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丝茶座】很想知道二妮演唱的陕北民歌,是哪个年代创作的?
王二妮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易学书传艺坛P
楼主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最年轻的歌曲,诞生在七十年代初。其他曲目哪?比如:兰花花。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嵩嵩林。三十里铺。圪梁梁。等等脍炙人口的著名曲目都是哪个年代,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2012年12月01日 12点12分
1
吧务
level 15
fsxm49
上述罗列的陕北民歌,大都是经过改编的或后创作的。所谓最原始的民歌,恐怕没几个人爱听了。正所谓顺应时代的潮流,民歌也是在不断的前进、不断的提高。
2012年12月01日 12点12分
2
易学书传艺坛P
是经过多次修改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演唱形式也是五十年代后形成的吧?
2012年12月01日 12点12分
吧务
level 13
喜欢妮的朴实
陕西
吴堡县人
张天恩,青少年时就赶着
牲灵走
三边,下
柳林,为边区驮盐、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编唱了许多民歌。如:《赶
牲灵》、《跪旱船》、《白面馍馍虱点点》、《十劝劝的人儿》等,其中《赶牲灵》则被誉为“中国
陕北民歌之首”。
张天恩(1910-1969), 他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16-40岁左右,赶牲灵可能诞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
2012年12月01日 13点12分
3
易学书传艺坛P
《赶牲灵》曲调非常美,真是百听不厌,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
2012年12月02日 12点12分
level 10
令君黄飞扬
知道了好多的历史
2012年12月01日 13点12分
5
易学书传艺坛P
是的,通过朴实弟弟的回帖,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陕北民歌的相关典故,以前就知道歌曲好听,现在就更加了解了详情,丰富了知识面。所以,非常感谢朴实弟弟为大家做的这一切。
2012年12月02日 13点12分
level 14
关注方山
老兄(弟)久违啦啊呀......
2012年12月01日 15点12分
6
吧务
level 13
喜欢妮的朴实
兰花花原名姬青芳,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
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
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
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
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正月病死,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
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
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
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
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查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资料,红军东征胜利是1936年5月13日,百度资料表明兰花花亡于1942年,由此推之,《兰花花》应诞生于1942年之后。
2012年12月01日 15点12分
7
易学书传艺坛P
红颜薄命啊!一段悲痛的历史。
2012年12月02日 13点12分
吧务
level 15
fsxm49
黄河之水哪去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这首诗曾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条船?”李思命的这首陕北民歌又曾让多少陕北人心潮激荡。
此时,我们就站在黄河的岸边,站在《黄河船夫曲》的作者李思命的故乡,佳县的一个叫做何堰坪的小村庄。
可是,此时,面对黄河,我们怎么也感受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也无法感受到“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豪迈。
而今的黄河细若游丝,平缓如镜,广阔的河面已被漫漫的沉沙所淤积。
遥想当年,李思命和他的船夫们常年奔波于包头至潼关的惊涛骇浪之中,与“吕梁大夫蹈水”一样,“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俱出”(《庄子·达生篇》),从水之道而任其自然,一副黄河主人公的气魄: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条船,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来搬。
时光恍若一瞬,历史就沧桑巨变。如今,又有谁晓得,黄河之水哪里去了?黄河上的船哪里去了?船上的艄公哪里去了?
李思命已故去多年,《黄河船夫曲》的余音还能在黄土高原,在黄河岸边,在陕北人的心中,回荡几许,几许……
2012年12月02日 05点12分
10
level 12
范飞0
再次学习陕北民歌史料!
2012年12月02日 05点12分
11
易学书传艺坛P
我非常喜爱陕北民歌的词曲,通过上述史料的介绍,就能更深一步的熟悉我们喜爱的这些歌曲了。听到陕北民歌,给我的震撼力,是其他歌曲所不能的。
2012年12月02日 13点12分
吧务
level 13
狼爱上妮
沧海桑田,物换景移,只有风儿依然,歌儿依然.....
2012年12月02日 05点12分
12
易学书传艺坛P
非常赋予诗意的一行字啊!
2012年12月02日 13点12分
吧务
level 15
fsxm49
光是现存民间的陕北民歌,数目高达8000多首,陕北民歌根据形式、内容,可以划分为信天游和小调;根据时间划分为传统民歌和**歌曲等。《赶牲灵》就是一首原生态信天游,歌词以七言为主体,上下两句对仗,运用大量的地方方言,陕北特有的叠字,民众感到亲切;而像《走西口》一样的小调,就是有故事情节的,以叙事为主;《南泥湾》、《东方红》是典型的**歌曲,具有陕北烙印。
2012年12月02日 06点12分
14
吧务
level 15
fsxm49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量第一个民歌手是哪个聪明绝顶的陕北汉子或陕北妹子了,我们现在能数得起的民歌手都是我们的上一代人或上上一代人。除此之外,我们只能听到他们的歌声,闻其声而不知其人了。
无标题音乐与无主题变奏是第一作者的胚胎
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里,很多歌曲是无标题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标题大部分是后来收集者加上去的,他们或概括整首歌曲的主题而新加标题,或抽绎其中的一句歌词而冠以题名,这本不是它们原来的面目。
信天游的创作不存在“主题先行”,它们是随时随地的即兴所唱,记起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行如流水,走如云朵。它们是“山野洼洼的话,蒿柴圪枝上挂”。唱完了,还继续想重复的,则记下了,不想继续重复的,或许就像山坡里刮过的一阵风,刮过去就过去了。“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谁也不能说这不是一首完整的信天游。当然,在一些情歌里,也可以将此二句作为篇首而引起其它内容。有时,这些内容的主题还可以随情感变更,变更了也不觉得突然或蹊跷。
一首长的信天游里,或许是很多作者的拼凑。但第一作者是始作俑者,是他决定了整首信天游的基调,以后的变换主题形成“无主题变奏”又是它未曾料到但乐于接受的事实。起先,一首歌的传唱中,是不问作者的,他们的传唱是为了自身情感需要而传唱的,唱完后的意犹未尽是常有的事,于是他们就接着往下唱,他们会步原韵依原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人唱,十人传,传接过程的连续创作就使原歌的内容不断地加长和丰富;有时,各人情感的差别也就发生了“无主题变奏”。但,万变不离其宗,传情,是无主题中的永恒主题。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15
吧务
level 15
fsxm49
知识产权是文字发明以后人们掌握了书面知识阶段的产物。
人与人总是有差别的,在生活的不断敷衍中,总有一些人会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民歌天赋,于是这些人就成了生活的有心人,这种第一手的生活是最直接的生活,最能激发灵感也能催动情感的生活。《脚夫调》的创作者李治文,自己就是脚夫,他从小就跟着脚夫爷爷走西口,西口驿站张家畔有个叫珍花的姑娘看上了他。当年的李治文十七八岁,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绵羊皮褂子,身高膀宽,一嗓子信天游出去,所有西口路上的“牲灵”都奓起耳朵目瞪口呆。珍花姑娘穿一双红鞋,“风摆柳”一样走过,正好邂逅了这个英俊潇洒的“绥德汉”,哪有擦不出的火花?腊月当口李治文和爷爷要动身回绥德时,珍花姑娘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郑重地递给治文一个亲手绣就的荷包,治文除了感动毫不犹豫地摘下了出生刚满月爷爷就戴到他身上的银项圈作为信物交给了珍花。不想,消息走漏,珍花的父亲抢先将珍花卖给了别人,治文和珍花商定双双出走,私奔的当夜,治文被族人抓住,打了个半死。治文身痛心更痛,无心解脱,就创作了《脚夫调》以寄托情思。“张家畔起身刘家峁站,茅底里下去我把朋友看。三月里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骡子的人儿这样苦闷。不唱山曲不好盛,唱上个山曲想亲人。不管你走东我盛上西,无定河把咱们俩分离。”也有说,这首歌的作者不是李治文,是一群脚夫共同创作的。这也是可信的。在那个脚夫走西口的岁月中,年青的脚夫和西口路上姑娘的恋情不只李治文和珍花两人,或许有很多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他们有和李治文一样的遭遇一样的感情,同样的出发点自然会引发他们共同的创作欲望,也会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完成了这首民歌的。
幸运的是,这首歌如此成名,却始终未发生作者的版权争夺。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16
易学书传艺坛P
神奇的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人民生活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息息,动人的歌声源远流长。很想去那里走走看看。
2012年12月04日 14点12分
吧务
level 15
fsxm49
历史成就了陕北民歌,历史也湮没了无数首不应该湮没的陕北民歌,也湮没了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陕北民歌作者。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里有多少船夫,正像有多少陕北民歌一样,是无法说清的。我们推想,在那个黄滔泛滥的晋陕大峡谷里,多少赤精身子将纤绳紧紧勒进肩胛里的船夫是靠着那些共同吟奏出的船夫曲战胜波浪挺进风雨的,他们创作的船夫曲肯定是无数个的。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是唯一的李思命作的这首了。“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九十九个艄公来把船搬……”就是这首歌,有人考证说,李思命于1920年左右,与张士铭同演“搬水船”,李思命以老船公与陈姑娘对歌的形式,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观众纷纷叫好,后经著名学者李绍华记录整理,词曲基本固定下来,很快流行于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可见,这是一支纯艺术的舞台表演歌曲,并非真正纤夫所唱的“船夫曲”。在最具权威的何其芳、张松如选辑的《陕北民歌选》的注释里有这样的话:“船夫曲采录于佳县,传为黄河船夫李思命所作,流行黄河一带。李为佳县的老船夫,1942年采录此曲时他年已六十岁。”这则注释里有两个信息值得关注,其一“传为”,是并不确定;其二,“李为佳县的老船手”,证明此歌系真正的船夫曲而不是舞台表演艺术。我以为,这首歌应该是真正的船夫曲,它来源于黄河船夫的真正生活,不管是歌词还是曲调,都是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后来才被搬上舞台的。它不应仅为李思命一人而作,应该是船夫们原本就流行有传唱的纤夫号子,或许是李思命第一个发动编唱,或许是李思命相沿其曲而增删延续下来的。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17
level 14
与妮相伴
看贴长知识,进来学习了。
2012年12月03日 09点12分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