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发个火星贴讨论一下吧~!
零之使魔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日本战争动漫无法逾越的十大障碍最近因为伊拉克战事,一时兴起,找来了一些美军参与的战争影片来看,其中自然少不了在军事迷中口碑甚好的《兄弟连》。   网上是这样介绍这个电视剧的:“继《拯救大兵雷恩》后,好莱坞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与两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再度合作,推出有史以来造价最昂贵的电视连续剧《战火兄弟情》(Band of Brothers),这个由二战期间美军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故事,总计拍摄成本高达1亿2000万美元。”全片长达十集,每集约一个小时。   虽然是电视连续剧,内容当然是连贯的,但它的分集很有特点,就是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强化描写,得以在表现出战事进展的同时,能始终抓住人物的心理与状态,使电视剧中的人物首先树立起来,支撑起里边的战争场面的复原。   整个电视剧节奏非常快捷,人物对话像一贯的好莱坞电影一样,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拍摄技巧上,对静止的大场面,多用摇移的长镜头,纵览全景,而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时候,则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打破构图,晃荡不宁,不惜破坏画面的清晰与完整,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这种拍摄技巧,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中有着非常成功的运用,虽然这个电视剧有着五六个导演的加盟,但似乎都经过斯大师风格的培训班速成过,所以,整个电视剧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   我写过对该片的每一集的点评,从宏观上讲,这个电视剧的成功,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中国的军事题材影片,于是就形成了下面的十点感受。   障碍一:枪杀战俘   记得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军枪杀德军战俘,而且杀的那么没有理由,理所当然。在《兄弟连》中,也多次提到杀战俘的问题。   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后来的E连连长、当时的D连排长的史毕尔枪杀二十余名战俘的事情。   但电视剧似乎在这里回避了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问题的交待,而采取了一种悬疑剧的方式,以一个士兵的视角,让那个杀战俘的事件虚拟化了。   在第二集中,马拉其遇到了战俘,与其中一德士兵唠家常,后来他离开的时候,听到后边的枪声。但当时没有镜头交待是否是史毕尔真杀了战俘。   后来,在士兵们的谈论中,出现了史毕尔为战俘递烟、然后杀了他们的镜头,但这只能被认作是对想像事件的画面交待。   在后几集中,李普曾经吞吞吐吐地问史毕尔真相,史毕尔对他是否杀战俘不置可否,但他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你注意过吗,这种故事每个人都说是从在现场的人那里听来的,可是当你去问那个人,他又会说他是从另一个在现场的人听来,这没什么稀奇,”。   史毕尔在谈到自已为什么没有对这种传闻进行否认的时候,用了罗马的一个比喻,借此事隐喻了他为什么没有澄清事实,他说:“或许特西斯知道让人以为他是罗马军团中最狠毒最强悍的角色,有其存在价值。”   史毕尔在这里暗示了他没有否认他杀战俘的事实,是因为他想让大家知道他的心狠手辣是符合战场的规律的。   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喜欢温特斯的关爱士兵,但是真正象征美国军人实质的却是史毕尔。   与索柏相比,他同样是冷酷无情,他的理论,是因为他面对的战争。他在第三集中开导胆怯的布洛依的时候,提出军人要“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   虽然电视剧没有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采取了一种虚拟化的交待,但杀战俘在美影片中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经常表现的现象。   在这个电视剧中,温特斯让手下押送战俘的时候,就让士兵拿出枪里的子弹,只留一颗,以防止士兵滥杀战俘,说明当时杀战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九集在表现美军进入德国史徒佐堡时,浩荡的车队边上,是美军赶出德军,然后让他们下跪,从后面对准脑壳开枪,其动作就像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军枪杀犹太女的那种镜头。车上的新兵惊愕地看着路边的一切。而老兵则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1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障碍五:恐怖感受   《兄弟连》中毫不回避军人对恐怖的正常反应,第三集就是以布洛依这一个普通士兵的形象,思考了一个士兵如何战胜了恐怖,而勇敢地迎接战争的挑战,直到在最后他无畏地主动要求执行侦察任务,完成了一个人从恐惧到勇敢的涅盘的过程。   在巴斯通一役中,士兵的恐怖达到了极点,一个士兵为了挖坑不惜把手都磨破了,恐怖在士兵之间传染着,其中最出色的被温特斯认为是E连连长最合适人选的巴克,也因为无法释怀对战友重创的刺激,而离开了军营。   电视剧中一些血淋淋的场面,如断掉的腿、马蜂窝般的腹部、血肉模糊的面孔等等,都是战争状态下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这些恐怖的血淋淋的画面,对日漫来说,只能出现在邪恶的那一方,至于正义的一方来说还是竭力加以避免的。好象战争的残酷性,一直是革命乐观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一样,可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在普通人性的描写上,难以涉足到一个更深刻也最正常的领域。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5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障碍六:独立思想   《兄弟连》的官兵们,珍爱的是兄弟情,而没有视上峰的指示为最大的奖赏。   如某一集中,温特斯对一排长哈里说:“刚跟辛格上校谈过话,他非常感谢E连能保守防线,还说泰勒将军非常高兴。” 没想到哈里一点没有感恩戴德,冷嘲热讽地说:“是吧,那就是我来法国的原因,为了让泰勒将军高兴。”   在第八集“巡逻队”一集中,挖苦了团长辛格为了个人的自吹自擂而让士兵们冒无谓的风险。在这里士兵都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认识到自己的所为所为的动机所在,他是为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不需要别人的表扬来肯定自己,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认为对的事情,不需要别人来肯定,尤其反感上面的那种无关痛痒的奖赏。   这里体现了战斗中的兄弟情是士兵们最值得重视与注意的,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士兵最高的奖赏。因为这种兄弟情可以使他们扶持着穿越最危险的地带,而长官们的奖赏,对战斗的胜利乃至士兵们的生命则是毫无意义的。   与此呈相反的状态的是,日漫片中,总少不了长官站在高台上振臂演讲,士兵们激动万分。他们的作品无法做到让他们的士兵来一点逆反心理,让他们进行一点独立思考,好像他们一旦对上级表示一点不满,立即会让他们像哗变的士兵们的。对这一点的超越,日本军事题材的动漫只能望着外国片的军人而莫及了。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6
level 1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7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障碍七:欣赏敌人   《兄弟连》中,像许多美国的影视片一样,都给德军以很正面的表现。   描写出敌人的勇敢,敌人的顽强,不应该是对自己的污辱,而是对自己的美化与衬托。   最后二集中,30万德军投降的队列,浩浩荡荡,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那些万人空巷的大场面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向来喜欢电脑特技的斯皮尔伯格相信在这里也是通过电脑特技才形成了纵横千里的兵阵的。   与这些兵阵相向而过的温特斯对尼克说:“你看他们就算是战败还是带着傲气行军。”这里,表现了美军对德军战俘们的那种气质的欣赏。   德军军官向温特斯投降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枪拿了出来,交给温特斯:“请你收下这个,当作我正式的投降,少校,这样会比放在一个文书兵的桌上好。”温特斯回答到:“你可以留着你的手枪,上校。”这里,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给对方以足够的尊严。而这样的表现,在我们的电影中是无法想像的。   最后的德国军官的那一番诗意的对士兵的告别辞,几乎也像是对美军说的。对作战双方来说,军人是完成他们的使命而已,所以在军人之间更容易形成对对方的欣赏。   我把德军官的发言转录如下:你们英勇并骄傲地为祖国而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 这种情谊只存在于战斗中。在兄弟之间,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候,彼此扶持。你们看过死亡,一起经历磨难。我很高兴能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的和平生活!   与之相比强烈的是,日本动漫作品中总是丑化敌人,狰狞化敌人。好象好人就永远好下去,坏人就永远坏下去一样!!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8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障碍八:尊重生命   《兄弟连》中温特斯在第五集“十字路口”中一马当先,打死了一个发愣的德军哨兵,但是那个士兵发愣的面孔长久地留在记忆中,甚至在前往
巴黎
度假的时候,他在车上还是恍惚间从一个青年人的面容中,依稀看到了那个被打死的德军的错愕的脸。在这里,电视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军人的矛盾心理状态,他一方面打死了一个对手,同时,当他从人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杀死了一个与他同样的人。   电视剧比较真实地体现出一个士兵的双重身份的尴尬,作为一个兵的残忍与作为一个人的苦闷。影片对温特斯的心理状态作出了比较细腻地展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温特斯是艺术家们表现他的主题而构思出来的丰满的形象而已,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需要的角色,却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所需要的典范。   我在上面说过,真正的军人的范本是E连的新任连长史毕尔,不仅是士兵对他敬而远之,就是电影镜头对他也是保持着距离,从来没有以他的视角来表现什么,史毕尔始终是被电影镜头与士兵们探讨的对象。他的身上的所有素质,是一个真正的铁血军人需要的素质。电影镜头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洞察,需要一个温和的角色,温特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被拉了进来的。而对史毕尔这样的残酷而勇敢的军人现象,只能在他的硬壳般的心态外面观望,而不能进行察看他的没有柔软的内心。   相对而言,日漫总是把对方当成禽兽,很少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生命的意义。比如对邪恶一方的小角色们来说,不仅日漫作品不敢描写出他们的人性的成分,就是你们这些观众也不能容忍他们还能被作为一个对等的生命而存在。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9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障碍九:赞扬活着   一闲下来,美军就会出事。电视剧最后一集实际上就探讨了和平年代的军人的反弹作用和自戕冲动,因为这时候的人会因越过死亡的禁区,而有一种强烈的享受活着的肆无忌惮。   有一集中,就表现了马拉其和队友开着摩托车,横冲直撞,嘴里高嚷着:“活着真好啊。”   相对而言,他们就不敢如此赤裸裸地歌颂活着的美好的感觉  他们的作品有时会为了尊重牺牲者对死亡的无畏,而对活着的赞美噤若寒蝉,实际上,我觉得应该分开这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应该存在的对立,在赞扬牺牲者的勇敢的时候,也要充分表现活着的美好,因为这种活着,是死者牺牲换来的成果,是他最应该看到、也最渴望享受到的一种至极状态。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10
level 6
萧箭扬 楼主
有人看完后也许会对我说:“动漫吗!干吗要那么当真!有干吗和美国战争片作比较?”我回答:“想想看一般看动漫的观众都是些什么人?”“青少年居多,这些观众正处在青春期,控制不住自己,如遇任何不良因素都会导致心理的变化。而日本战争动漫又那么宣扬暴力、血腥与不良的因素。我可不希望下一代个个都变成了战争狂!!总之我要给日本动漫一条建议:以后的战争作品内容该有所变化了!!
2007年05月16日 10点05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