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图说三国演义
后三国群英时代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1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2荀彧:首席谋士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谋士,他不但善进良策,而且还善荐良才。
  曹操能征得北方、中原,离不开荀彧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功。
  荀彧初投曹操时,即为曹操举荐荀攸、钟繇、郭嘉等人,他们皆为良臣谋士。曹操初见荀彧时,称其“吾之子房”。
  荀彧出身书香门第,但绝非文弱书生。曹操征伐亲力亲为;而荀彧在后方调集粮草,稳定政局。曹操征战能不忧后方而屡获全胜,多得荀彧之功。
  曹操初获兖州,率领大军往徐州报家仇,在兖州极有势力的张邈叛变,陈宫又怂恿吕布袭曹操。兖州大部分落入敌手,曹操四面楚歌。正是荀彧,准确洞察形势,与程昱在兵微将寡的情况下保全鄄城等三县。
  治国大师荀彧,统揽全局,所提的方案周全完备,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李傕、郭汜二人把洛阳搞得昏天暗地时,荀彧劝曹操立即救驾,此招让曹操占得先机,独揽汉室大权。为助曹操铲除吕布、刘备,荀彧献“二虎竞食”计,让刘备与吕布互相厮杀;献“驱虎吞狼”计,让袁术伐刘备,吕布趁虚攻徐州,令刘备失去地盘。
  袁、曹官渡之战,双方相持数月,曹操兵力只有袁绍十分之一,且粮草将绝。在曹操踌躇不定之际,镇守许昌的荀彧指点曹操,军粮虽少,却未像楚、汉之战般紧张,刘邦、项羽都没因粮草问题先退军,先退者必受损,现在与袁绍抗衡,守其咽喉令其不进已有半年,其军必将有变。曹操从其计,不久便一举击败袁绍。
  思虑远密,洞悉利害,荀彧为曹操指明了大业通途。正是他,使天下形势不再像群雄割据时复杂多变,使曹操在诸葛亮为刘备献计之时已一统北方,实力处于绝对优势。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3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3程昱:奇谋迭出
  他每次出场,都屡出奇计,且有惊人之论,他是第一流的智囊人物。
  程昱,一位纯粹的谋士,他对曹操成就大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程昱之计,建立在识人至深的基础之上,往往收到预想的效果。关羽被围下邳时,程昱深知曹操爱关羽之才,也知关羽之义,一招“调虎离山”之计,既断了关羽后路,又迫降了关羽。后来,曹操兵败华容道遇上关羽,曹操打算破罐子破摔,与关羽决一死战,程昱利用关羽“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的性格,使曹**里逃生。
  至于计骗徐庶,更是妙不可言。徐庶化名“单福”,屡破曹军,程昱慧眼识英雄,揭破了徐庶的老底。同时,他利用徐庶之孝,骗徐庶离开刘备投曹操。尽管徐庶不为曹操所用,但却使刘备失去了一位出色的佐才。
  荀彧镇守后方,程昱却一直追随在曹操左右,随时为他出谋划策。袁、曹大战中,程昱的“十面埋伏”是极其厉害的一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追击袁绍到河北,程昱劝曹操伏兵十队,引诱袁绍追至河上,激励诸军死战,袁绍一退,便埋伏四起,令其防不胜防。结果,袁绍大败,舍命奔走,从青、幽等州纠集来的三十万大军,死伤殆尽。经此一役,袁绍再无与曹操决战的资本。
  赤壁之战时,程昱察觉东南风起,担心曹军战船首尾相连,恐防有变,但曹操骄傲自大,听不进程昱的劝告。而当黄盖来降时,程昱及时指出黄盖之船轻且浮,船上必非粮草,令曹操猛然醒悟,及时撤出战场,保全了性命。其后,让曹操封赏东吴,离间孙刘联盟以至于诸葛亮气死周瑜,这一系列改变三国格局的大事件中,也有程昱的身影。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4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2诸葛亮:寂寞智囊
  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号“伏龙”,直至他星殒五丈原,诸葛亮一直处于小说的中心位置。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思想;一出山,即令天下三分。“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料事如神;南征北伐,骄兵计、疑兵计、反间计、空城计,计计得胜。
  古来圣贤皆寂寞,诸葛亮亦不例外。被誉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诸葛亮,时常长叹“群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诸葛亮一生,都在独力支撑蜀汉大厦。刚出山时,张飞鄙视过他的出身。兄弟们早已在政治上及地域上和他彻底分了“家”,划清了界限,诸葛瑾就一直与他各事其主;就连贤妻之父,本为隐人高士的黄承彦,也因妇人之仁放走了他布阵围困的强敌陆逊。
  创业之初,为联合孙权抵御曹操,在刘备没有实力的前提下,诸葛亮孤身走江东,舌战群儒。他一手导演了有声有色的赤壁大战,使多年飘泊无依的刘备得到荆州这一扼中原咽喉的战略要地。然而,刘备虽对他言听计从,但他军师地位始终不比兄弟。关张二人死后,刘备拒不听诸葛亮的劝谏,坚决伐吴以报兄弟之仇,几乎断送了诸葛亮一手为他打下的蜀汉江山。
  刘备死后,留下的是岌岌可危的蜀汉和无能的后主,蜀国上下全靠诸葛亮一人独力支撑。他不但要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还要大事小事事必躬亲。为了蜀汉事业,诸葛亮惨淡经营,致力巩固后方,但是元气大伤的蜀汉,良臣谋将寥寥无几。
  客死五丈原,壮志未酬,成了诸葛亮寂寞一生的结果。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6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3庞统:奇才•狂士
  周瑜英年早逝,孙权以貌取人,让这只原本属于东吴的凤凰飞向西蜀。
  他是水镜先生推崇的“得一人,便可以得天下”中的其中一人;多年的怀才不遇坚定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满腹经纶和胸中大略是他挥斥方遒的资本。此人,就是庞统。
  赤壁之战中,献连环计使曹操用铁索连战船,令周瑜得以火烧之,庞统之奇才,于此可见一斑。庞统先骗得蒋干信任,只身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操功绩,与众谋士“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令曹操“深敬服”,又借醉引出妙策,使曹操“下席而谢”。更能在献计之后,以劝降江左豪杰的借口离开,轻而易举就令曹操放走了他。
  庞统本非蜗居江东之辈。虽然初时刘备有眼不识泰山,令其在耒阳县理事,但只见庞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此后,庞统登上了刘备麾下军师之职,前途如拨开云雾见青天。
  凤凰一旦不再谦虚,比任何人都狂傲。收西川是诸葛亮“隆中对”里早已订下的方略,法正也力劝刘备取西川,但刘备顾及仁义,迟迟不下决定。庞统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西川优势、荆州劣势,令刘备明白“宜从权变,逆取顺守”之理,坚定意志攻蜀。攻蜀过程中,刘备毁书辱使,眼看前功尽弃,又是庞统冷静思考,尽谋士之极致,献上中下三计。
  可惜,恃才狂傲刚成就了庞统,就令他付出无以挽回的代价。眼看攻蜀大功告成,他却置刘备劝告于不顾,分兵攻雒城,低估了刘璋的手下张任,令落凤坡成为他生命最终的归宿,庞统真正成为了“凤雏”。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7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三、吴
  1孙权:东吴霸主
  老谋深算的张昭、周瑜为其辅佐,“马革裹尸”的勇将程普、黄盖为其戮力。
  东汉末年,年仅十九岁的孙权,藉父兄基业,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江东,可见,此人天生就具备帝王的威严和驾驭群臣的能力。
  孙权不懂带兵,却长着一双善于发现人才、识拔人才的慧眼,擅长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与群臣和睦相处。周瑜评价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孙权既尊重老臣,又大胆起用新人。张昭学富五车,资历最深,孙策殒命时,哀恸过度的孙权,完全忘记了当务之急,张昭及时出现并训导之,直至孙权一身戎装重新出现。对追随过孙坚、孙策的老将,孙权认为他们忠勇有余,智谋不足,所以他逢大战皆用新人:让出身寒门的平虏将军周泰镇守濡须坞,朱然、徐盛任副手;吕蒙曾受鲁肃轻慢,但孙权坚决用吕蒙,还为他广造声势;陆逊被任为抗蜀主将时,孙权仿效“韩信拜将”大起将台。
  孙权也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和意图,即“思有桓文之功”。经鲁肃规劝,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他身为王者,坐镇江东,据长江之险要,拒各诸侯于彼岸。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数倍于自己兵力的曹氏军团,孙权并非没有踌躇。战败,长江门户被打开,必将生灵涂炭;不战,无法给父兄亡灵交代,子民也将成为亡国之民。权衡再三,他打了这场战争,赢得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后来数次南征,也都止步于长江。
  孙权百般警惕,与蜀和亲,继而又想与魏通婚,在江畔筑就了一道天下诸侯无法攻克的屏障,保障了江东一方的太平。此等隐忍与韬晦,不得不令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8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2周瑜:英年早逝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国志》中,周瑜的形象是完美的。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姿质风流,文武双全,且精通曲艺。烽火连绵的乱世更显其出众才情,助孙策平定江东,既为谋士又为武将,与孙策分娶大小二乔,传为千古佳话。赤壁一役,更是名震天下。
  演义中的周瑜常常被冠以“器量窄小”之名。但在没有遇到诸葛亮的时候,他同样具有儒将风采。他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领导群雄,拥有世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他出场后,不但为孙策推举名士,还辅佐其攻占横江、秣陵、江夏等江东要地,回师平豫章,定庐陵,最终平定江东,令东吴逐渐形成与魏抗衡的强盛实力。
  身担东吴军国大任的周瑜,不但能善待老将黄盖、程普,还能与行伍出身的吕蒙、甘宁成为朋友。
  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一片混乱。周瑜回柴桑,张昭、顾雍等文臣便来访,让周瑜劝孙权降曹。随后,程普、黄盖等武将来访,让周瑜说服孙权抗曹。接着诸葛瑾、吕范等文臣前来陈述投降理由,吕蒙、甘宁等当着周瑜与之争议不休。此时周瑜表现的,是从容不迫的气度。大战在即,他指挥若定,从与黄盖共同谋划,指使阚泽献书,到庞统授计,智斗蒋干,巧设苦肉计,直至三江口纵火,显出的是他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
  其实,周瑜的“小气”,主要表现在与诸葛亮的矛盾中。诸葛亮轻而易举识破他每一步棋,还能于曹军万箭齐发中,与惊慌失措的鲁肃把盏对饮,完成“草船借箭”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令周瑜失去了理智,必除之而后快,但却反被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小气”,终结了他在“三国”舞台上的表演。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9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3鲁肃:大智若愚
  鲁肃并非是平庸憨厚的忠厚长者,演义中的大量描写显示,他不同寻常。
  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鲁肃侍孙权后,献计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与多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英雄所见略同。孙权接受他的立国大计,广纳贤士,自此江东得人才之盛,为迎战曹操奠定了基础。
  鲁肃的大智能远不止于此。曹操平定北方,欲南下并吞荆州和东吴,而此时东吴和蜀剑拔弩张。鲁肃意识到形势危急,马上请命以吊刘表丧为名与刘备结连,并认为这个联盟如能缔结,天下可定,然后风尘仆仆赶到江夏,见刘备,请诸葛亮。回到柴桑后力排众议,劝孙权早定大计,才有了“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当孙、刘联盟内部产生矛盾,尤其是好友周瑜三番五次陷害诸葛亮时,鲁肃总是心甘情愿被诸葛亮“利用”,巧妙地加以掩护,使诸葛亮免遭毒手。
  鲁肃一生,推荐过很多人才——诸葛瑾、吕蒙等。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已闻名天下。而此时的庞统,还是正在访投明主的“白衣”。周瑜临终前,特意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继任三军大都督。鲁肃却竭力举荐庞统,他对孙权说:“此人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孙、吴,往日公瑾多用其言……何不重用?”鲁肃放着高官厚禄不要,主动让位于才学超过自己的庞统,令人肃然起敬。当孙权因庞统长相不美,所学和周瑜不同而不任用时,鲁肃并不怕庞统投靠他人损害自己的利益,反而主动把他推荐给刘备。
  如此这般“诚恳老实、心地纯良”,不但无损鲁肃形象,更给人们显现了这位战略家大智若愚的风范。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10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二、天下大势
  《后汉书》载,汉灵帝时,地方官吏贪污成风,“官非其人,政以贿成”。且看罗贯中如何刻画三国故事——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钜鹿人张角兄弟起事,号“黄巾军”,百姓拥护,官军望风披靡,汉帝下令各地招收新兵镇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一败黄巾军于涿郡,二败黄巾军于青州。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董卓对平民出身的刘备态度很傲慢,张飞则欲斩董卓。曹操拜骑都尉,引兵征剿黄巾军。
  刘、关、张三人与朱俊、孙坚合力打败黄巾军。朱、孙二人分别被诏封,只有刘备听候日久,才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任官一个月,刘备与百姓秋毫无犯,与关张情同手足。但任官未及四个月,朝廷督邮就来索贿,引发张飞怒鞭督邮之事,为避祸三兄弟只好前往幽州投靠刘恢。后来,刘恢把他们推荐给刘虞。刘虞领幽州牧,三兄弟助刘虞平黄巾军,刘虞、公孙瓒上奏刘备之功,荐刘备为别郡司马。
  灵帝驾崩后,后宫斗争愈烈。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周旋。何进不听曹操的劝告,从袁绍之计召集四方之士要除掉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奉诏进京前,何进就中了“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大杀宦官,宦官们劫了汉少帝和陈留王北去邙山,闵贡追回汉少帝,半路遇上董卓。董卓趁机将汉少帝及陈留王送回宫中,并把人马驻扎在城外。董卓欲废汉少帝立陈留王,遭到荆州刺史丁原等人的反对。丁原领着义子吕布讨伐董卓。董卓很欣赏吕布,但又畏惧他,谋士李肃向董卓献计,以赤兔马及金银珠宝诱降吕布。李肃亲自去游说吕布,吕布杀了丁原,提着丁原首级,投奔董卓为义子。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12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三、董卓专政
  《后汉书》载:“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 曹操反卓
  董卓废汉少帝立陈留王,迫蔡邕为侍中。汉少帝心怀不满,董卓便令李儒以鸩酒毒死了汉少帝。因董卓残暴,群臣密谋杀之。曹操持王允宝刀杀董卓,不成,逃亡路上被中牟县令陈宫擒住。曹操机智地宣称,谋刺董卓乃欲与国家除害,令陈宫肃然起敬,放弃请赏的机会,并且弃官与曹操一起逃跑。但是,逃亡路上,曹操因多疑而杀害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全家,陈宫视曹操董卓为一路人。
  曹操到陈留,召集天下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公孙瓒荐刘、关、张。十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后,上演了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好戏。
  ● 孙坚之死
  董卓从李儒之计从洛阳迁都长安。李傕、郭汜驱洛阳百姓数百万,死者不可胜数;纵士兵淫人妻女,夺人粮食,烧民房屋。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捞得传国玉玺,带领人马离开袁绍去了江东。曹操领兵讨伐董卓,被吕布打败,他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而去。公孙瓒与刘、关、张相继离开袁绍,十八路诸侯四分五裂。袁绍屯兵河内,与公孙瓒争夺冀州。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果,便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并讨伐自己的兄长袁绍。刘表从蒯良之计,在岘山布阵诛杀了孙坚。
  ● 董卓之死
  王允与貂蝉暗设连环计,要借吕布杀董卓。吕布趁董卓与皇帝共谈,与貂蝉私会于相府后园的凤仪亭,董卓大怒。李儒让董卓把貂蝉赐与吕布,收买其心,貂蝉随机应变,坚决不去。董卓领貂蝉去郿坞,王允派李肃假传天子之诏要禅位于董卓,董卓欣然前往,结果被吕布杀死。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13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五、东吴立业
  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东吴小霸王孙策也在江东开创了自己的天地。
  刘备攻打袁术取得胜利,却被吕布偷袭了徐州。袁术使书与吕布,要他攻刘备,并许以金帛。刘备不敌吕布而逃跑,吕布向袁术索取金帛不得,欲伐袁术。陈宫劝吕布令刘备还屯小沛再攻袁术,吕布从之。刘备回徐州,吕布与之和好,让其屯小沛。
  孙策丧父后依附袁术,但袁术相待甚傲,孙策不甘久居人下,用朱治之策,以救援母舅、保护亲属为名,以亡父孙坚的传国玉玺作质向袁术借得三千士卒、五百马匹,往江东开创基业以自立。
  孙策向南进兵至历阳,便遇上昔时好友周瑜。周瑜不但愿为孙策效犬马之劳,还举荐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张昭、张纮。孙策亲到二张之家力聘,二张经不住盛情邀请,答应出山。
  孙策夺取江东的主要对手是扬州刺史刘繇。孙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胆略过人。他先打败刘繇部将张英,占领军事要津牛渚,缴获大批粮食、军器,壮大自己军力;又与刘繇会战于神亭,大获全胜;然后回兵牛渚,再败刘繇;最后攻取秣陵,擒太史慈,降服刘繇余部。
  在很短的时间内,孙策聚数万之众,下江东安民恤众,令投者无数,江东之民都亲切称之为“孙郎”。消灭刘繇集团,占领丹阳郡后,孙策乘胜挺进,打败号称“东吴德王”的严白虎,夺得吴郡;再击破会稽太守王朗,占领会稽郡,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立业的过程中,孙策大显神威,酣战太史慈,挟死于糜,喝死樊能,飞剑刺死严白虎;他善于用人,得周瑜、张纮等当代名士辅佐;又善于用兵,军纪严明,深得民心。短短八年,孙策便平定了整个江东,打下了东吴建国的基础。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15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第叁章 寓意篇
  一、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基于史实而演义,它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有几分真。
  《三国演义》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基本轮廓忠实于历史,描写的重大史实都有据可查。虽然它对某些史实“张冠李戴”,在小范围内有所弃取、夸张或缩小,但小说中增加的一些细节描写,即章学诚所说的“七实三虚”中“虚”的部分,并没有违背重大史实和史评的总倾向。
  《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才会如此深入人心;虚构的笔法更使得关羽、诸葛亮等三国人物大放光彩。
  以“孔明挥泪斩马谡”为例,小说大体符合史实。此故事的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的主要性格,如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赏罚分明也是真实的,甚至人物的某些言语,如蒋琬惜才之言也录自史传原文。但据《三国志》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由此看来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合,小说却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司马懿又是派人侦察、亲自巡哨,又是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作者在此处“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更能突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同时,街亭之战中浓烈的战争气氛,人物言语神态一定程度的虚构、渲染和夸张,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逼真。
  虽然《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相比,前者更接近史实,但其作者陈寿,本是蜀人,蜀亡后成为晋臣,编写三国史书等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对历史的记载也有不够真实的地方,而且存在时代局限、材料局限等问题。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18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三、儒家伦理
  1仁政
  孟子设计出“仁政王道”的政治蓝图后,历代知识分子为之奋斗不息。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学便上升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自此虽朝代更替,但儒家意识形态正统地位一直没变。
  《三国演义》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十分突出,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褒贬取舍无不以儒家仁、义、诚、信作为评价标准。
  仁是孔子对善良人性的规范和肯定,孟子提出的“王道”与“仁政”便是后世典型的儒家理想。对暴政的批判与对仁政的褒扬成了《三国演义》重要的价值取向。
  小说中的明君良臣,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刘备无论作为历史还是演义人物,最大的特点是“仁”。陈寿对三国人物有褒有贬,唯独对刘备无一贬损之词。相反,白面奸雄曹操生性残忍嗜杀,而且逼献帝篡权,自然得不到后世的好评。刘备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德”明君,手下大臣也皆有“救国救民之心”。赵云就明确表示“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诸葛亮在临终前手书遗表教后主“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
  虽然曹操有时为了笼络人心,也略施权术,以示有“宽仁大德之心”,但他心灵深处信奉的却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思想。与曹操类似的董卓、袁绍、袁术、曹睿、孙皓、刘禅等人,无曹操的雄才大略,却同样轻民,当然走向灭亡。董卓将“民为邦本”视为“乱道”,专肆不仁,人神共愤,暴尸时,“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城内城外,若老若幼,踊跃欢忻,歌舞于道”。对于残杀无辜的统治者的愤恨,更能反映出广大民众对“仁政”的渴望。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20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2知人善用
  爱才,还应人尽其才,才足其用。
  得了人才,还要使用好人才,方能昌盛,这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世的深刻启示。无论是魏国曹操,还是蜀国刘备、吴国孙权,他们的阅历、出身、性格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特长都是会用人。
  孙权主宰的东吴,满朝文武百官一直齐心协力,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屡战而不可克;诸葛亮也认为东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究其原因,与孙权善于“用人”有关。董卓、袁绍、袁术、吕布之辈,一度不可一世,但因不善于“用人”,终至身败名裂。
  ● 不论资排辈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派人讲和不成,阚泽出奏,推荐陆逊任大都督,可抵御蜀军。东吴不少谋臣或说陆逊是一位白面书生,或说陆逊年幼望轻,或说陆逊的才能只能治理一个郡邑,难当重任。孙权力排众议,大胆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镇西将军。
  ● 唯才是用
  诸葛亮率师首伐中原,连取三城,但在天水时遇到姜维,几次被姜维识破计谋,进攻受挫。诸葛亮得知姜维智勇兼备,为人孝顺,就以计谋收降姜维。他大胆地培养原是蜀之敌人的姜维,并传之平生之学。
  ● 用人不疑
  刘备用人,颇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他一见赵云,就十分敬爱且不舍之。在长阪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已投奔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此举令赵云终生追随。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24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第肆章 篇外篇
  一、陈寿与《三国志》
  三国一统后,晋朝史学家陈寿就把三国鼎立的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蜀将陈式之子,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不肯屈从黄皓,屡遭遣黜。西晋司空张华爱陈寿之才,就向司马炎推荐,陈寿得以再次为官。入晋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成书后受到了时人的好评,尚书郎范頵在陈寿死后上表:“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魏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也有韦昭的《吴书》。《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然而蜀政权未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因此,《三国志》中《蜀书》里的许多重要人物,记载简略。《魏书》为曹操写本纪,《蜀书》和《吴书》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为《先主传》,孙权为《吴主传》。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记录三国鼎立局势,表明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三国志》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材料取舍严慎。因此,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25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二、《三国演义》成书历程
  《三国演义》成书前,中国各类小说篇幅短小,但民间早已流传有三国的故事。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晋和南朝人的笔记、小说中,如梁朝殷芸《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均有许多生动的三国人物故事。
  中国戏曲界有句老话:“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代已有关于“三国”的表演,隋炀帝就观看过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到了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宋代则有专门“说三分”的艺人,苏轼《志林》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元代至元明之际的戏曲舞台上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更多达六十多种,大部分以蜀汉为中心,尊刘贬曹,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三国故事的流传,说书人的长期演义,令“三国”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因此,《三国演义》血肉部分的真正创作者,应该包括长期以来尤其是宋元时期的民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
  一般认为,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三国志》及裴松之所注史料,根据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全部改写,删去了许多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精思妙裁,创作了这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26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明刻本有二十多种,清刻本有七十多种。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嘉靖本”,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首有弘治甲寅年(1494年)庸愚子(蒋大器)所作的《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写的《引》。其后的版本多从此出,在插图、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稍有调整。后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二百四十则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由单句变双句。
  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刊本中不少书名为“三国志传”,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除文字、情节有出入外,还穿插了关羽次子关索一生的故事。关索自称花关索,一番波折才与关羽相认。关索与父失散后,与母得索员外相救,认为义子,后拜花岳为师,故集三家姓氏为花关索。现存有一些宋、元、明时关于关索的独立评书、平话,如《花关索说唱词话》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嘉靖至天启年间《三国志传》,辨正史事,增删文字,对回目、正文作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加上了详细点评。
  今人张志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一本“明书林黄正甫刊《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他将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及其他版本作对勘,将各版本书名、封面、分卷、目录、序言、批注的异同,以及语言文字和人名、地名、故事的差别,作梳理分析后得出结论: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最初整理写定的本子,刊行时间比嘉靖壬午本早二十年以上。
  《三国演义》版本略览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首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辛卯年金陵周曰校勘本,版心下题“仁寿堂刊”。
  •《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夏振宇刊本,版心上题“官板三国传”。
  •《三国志演义》(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郑以祯刊本,封面题“李卓吾先生评释圈点三国志,金陵国学原版,宝善堂梓”。
  •《三国志传》(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二十卷。明闽书林刘龙田刊本。
  •《三国志传评林》(新刊校正演义全像),二十卷。明万历年间余象斗刊本。
  •《三国志传》(新刻京本按鉴考订通俗演义全像),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天启年间闽芝城潭邑黄正甫刊本。
  •《三国志传》(新刻京本补遗通俗演义),二十卷。明万历丙申书林熊清波刊本。
  •《三国志传》(新锲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二十卷。明万历年间笈邮斋刊本。
  •《三国英雄志传》(新刻按鉴演义全像),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闽书林杨美生刊本。
  •《三国志传》(天德堂刊本李卓吾先生评),二十卷,二百四十则。天德堂为明书肆。
  •《三国志传》(李卓吾批),二十卷,二百四十则。烟水散人编次本,清初啸花轩刊本。
  •《三国英雄志传》(新刻按鉴演义京本),六卷,二百四十则。清三余堂覆明本,存北京大学图书馆。
  •《三国志传》(李卓吾批),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明建阳吴观明刊本,此本并二则为一回,目录每回二句。
  •《三国志》(李笠翁批),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又名“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刊本,首题“顺治甲申(元年)金圣叹序”。
2012年12月01日 01点12分 27
level 15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12年12月01日 04点12分 31
[Love]
2012年12月01日 10点12分
level 16
[顶]
2012年12月01日 04点12分 32
[Love]
2012年12月01日 11点12分
1 2 尾页