替出现、三峡阴晴雨雾的天气,使得影片象气象万千、摇曳多姿的大自然一样,具有了浑然天成般的鲜活生命。 在影像的风格上,作者放弃了《世界》中大量使用的、过于晦涩沉闷的远、全景长镜头,而以中近景为主,甚至点缀了为数不少的特写镜头,这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的亲切感和现场感。移动摄影更是影片代表性的影像特征。加装稳定器的手持摄像机,或推,或拉,或轻摇,或慢移,没有乖张的视角,没有凌厉的构图,没有急烈的节奏,如同三峡的群山间静静流淌的江水,一个个缓慢、流畅的移动长镜头,悲悯而深情地缓缓掠过“千回百转的河流、云雾缭绕的山峦、芳草凄凄的河岸、人头涌动的码头、摇摇欲坠的废墟、幽暗逼仄的旅馆、破败不堪的工厂、新老杂陈的楼房、巍然屹立的大坝……”(北太西),把我们带入浓浓的忧伤诗意。
2007年05月16日 11点05分
2
level 1
影片的声音也是独具特色的。 最大的特点仍然是导演从侯孝贤处借鉴而来的对现场音响的使用。从开篇的黄梅戏《女驸马》、广东音乐《步步高》,到孩子口中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再到《上海滩》和《好人一生平安》的手机铃声,再到“是谁淋湿了我的眼睛”和江边分手之舞的伴奏音乐,再到最后光头歌手的《酒干倘买无》……真实、质感的现场音乐不仅完美地避免了“主观音乐”的突兀和矫情,增添和深化了各个片断的情趣和韵味,而且准确、熨贴地烘托着影片的各处意蕴。而全片最后一处使用的光头歌手狂野而深情的《酒干倘买无》,应该是他献给在电影完成同年去世的父亲的真挚挽歌和永久纪念。 片中用到的不多的几处“无声源音乐”,同样是精彩绝伦的。影片中部使用的几段中国古曲,悠扬、静谧,全然摆脱了电影配乐中不论年代、不论地域、一律“钢琴曲”的滥俗,与影片的整体意境浑然一体。片头和片尾的男声吟唱,则象古腔、古戏,也象船公号子,幽深绵长,恰如穿越群山,穿越时空,亘古流淌的静静江水…… 2007年4月14日 夜
2007年05月16日 11点05分
3
level 1
原贴地址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193700&strItem=filmtv
2007年05月16日 11点05分
4
level 0
片头的唱曲是川剧《林冲夜奔》林冲的唱段。
林冲是被生活逼上梁山的,
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隐喻着被命运、生活相逼的无奈感。
2009年02月19日 08点02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